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上不缺爱孩子的父母,缺的是看见孩子的父母。

如果要问,养孩子,哪一关最难过?

那么答案一定是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爆炸,伤了父母,也伤了自己。

想让孩子平稳地度过这个时期,闭嘴是标配,陪伴是高配,共情和理解是顶配。

01

闭嘴是标配

李玫瑾教授谈到青春期抚养时曾说: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闭上。

高高在上的说教、一味的指责、无穷无尽的唠叨,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

对于那些不触及底线的问题,闭上嘴巴,给孩子充分的试错空间。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也曾给青春期的家长建议:

孩子处于青春期,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这两点能做到,亲子关系就会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乎上有个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他说上初中的时候突然迷上了网络游戏,班里的好哥们隔三岔五就约着去网吧包夜,因此成绩一落千丈。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他妈妈遇到这种情况,除了打就是骂,意图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他。

但他当时可是青春期啊,最叛逆的时候,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这种淫威教育。

所以他的态度就是大不了就是打一顿呗,还能怎么样?

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妈妈不再跟他硬碰硬了,只是做好饭,然后叫他吃饭。

饭桌上也不再唠叨他的学习,只是问他饭菜合不合口味,最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菜。

时间长了,他反而有点不适应了,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父母的态度。

数年之后,他询问母亲,当时为什么不揍他,换路数了?

他妈妈说,当时就是觉得,打你骂你也没有用,一副破罐破摔的样,越打你越叛逆,我也就是想开了,成绩下降也就算了,只要没学坏就行!

没想到,母亲当时的“想开”,居然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孩子的成长在于不断前进,而父母的成长在于懂得退让。

所以,家有青春期孩子,请父母们务必多做饭,少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陪伴是高配

我们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是很需要父母了”。

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剑拔弩张,什么都要自己做主,但这正是他们需要父母坚持陪伴的时刻。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曾经在《朗读者》中提到,初二的时候,有一天儿子突然之间关上了门。

“他的门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外,从来没打开。他不允许其他人进到他的房间,不然他会离家出走。”

他不肯与父母沟通交流,随着房门一起关上的,是他的心门。

可是面对叛逆的儿子,麦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陪伴他,尝试走进他的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饭时,他会邀请儿子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一桌佳肴。

吃饭时,主动给儿子夹菜;

散步时,轻叩儿子的房门,希望他一起去;

爬山时,帮儿子准备好登山鞋,儿子爬得吃力时,伸出手拉儿子一把;

虽然还是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但麦家知道,父子的关系正在逐渐缓解,儿子的叛逆情绪慢慢地降温,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成长从来都不容易,迷茫、焦虑和痛苦往往是常态。

在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陪伴、关注和支持,让孩子的心灵有依托的港湾和后盾,坚韧地守护着孩子脆弱而自由的心灵。

作家饶雪漫说过: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过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一边推开你,一边渴望你。

他们表现出挑衅、叛逆,不过是为了伪装内心的渴望和试探。

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青春期爱面子,不允许他们表现出来。

他们也在试探父母,急切地想要知道,父母的爱究竟是不是无条件的?还是只有学习优异、乖巧听话的时候,父母才爱自己呢?

所以给他们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陪伴。

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他们对你卸下伪装,那个懂事、贴心的孩子又回来了。

03

共情和理解才是顶配

近几年,青春期孩子自杀的新闻越来越多,有些是长期抑郁,有些是一时冲动。

不论是哪种,我想,如果父母能多一些共情,能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他着想,那么这些悲剧是不是可以不再发生?

19年,21岁的高三男孩儿魏天桦,发完最后一条短信,跳进黄河自杀。生前给妈妈发了最后一条短信:

我真的想好好学,考个好大学。

我爱你,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想,他或许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和妈妈诉说自己的压力和绝望。

如果妈妈当时能共情儿子,鼓励他,安慰他,告诉他,他其实已经很优秀了,别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然而,他的妈妈像没看到一样,还在鼓励着孩子的学习,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正是这些无关痛痒的话,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无法想象,驻足悬崖边上的他看到这些话该有多绝望?

当孩子凝视深渊时,却无人拉他一把,最终便掉进了深渊。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父母能够看见我,理解我的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共情力》的作者乔拉·米卡利说的:

如果没有共情,我们就无法相互寻求支持、鼓励、温存和爱。

这世上从来不缺爱孩子的父母,缺的是看见孩子的父母。

尝试着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这些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难,他们理智战胜不了情感,在跌跌撞撞中寻找方向。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更难,我们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可一旦用错了方式,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然而,青春期是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没有人能够替代,更没有捷径。

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理性去引导,带着温度去感受,这也是孩子最希望,最期盼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