文:蔡垒磊
为什么80%的男人,都认为自己的开车技术在前20%?正经的开车。
这个问题在那些不可量化的领域是非常普遍的,比如80%的女人都认为自己的颜值在前20%,80%的员工都认为自己对公司的重要性在前20%……这些也算了,毕竟只是些心理收益,把镜子前最好的角度拿出来,对比别人的丑照,自我欺骗也还行,但80%的投资者都认为自己的投资能力在市场的前20%,这件事其实影响挺大的。
前两天的文章下面有一条挺火热的留言,可能很多人都看到过,这哥们儿说跟他爸妈决裂了,起因是他爸妈不肯把100万存款都拿出来给他炒币,说他们不顾念亲情。而这哥们儿之前就亏了好几次,房贷也还不上了,欠了一屁股债,这波他说他选了几个标的,如果他爸妈当时能把钱给他,现在以这几个标的的涨幅,就全还上了,所以现在就决裂了。
我问他说,那你之前亏了这么多,何以见得这次就一定能成呢?他说之前是因为不懂,现在亏了几次终于搞明白了币圈是怎么玩的,这次果然证实了他选的就是对的。
怎么说呢?这哥们儿未来的下场,我很不乐观,他明明也是个有家有房的男人,但给我感觉心智像十七八岁的孩子。他非常笃定现在的自己已经是个投资高手了,且有上一次的预判成功作为数据支撑,可如果他真的是个高手了,又何必怕本金少呢?多翻几次就行了;而如果他的预判不可复制,那又怎么能叫高手呢?他又怎么能笃定上一次的预判正确,不是运气呢?
数据不够,远远不够,哪怕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反复取得了成功,也不能说明不是由于恰好处在牛市的周期里。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个周期又一个周期,一个标的又一个标的地取得成功,且在总财富里反映出这一点,才能说这个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善于投资。
我们每天都会做很多决策,会做很多判断,尽管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执行它们,但我们会特别关注那些判断对了,却没能执行的决策——我们会觉得可惜,觉得自己“本可以”。然而我们会忽视“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其实都是错的”的事实,正是由于我们只是想想,所以才避免了多数时候的亏损,但我们压根儿就想不起那些东西,因为“判断错误”这件事无法让我们感觉良好,无法增加我们对自己的好评价,无法提升我们的自信,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做过那些判断”的印象。此消彼长,我们就成了“自认为投资能力在前20%”的那80%的人——他们不是刻意自大,只是错判了概率,导致打心眼里真的这么认为。
以前学生时代,就算你是大学霸,也瞎蒙过一些题,对吧?然后你去整理错题集的时候,是不是只会整理那些蒙错了的题?那些明显打着红叉叉的,错了的题,而不会去主动关注你蒙对了但其实也不那么清楚的题——其实这两者的优先级是一样高的,但只要你蒙对了,你就会自动将其归到“你会的题”,而不是“你不会的题”——从这个角度,除了中高考以外,你就不该蒙,不会做就宁可空着,看起来考试成绩暂时不好看,但一段时间后,你就会稳步超越所有人,因为你只有先正确认识了自己,才有机会正确修正自己,才能把那群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甩在后面。
当然我知道,学生里99%都不可能有这种格局,他们能混一次是一次,没有人会考虑本质,和太长远的事,但你不一样,你不是孩子了,你面对的是投资,是真金白银,是糊弄不过去的。
很多投资者都说过类似的话:怎么涨上去了?我还没来得及加仓呢,希望它多跌点下来。可是明明之前就在低位,且反复在低位,甚至是一天比一天低,你加仓了吗?他们会找各种理由,说自己当时是不会操作,说当时手头钱不够,甚至可能会找理由说是家人不支持,或者人民日报说不能买等等——这就是一种“后见之明”,是价格涨到了现在,才去反推“我曾强烈地想加仓”。可是你没有加仓就代表不够强烈,你顾虑的那些风险,那些麻烦的优先级,大于了你对其“短时间内能破新高”的判断,这才导致你没有行动。如果让你直接穿越,你死也会加仓的,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你,你去借去偷去骗去抢,也会加仓,但你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一点,搬出了一些外在因素,所以你找的“客观理由”,其实一点也不客观。
必须承认在短期行情面前,我们一无所知。我们可以选标的,可以判断周期,可以调配投资比重,可以选择投资策略,但唯独不能预判任何一次突如其来的上涨或下跌,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你就还没入门。
(完)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