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碾庄战役迎来尾声,已经无力回天的黄百韬独自坐在指挥部,决定亲手为自己的生命划上句点。
面对自己一生的宿敌——粟裕,他始终不愿投降。在临终前,他曾对杨廷宴说道:“这次我输得心服口服,只是我有三个不解……”
黄百韬为何不愿投降?他的三个“不解”又是什么?
陷入绝境
1948年,在辽沈战役、济南战役相继结束后,我国内战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敌我双方都开始有预感,不久后,徐州将会迎来一场大决战。
此时的国民党在经过接连的败仗后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一开始的狂妄与锐气。
老蒋意识到,若是再丢掉徐州,国军恐怕会彻底无力回天,所以这一仗,无论如何都不能输。
而在如今的国军将领中,能指挥这种大规模战役的只有“小诸葛”白崇禧。
老蒋原本也想将指挥权交到他手中,但李宗仁却极力阻拦,他就是想看着老蒋彻底输掉这场战斗,好给他让位。
无奈之下,老蒋只能派出自己的心腹刘峙坐镇指挥。此人虽然平庸无能,但胜在忠诚,方便老蒋“微操”。
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就在他点将刘峙的那一刻起,成败就已经成定局。
可以说,黄百韬最终走投无路,刘峙绝对能领“头功”。
在老蒋排兵布阵时,我军这边也开始有了动作。
济南战役结束后,华北解放区被连成一片,粟裕见形势大好,连忙电报中央,表示现在应该乘胜追击,在淮海一带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毛主席随即作出答复,表示同意粟裕的决策,但在进行总攻之前,应该先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主力部队——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此人是个极难对付的角色,他曾在苏中、孟良崮、豫东战役中多次与粟裕交手,每次在大兵团作战中,他总是在给予我军重击后全身而退。
若是直接与敌人进行决战,恐怕容易节外生枝。
粟裕非常赞成主席的意见,当即着手制定歼灭黄百韬的计划。
由于与敌人多次交手,我军已经摸清黄百韬的脾气秉性,他十分珍惜自己的羽翼,从不冒进。
当年张灵甫身陷囹圄,向他寻求援助,但他为了节省兵力,并未尽全力援助。
如今,他或许是敏锐地嗅到了危险,所以才一直龟缩在新安镇,不肯出来。
要想使敌人调动起来,绝非易事。但好在,徐州的总指挥是那个胆小无能的刘峙。
之后,粟裕便开始不断营造要攻打徐州的假象,以此迷惑敌人。
刘峙果然紧张起来,他命令各部队立即向徐州收缩,保护自己所在的指挥部。
他第一个通知的便是实力强大的第七兵团。
黄百韬收到消息后,果然开始行动。粟裕见蛇已出洞,心中大喜,立即带人跟了上去。
然而,敌人靠的是坦克汽车,一日能行千里,而我军只能靠两条腿,战士们苦苦追赶了两个昼夜,都没能追上敌军。
粟裕本以为计划要泡汤,出人意料的是,敌人竟在中途停了下来,还不急不慢地等了两天。
不知道的还以为对方是在故意等我军。粟裕提高警惕,在侦查到敌人没有设置任何埋伏后,他立即带人围了上去,对敌人发起了总攻。
敌人似乎是被打懵了,慌不择路地朝前跑去。但没跑多久,他们便被前方的运河挡住了去路。
粟裕震惊不已,敌人竟然没有架运桥!那他们在此地停留的这两天究竟在做什么呢?
疑惑归疑惑,这么好的歼敌机会,我军肯定不会轻易放过。
在战士们的强势进攻下,黄百韬被迫退至碾庄,开始固守待援。
众人正想对敌人发动总攻,但粟裕却注意到在碾庄以西的曹八集中,还驻有国民党的另一支主力部队——李弥兵团。
若是我军集中兵力攻打碾庄,李弥很有可能会过来支援。就在粟裕打算分出一部分兵力牵制这支部队时,侦察兵突然来报:李弥已经连夜带人逃跑了!
粟裕笑道:“真是天助我也!听我口令,全力进攻碾庄!”
之后,一场激烈的拉锯战正式打响。黄百韬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奋力做着抵抗,而我军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下,兵力出现严重消耗。
两军都拿出了背水一战的决心,城外的不愿停,城内的不愿退,谁也不让谁。
战斗进行到第十日时,敌人已经弹尽粮绝,随着城内的阻力越来越小,我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入城内。
粟裕派人前去劝降黄百韬,但对方丝毫没有投降之意。
他将手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最后对副军长杨廷宴说道:“我对解放军做的恶事太多,恐怕他们不会轻易放过我……”
“这一仗我输得心服口服,若说还有什么遗言,我只有三个‘不解’……”
黄百韬的“不解”究竟是什么呢?
抱憾而终
他的第一个不解就是自己为何要在半路停留两天。
当时若以他们的速度,其实是可以甩开我军,直达徐州的。但好巧不巧,他在中途突然收到刘峙的一通电话,命他原地待命,等待44军会合后再启程。
当时他以为上峰是想给自己补充兵力,所以兴高采烈地停了下来。
结果,等44军一到他才发现,这支军队带的全是银元和珠宝。
这些全是刘峙在海州做的私盐生意所得,他是想让黄百韬为自己的私产保驾护航呢!
也正是黄百韬停留的这两天,让我军顺利追了上来。
他悔不当初,若不是自己太渴望兵权,好大喜功,也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他的第二个不解就是自己为何没有提前搭建运桥。
其实早在出发前,他便已经调查清楚了路况,原本刘峙为了让他留下来,已经答应会派人帮他搭建运桥,结果却根本没放在心上。
而黄百韬也因为太高兴,开始忘乎所以,根本没派人去侦查桥究竟有没有搭好,最终只能被拦截于河边。
而他的最后一个不解就是李弥当时与他不过十几里的距离,为何要见死不救?
其实在他刚退至碾庄时,他便连夜驱车赶到曹八集,低声下气地请求李弥与自己合作。
然而,对方却很为难地笑道:“刘老总今天三次来电话催了,我实在爱莫能助啊!”
所以,李弥撤退完全是收到了刘峙的命令。
那么他为何要做这个决定呢?原因很简单,当粟裕包围碾庄的那一刻,刘峙便已经意识到,我军的目标不是徐州,而是黄百韬。
此人不是国民党嫡系,他用不着心疼,也犯不着将黄埔出身的李弥搭进去。
所以,他才执意要让李弥撤退,并让黄百韬独自应对我军。若是幸运的话,他能突出重围,若是打不过的话,他再派兵过去增援也不迟。
那么对于黄百韬来说,他是真的不明白这三个问题的根结在哪吗?其实他都懂,他不过是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悔恨罢了。
国民党之所以会失败,除了我军强大的信念与战斗力外,最大的原因就出在他们自己人身上。
国军内部矛盾丛生,老蒋宁可任用一个无能的人,也不愿提拔有才能的人。
军官与军官之间更是猜忌不断,他们将个人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却始终战胜不了团结一致的解放军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