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上,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高一学生们仿佛穿越到了海伦·凯勒的生活里,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和出色的表现技巧,生动地描绘了海伦内心的宇宙,讲述着19世纪末那些遥远却又生动的故事。
他们的剧目《奇迹缔造者(Miracle Worker)》赢得了虹口区高一年级英语课本剧竞赛第一名。
演绎英语课本剧再现经典、在“模拟联合国”发表见解、向世界推广中国传统草药……虹口区打造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与表达能力。
日前,在以“阅读世界,中国表达”为主题的虹口区中学生英语阅读力提升工作交流会上,来自虹口区的中学英语教学研究团队及教师们共同探讨并分享了他们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多种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
虹口区每年举行英语课本剧展演活动,学生从高中英语教材或中国文学作品中选取素材,进行艺术再创作。
学生需要自行组建团队,分工合作,从剧本创作、角色分配、舞台设计到排练演出,都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
从剧本的编写、演员的选拔,到排练和精雕细琢,在这个过程中,虹口区的中学生们积极思考如何通过舞台表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小演员们不仅融合了跨学科的知识,还展现了创造性的思维,采用了口头表达、身体语言、音乐、视觉艺术等多样的媒介和表达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舞台表现力。
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虹口中学学生创作的《项链》(The Necklace)剧目为例,学生们面对并克服了种种挑战,将文学作品搬上了舞台。
交流会上,虹口区教育学院高中英语教研员陆佳一在主题为“区域提升中学生阅读力工作思考与实践的工作”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虹口实践。在她看来,在英语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原著,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不仅拓宽了阅读视野,增强了文化素养,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虹口区不少学校还结合自身特色,通过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批判思维。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的校园里有一处名为“时珍园”的中草药种植园,基于此,学校启动了一项独具特色的“中草药国际推广”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需广泛阅读中英文资料,包括专业文献与国际新闻报道等,为中草药提供准确的英文译名,并将其推向国际市场。
为了高效地收集信息,学生们学习并应用了预览、深度阅读和笔记记录等多种阅读技巧,同时对所获资料进行评估和批判性思考,这一过程不仅扩展了他们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还提升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项目推进期间,学生还需与团队成员、导师乃至外部专家展开沟通与合作,这样的互动进一步锤炼了他们的语言运用技能。
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哈佛中心(上海)主办的“China Thinks Big”和“模拟联合国”等一系列国际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深入研读有关全球议题、文化多样性及社会进步的英文材料,借助高级阅读策略,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与评判,从而形成个人见解。
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和表达情感与态度,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高级语言运用水平。
交流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德明作了主题为“英语阅读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之旅”的分享。
活动中,上海师范大学附属虹口中学、上海市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挂牌成为“跨文化英语阅读教学项目实验校”。
据透露,项目校将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态度、锻造学生阅读品格方面作出探索,通过阅读空间的打造、阅读方法的培养、阅读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读懂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文字:白羽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袁曼舒
校对:曹铒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