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24北京国际摄影周平行展——首届国际“和·艺术”影像展在朝阳区酷车小镇开展,策展人陈鹏近日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独家专访,分享了策展经历和设计理念,他表示这次展览汇聚了十多位重量级摄影师,他们用镜头捕捉记录了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发展变化。这些影像既有街头巷尾的社会生活镜像,也有发人深省的艺术表达,将当下生活的切片通过独特的视角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展览延伸出超时空的情感共鸣。
好的展览要深入挖掘摄影作品的内在情感与思想深度
走进展馆,“桥未来·森呼吸”、“暗室见辉煌”、“瞧这儿您内!”等不同主题的单元展海报令人眼前一亮。陈鹏介绍,这次展览除了是北京国际摄影周平行展,还是2024北京798艺术节摄影特展。他生活在朝阳区亮马桥地区,而且平时喜欢到处去拍摄,特别能体会到北京的变化和它的勃勃生机,从这两个视角切入,他为每个主题单元展精心设计了海报。
“我还是第一次整体设计和策划这么大规模的展览,而且我来酷车小镇看场地时,距离开展只剩半个月了,创意、规划、设计这些还都好说,自己拼了就是,但敲定内容和展品的时间太紧张了。”
问他十多天完成这个大展有何秘诀?“就是少睡觉或者不睡觉呗!”陈鹏笑言,随后他说策展过程中越来越让他笃定的是多年积累的稳固朋友圈,以及对自己制作水平的信心,“我先想怎么把这件事做好,不会过多想别的,而且我干事特别能止损,不焦虑。再一个就是我相信自己的装裱技艺,我做过的很多作品,都经过国外博物馆抽样测量,裱工精细度、材料的酸碱度、纸的纤维等检测,能拿出报告来,是世界一流的技术级别。”
驻足浏览,精美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世界级艺术摄影家陈长芬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次公开展览,比如《金色亮马河》《莲》《春风》等,作品把自然、人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仿佛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哲学世界的门。陈长芬告诉现场观众,他很早就开始拍摄“狂柳”,因为他认为柳树的生命力极强,但以柳树为题材的影像作品并不多见。近几年他集中在红领巾公园和亮马河边大量地拍摄柳树,试图客观地描绘柳树在自然中的生存状态,以纯粹的影像表达对自然与生命的讴歌和礼赞。
陈鹏坦言,此次展览汇集了生活在北京的陈长芬、张左、侯红生、卢北峰、贾勇等摄影家的力作,还有一些摄影爱好者的审美和表现手法比较独特,也受到欢迎,比如徐昚拍摄的《桥绘亮马》组照是红外摄影艺术作品,成系列地将亮马桥地区的桥梁、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展现出别样的城市风貌。还有摄影爱好者以四季的故事讲述奥森公园变化,让观众觉得十分亲切、动人。陈鹏说:“大家喜欢这些作品,是艺术给予了人们愉悦和振奋,传递了一种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陈长芬也认为艺术作品一定要有生命力,要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摄影创作、拍摄,就是要锁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用摄影的方式体现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力,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
作为策展人,陈鹏认为专业的作品内容是展览好看的关键因素,他曾经和摄影家张辉长期拍摄京张高铁,他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天气,看到工人累了就在轨道边打个盹,昼夜紧张施工,背景是科技感满满的高架线路,“好像身处赛博空间,十分震撼!”这次他就策划了《京张高铁建设》单元展,那些镜头捕捉的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劳动者等画面生动、细腻,令观众直击工程的艰辛与伟大,进而对新时代中国铁路建设的辉煌成就赞叹不已。
在陈鹏看来,好的展览就是要深入挖掘摄影作品的内在情感与思想深度,通过巧妙的布局与光影设计,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想象与共鸣的艺术空间,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与意义。他指着《铸新》单元展坦言,不同于别的展品多是影像,《铸新》的展品是资深摄影师侯红生从18岁开始从事摄影行业以来收藏、改造的古典相机,现场还原的暗房设备勾起了摄影爱好者的情感记忆。
展览期间,陈鹏还力邀多位摄影家亲临现场分享交流,观众纷纷留言,“这个展览离我的生活太近了!”“走进展馆,能直观感受到北京的变化,还可以近距离聆听大师的艺术分享,很棒!”
学习古籍修复技艺
制作纯手工画册
以前,陈鹏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陈长芬先生的儿子,父子几十年时间里拍摄长城,成就了无数黑白影像的经典,把长城的壮美呈现给了世界。
现在,熟悉陈鹏的人知道,他不仅是一位资深摄影师,更是一位传统手工匠人和策展人。他自幼抱着大画幅相机“玩”大,凭借着对光影的敏锐感知,很早就开始自己钻研手工冲印、制版技术,还把这些技艺运用到经典黑白摄影艺术展上,有人说,“在摄影圈,陈鹏策展的必将是一场中国摄影界名家名作的经典荟萃。”
陈鹏学美术出身,“小时候同学和老师都知道我家就是照相的,十多岁我就拿着相机到处去拍,考大学时我想干吗还学这个?”于是他考进了美院,没多久,陈鹏就感到不适应,“天天在那画素描、色彩,我不喜欢那种教学方式。”有一次实在画烦了,他忍不住跟老师说,“我照一张相,冲出来不就完事了吗?为啥天天要求画得像?”
毕业后重新操练与摄影相关的事,陈鹏对暗房技术、后期制作等手艺活乐此不疲,他还自己拜师学习托裱技艺,“因为当时用得着,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台彩色打印机刚出来的时候,我就想跳出材料的局限,尝试用宣纸打印影像,因为我觉得宣纸打印出来的效果别有韵味。”
四处打听,一个朋友介绍陈鹏去找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求学。他立刻去拜访杜老师,表明自己真心想学手艺,“上手一试,杜老师就说,‘行,你能干这个。’”
老师愿意教,陈鹏特别高兴。他特意找木匠做了一个3.5米宽、4米长的大案子摆到工作室,开始了古籍修复技艺的学习,每周六、周日,他把老师接到工作室,一边学习一边干活。“一旦沉下心来,耐心做这件事儿,特别沉醉其中,不知疲倦。”学了一年,陈鹏欣慰的是,“后来我们家老爷子那些在国外展览的艺术品,都是我做的托裱,品质在国际上得到了专业认可。”
后来,陈鹏花8年时间做了一件事,他倾注古籍技艺制作了收藏级别的《长城史诗》全手工画册,那本真正的纯手工画册收录了陈长芬主要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的作品,“全牛皮封面、全毛边宣纸制作、黄绢装订。”“中国拍摄长城第一人”的名作融合古籍托裱技艺令人惊艳。
“先后研究了8年,我一开始就认定画册必须用体现中国文化的宣纸制作,后来最难的不是如何去印制,难的是寻找这么大尺寸的四个边都是毛边的宣纸。为了找这纸,我们几乎跑遍了江南有名的宣纸厂,好不容易才定制到。”陈鹏回忆说,牛皮封面上的“长城史诗”四个字是父亲陈长芬亲手烫制的,“烫了三个晚上”;而用黄绢一页一页手工穿订而成的厚重画册,是母亲裴淑萍的心血。
在斐济办展览、开庙会、摊煎饼
近年来,陈鹏在策划国内外摄影展的同时,还努力推动国际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将摄影艺术的多元魅力带到不同国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在他看来,策展需要热情与创意,才能不断为摄影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次展览,陈鹏特别邀请摄影师李江颐、桑钦龙带来上百幅摄影作品,在《并不遥远》单元展现了斐济的风土人情、环境风貌。
2022年新春,陈鹏受邀在斐济中国文化中心策划举办了“中国长城影像艺术大师陈长芬作品展”,那是中国长城影像第一次在南太平洋地区呈现。斐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韩小燕对影像艺术首展印象深刻,“陈长芬大师的艺术精品第一次亮相斐济,观众们内心大受震撼。展览结束时印制的小册子全都被观众们带走了。”后来,他们联手策划打造了“中国高铁建设艺术摄影展”“中国贵州桥梁建设艺术摄影展”等展览,在斐济影响很大。
韩小燕告诉记者,前不久由陈鹏策划、在斐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飞鸟》主题摄影展布展得漂亮极了,通过摄影师的镜头,中国的鸟与斐济的鸟神采奕奕自由往来,特别是现场还设置了中国鸟类以及保护环境的科普知识环节,“很多家长周末坐巴士带着孩子过来,看展览、看电影等等,特别开心,一直待到闭馆”。后来,斐济中国文化中心还与斐济国家邮政联合发行了“飞鸟集·关爱自然:中斐鸟类纪念邮票”,配套设计了精美的型张、首日封、邮戳、说明书和封套,在当地受到追捧。韩小燕深有感触,“通过艺术的方式向斐济讲述中国故事,让斐济人对中国的了解更加生动、全面。”
陈鹏感到自豪的是,中国摄影人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出了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与风采,让当地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在中国高铁建设摄影展现场,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高铁)很快吧?当他们听说从楠迪到苏瓦,直线距离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只要40分钟,都非常惊讶。”
陈鹏对在斐济策划龙年春节庙会活动的欢乐场景记忆犹新,“想策划点新鲜的内容,琢磨来琢磨去,我就想斐济人没见过摊煎饼,我去那儿摊煎饼吧!”后来他请人在当地买了俩饼铛,自己在北京找了两个石磨,塞进行李箱背了过去。
陈鹏还找天津哥们儿搞到一个“相当正宗”的配方,提前在家练习好,“我都算好了,摊一个煎饼大概5分钟左右,当天是从上午九点半到中午十二点半,大概要摊四十来套煎饼,我就买了100个鸡蛋,10斤绿豆,再请当地的饭馆早上把油条现炸出来准备着。”
没想到现场一开张就十分火爆,煎饼摊前直接排起了长龙,“那天斐济电视台一直围着煎饼摊儿拍摄,现场还来了很多小孩,我就教他们推磨。”陈鹏笑着回忆,“我本来还带了茶叶和杨柳青年画等中国特产,结果一上午别的没干,全卖煎饼了。到后来只能限购,最后就剩一点面了,来了一位老太太,说她儿子是天津人,没想到她在斐济还能吃到煎饼。我说不够摊一个煎饼了。她说没事儿,多小也得给她摊一个。最逗的是,我们住的那个酒店老板说一定得把磨盘、煎饼摊的牌子给他留下做纪念,他笑称以后这就是斐济新的文化地标:第一个中国煎饼摊。”
喜欢好几件事摞着一块儿干
那样才过瘾
回首过往,陈鹏直言策展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路途。如今,他在亮马河畔开办了艺术空间,持续展示和传播摄影艺术,“做文化艺术空间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艺术殿堂的气息,文化这东西不能吃又不能喝,只能专注去做。”
一段时间以来,陈鹏说他有了新的体会,“比如我在这儿办个摄影展,有的人来看好几次,他再来的时候就会说,这作品还不错。我就想,一个好的展览起码能给大家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我现在更加理解了,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人们慢慢去看就能理解它的表达,再过50年它可能就成为了经典。所以我先是把这个空间做好,希望大家能欣赏到好的艺术,同时也能参与进来,去欣赏、去思考。”陈鹏很认同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想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去做,不断地去感悟,努力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陈鹏自言他是个行动派,“我干事就喜欢好几件事摞着一块儿干,那样才过瘾。每天一睁眼,今天要干吗得先捋一遍的状态令我兴奋。而且我相信能量守恒定律,人闲着就不如自己找点儿事,先受着累,可能后面的累就少受了。”
陈鹏策划展览也偏好围绕着艺术创作的多个维度展开,展示艺术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他还经常邀请大咖名家举办讲座,在艺术空间举办摄影艺术的教育与推广活动。陈鹏相信,摄影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作品的呈现,更在于对观众心灵的触动与启迪。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喜爱并投身于摄影艺术事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供图/陈鹏
编辑/张嘉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