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无法改变,但你的记忆可以!你的记忆是如何扭转你的认知的?
遇见洞见
2024-11-17 20:40上海
我们的记忆是一种惯性经验模式,我们记忆即过去的经验、经历常常出现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
然而,我们的记忆却并不是那么靠谱,常常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扭转我们的认知。当我们通过总结自己过往的记忆,而形成现在行为处理的经验时,我们会被我们的记忆所操控。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脑科学家对于记忆的研究、
一、我们记忆实际上在不断地被外界所影响和塑造
传统的对记忆的理论分析,大多将记忆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独立的阶段:
- 首先是记忆获得阶段,这时对原始事件的感知被存入记忆系统;
- 其次是保留阶段,也就是从事件被存入记忆系统到回想起特定片段之间的时段;
- 最后是提取阶段,我们回想起所存储信息的阶段。
然而,最新的华盛顿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和记忆专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指出,以上这种分析并不正确,他认为当我们储存一些事实的记忆以后,会继续从外部的环境里获得其他信息,这些新获取的信息也会和已经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相互作用。因此,伊丽莎白·洛夫特斯认为记忆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一个不断被构建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像手机录视频那样录制完毕就不会再有变化了。
打个比方,记忆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橡皮泥,一段记忆最早如果是红色的,随着时间推移会有其他新的信息掺杂进来让其变色,最后可能就变成黑灰色了。换句话说,记忆可以不断地被外界所影响和塑造的。
举个真实的例子:1973年的一天晚上,18岁的彼得·赖利(Peter Reilly)在参加完一个活动后回到家中,发现他的妈妈躺在地板上的血泊中奄奄一息。
后来,警方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对他进行了16个小时的盘问,说服彼得相信自己下意识地把杀人回忆隐藏了。然后警方“深挖”了他的潜意识,诱导他去想象杀人过程,直到他把自己的想象当成了事实,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两年后,首席检察官去世,人们在他的文件柜里发现了可以证明彼得无罪的证据:在案发当时,彼得根本就不在罪案现场。最后彼得的所有指控被撤销,他最终获释。
这个案例说明人是可以被植入虚假记忆的,类似的真实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对幼儿园的小朋友稍加引导,就更多容易在他们的记忆里植入一堆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情。
除此之外,即便我们没有被植入记忆,基于我们所大脑认知滤镜,我们也可能会选择性地记起一些东西。比如:一些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他们通常更多记得小时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而原生家庭里让他们感动或者感到幸福的事情,他们往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可以回忆起来。
综上,我们通常自认为真实发生在过去的记忆,其实并不那么靠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真实发生的。
二、记忆是如何操控我们的认知的?
记忆操控我们的途径有两种:
- 一种是应用自己过往的记忆和经验而得出结论,却没有检验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特殊场合;
- 另一种是通过对过往事件片面的解读而形成不准确的记忆,从而误导当下的决策。
对于第一种,我们常常忽略了在A场景成立的经验,如果换成B场景可能就不成立,导致我们盲目应用过往经验而犯下错误。
举个例子:曾经有个猎头抱怨,他在工作中看人都很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生活中就经常看错人,交到一些不值得信任的朋友。
后来经常询问分析发现他看人的方式,他似乎把自己在职场中看人的经验带到了生活中。
在职场中,猎头找人的第一优先级是看能力的匹配;而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要与人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我们的首要评判标准是信任度,而不一定是能力。他忽略了场景的不同特点,把职场上积累的经验应用到了生活中。
这便是大脑回忆起之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后,自发地在一个新的场景里应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却没有去区分应用场景。
要破除这种习惯性的经验主义,其实我们只需注重合理性的考虑,检验一下把在职场中看人的方式应用在生活中是否合理,就能纠正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