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关于定都或迁都,自古以来都是极为重视和重要的一件事。新中国成立后,曾有11座城市入选首都候选,最终北京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都。

定都是极为严谨的,它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国家发展与控制、不同时期内部矛盾和环境等。

由此,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定都的最终城市都有一定的变化。

文献记载,孙中山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后,也曾设想过国家的定都。他站在不同的维度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得出了三座城市。

1897年,孙中山旅居日本横滨,当时他和友人宫崎寅藏谈及建都问题时,曾提出过著名的“一都四京”的主张,“一都”即武汉;“四京”分别是北京、南京、广州、重庆。

1902年,他回到中国,与著名学者章太炎谈及建都时,更加详尽和落地。在章太炎的《訄书》和孙中山的《与章太炎的谈话中》均有记载:“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孙中山提出这一观点后,引发了诸多学者讨论,甚至有很多文人还曾讥讽孙中山:“歪邪讨巧,特意求新。”

因当时著名学者康有为曾提出过“建都上海”的说法,上海十里洋场,当时极为鼎盛,很多学者都追捧康有为而否定孙中山。

其实究其根本,中山先生的观点还是很客观的,至少比所谓的文人们靠谱。文人们只见繁华,未谋国政,更没有俾睨天下的大格局。

1912年4月,孙中山在武昌发表演讲,论述建都武昌的优势条件时说道:“枢轴总览水陆交通,西连巴蜀、滇、黔,北控秦晋伊洛,实乃天府重地。”

中山先生认为,武昌位于中原腹地,占据着南方和北方的交点,向南可以控制广东、湖南、云南等地,向北可以制约河南、河北、东北等地,建都武昌能够达到南北方的平衡。

不过中山先生也指出了武昌的缺点,那就是地势低洼、没有天险,要是遇到战事,武昌会很被动。

后来他结合当时国内军阀割据形势,种种考量之下,最终选择定都南京。南京有长江之险,攻守兼备,也成为国民革命的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谋藩服则西安”的意思是说,要想让藩属之地臣服,全国统一,则需建都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古都。尤其是宋朝之前,西安曾是很多朝代的都城。如秦之咸阳、汉之长安、唐之国都等。

西安北连内蒙,南通四川,西接新疆,是控制西北方向的重要之地。

清末以来,我国的西北方向时常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险。

沙俄和英国,都曾扶植过当地贵族,进行过反叛活动。如果建都西安后,可以很方便地控制这些地区,维护国家统一。

在当时新疆、内外蒙地区,一直被中原王朝视为“藩属之地”,由此称之为“谋藩服”。

但与此同时,西安也有着其自身的不足。从中国的大版图上看,西安太过偏中国西北部,对南方的控制和影响力比较小。

同时西安又没有重要的水路交通,如果南方出现动乱,西安就显得有些鞭长莫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凡事也各有长处和弊端,由此对于中山先生的观点也不能一概而论。

况且他的观点也有一定的前提性,分别是“谋本部、谋藩服和谋大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则选择的定都城市自然不同。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指出:“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当迁都伊犁。”

对于建都西安,中山先生还是不太满意的。他的格局非常之大,他要的不止是天下统一,他要的是要成为亚洲的共主。

这样的话,以他之见,就要建都伊犁。

料想,在当时的背景下,看到建都伊犁,估计要让很多学者笑掉大牙。但如果放眼全球,伊犁却又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支点。

伊犁,是新疆重镇,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环境和便捷交通。伊犁,连接中亚、西亚诸国,是整个欧亚大陆的中心。如果建都于此,很容易震慑周边诸国,称霸亚洲。

这也是中山先生“谋大洲”战略的根本所在。我国3000余年的历史,没有朝代建都伊犁,只是因为在当时的“国”的思想下,没有纵横全球的视野和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建都伊犁还有另外的好处,那就是可避免和西方势力的直接冲突,进而打消沙俄、英国对西部的入侵,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有着积极的作用。

文献记载,伊犁看似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但是它的发展潜力一点不小。

它不仅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有着“塞外江南”的美誉;煤炭、稀有金属的储量十分丰富,清朝时期就是我国重要的铅生产基地,工业基础条件极好。

但无论如何,梦想终究是梦想,现实都必须落在当下。不管未来如何的辉煌,都必须要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

由此,结合实际现状,最终中华民国的首都定在了南京。

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中山先生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的强国之梦却是值得肯定的。也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在走向富强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敢向前。

读者们,关于“孙中山定都3个城的预言”,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