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突破传统、面向未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改革新范式,正在超常规、有组织地深入推进。
为加快未来产业人才的前瞻性培养和未来技术的有组织研发,2021年,教育部在北京大学等1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启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3年过去,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有何进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把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摆到了重要位置。12所未来技术学院的改革探索,可以成为观察教育科技人才如何一体推进的样本。
前瞻布局
加强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研判,瞄准未来10—15年的颠覆性技术发展,前瞻性地储备未来技术,助力未来产业布局,是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3年探索,未来技术学院已经成为未来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预见,凝练形成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光电子芯片与系统、储能技术、未来航天器系统、生命健康等30余个未来技术方向,覆盖了国家重点部署的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未来产业方向,精准聚焦人形机器人、先进高效航空装备等标志性未来产品发力。
未来技术学院不仅在若干未来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技术突破还实现了产业转化。比如,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研制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重量仅为2.2克,能在小老鼠“戴着跑”的过程中实现“深脑成像”,被誉为神经科学研究革命性的新工具,今年市场销售额预计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未来技术学院不是“单打独斗”。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对照国家“3+N”人才高地和集聚平台建设规划,布局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10个重点城市和区域,并且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紧密对接区域创新体系和未来产业发展。
比如,无锡市和12所未来技术学院合作,在每所学院设置未来技术太湖奖学金、未来技术创新基金,和每所学院共建未来技术太湖创新中心和实习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潘建伟看来,未来技术学院从新兴科技的基础研究阶段就面向长远战略目标进行前瞻性布局,为技术突破持续提供支撑。
破壁融合
突破传统院系和学科专业壁垒,未来技术学院正在探索学科专业实质性交叉融合。
“面对未来颠覆性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未来技术学院必须打破学习、学科、学校的边界,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介绍,聚焦未来能源和未来健康,学院会聚机械、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是全校学科背景最‘杂’的学院,没有学科界限”。
记者梳理发现,多所未来技术学院开设了交叉工程、量子科学与技术、未来机器人等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打破基于学科的教学组织形态,围绕技术方向重构课程内容。
在打破学科壁垒的同时,未来技术学院也在有组织地推进科教、产教融合育人。
“对于量子信息科技这样一种未来技术,本质需要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研发、产业化这样全链条的布局,迫切需要高度的协同创新,培养能够支撑创新全链条的复合型人才。”潘建伟说。
潘建伟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实验室共建未来技术学院,由实验室主任兼任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合肥实验室作为主责单位牵头组织和统筹实施量子信息领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未来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的大楼正在加紧建设,同时建设的还有宁德时代未来能源研究院。一个在校内,一个在校外,但都处于上海“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两栋大楼连廊相连,可以紧密联动、密切交流。
正如“双子楼”一样,倪军除了是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也是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我们和宁德时代共同培养储能领域应用型人才,共同开展前沿性和重大共性技术攻关,探索构建具有世界影响、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教育体系。”倪军介绍,宁德时代和学院实行人员双聘,共建实验室,共建联培基地,3年时间内已经开展了60多项校企合作项目。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3年来,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深化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5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家龙头企业及高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大师引领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以及我们自己过去的经历都说明,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院长吴伟仁说。
记者观察到,未来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一批院士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以现在的大师来培养未来的大师”。
比如,北航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会聚19位空天信息领域两院院士,深度参与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他们除了上课以外,每学期还要和学生举行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午餐会,面对面讨论代表性项目,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还要把学生带到与院士领域相关的大型科研工程现场,让学生体验国之重器。”吴伟仁说。
吴伟仁介绍,在大师引领下,学院在重大工程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开展工程攻关,实现未来空天系统总师培养与关键技术突破融合互促。
“大师培养大师”的作用还在于精神引领和感召。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宏介绍,哈工大未来技术学院组建了5个由院士领衔或者担任班主任的院士特色班,院士以亲身经历和卓越贡献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展个人志趣与学术追求,投身前沿探索和强国建设。
3年来,未来技术学院已经成为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蓄水池”。记者从教育部获悉,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已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在校生共计8000余名,其中部分青年人才已经崭露头角,担纲领衔重大科技任务。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17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欧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