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起因于乌军在这个区域展开的一次突然行动,乌军用无人机和特种部队的配合,让整个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库尔斯克地区处于战略要地,地形以平原为主,还有不少树林和小型丘陵。这里的道路网密集,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活动。当地农业发达,村庄星罗棋布,每个村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五公里。
乌军这次行动选在了一个阴雨天。这种天气雷达侦查效果不好,但却非常适合特种部队行动。乌军先是派出侦察分队,摸清了俄军在各个村庄的部署情况。然后他们用电子干扰设备切断了俄军的通信系统。
俄军没想到乌军会在这个时候发起攻击。当时俄军正在调整部署,不少部队还在路上。结果乌军一口气夺取了70多个村庄,切断了俄军好几条补给线。这下俄军不得不从别的战线调兵增援。
增援部队多是义务兵,有些人才入伍几个月。他们的武器装备也不够完善,很多人连夜视仪都没有。这些新兵被匆忙送上战场,连战场环境都还没搞清楚。
俄军第20集团军本是一支王牌部队,但连续作战让这支部队疲惫不堪。补充来的新兵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不会使用通信设备。训练时间短,很多战术动作都不熟练。
这支部队的指挥官也出了问题。他们经常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下达进攻命令。有次还在敌方火力范围内集结部队,结果被乌军的导弹精确打击,损失惨重。
军队的后勤保障更是一塌糊涂。弹药补给不及时,饭都经常吃不上热的。医疗条件差,受伤的士兵得不到及时治疗。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第18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去阻击乌军的。这支部队只有步兵,没有重型武器支援。侦察机给的情报也不准确,结果一头撞进了乌军的包围圈。
乌军早就设好了埋伏。他们用无人机不断侦查俄军动向,在关键路口布置了反坦克武器。特种部队藏在村庄里,等着俄军自投罗网。
战斗一开始,乌军就用反坦克导弹打掉了俄军的几辆装甲车。然后特种部队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把第18营分割成几块。俄军士兵陷入混乱,有的人找不到自己的部队。
第18营的装备也不给力。他们的对讲机经常收不到信号,重武器又不够用。晚上连夜视仪都没几个,战斗力大打折扣。无人机侦察不足,对敌情一无所知。
营长本该组织部队突围,但他却带着几个亲信先跑了。剩下的士兵群龙无首,有的躲在防空洞里不敢出来,有的到处乱跑。通信中断后,大家更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战斗持续了三天。第18营的弹药越来越少,粮食和水也快用完了。乌军的炮火一直不断,士兵们连头都抬不起来。最后一百多号人被困在一个小村子里,连突围的机会都没有。
到了第四天,已经有士兵开始投降了。大家都看出来,继续打下去毫无意义。最后102名俄军士兵一起放下武器,向乌军投降。这在俄军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这次事件暴露出俄军的很多问题。新兵训练不足就上战场,指挥官素质不过关,后勤保障跟不上。这些问题不解决,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
义务兵的使用也值得反思。这些年轻人没有战斗经验,意志力也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就想投降,完全发挥不出战斗力。而且他们的伤亡率特别高,这对军心打击很大。
指挥官临阵脱逃更是严重问题。带兵打仗,指挥官是关键。他一跑,整个部队就乱了。这说明俄军在选拔军官时出了问题,不少人根本不适合当指挥官。
战术执行也有问题。部队之间配合不好,情报工作做得差,后勤保障跟不上。这些都是基本功,但俄军却没做好。结果在现代战争中吃了大亏。
这场战役给俄军提了个醒。光有先进武器不行,还得有好的指挥官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打仗不是演习,容不得半点马虎。要提高战斗力,得从基础抓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