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不知道是个什么季节,让一群“爱国”大V发疯了。

烧伤超人阿宝和项立刚都在说中国需要战争。

而这个阿宝的愚蠢程度达到了天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言论,一看就是反智的,经济不好就发动战争?

但不幸的是,阿宝这种言论,并不是源于他个人的愚蠢,而是源于历史上无数的经济学家们的观点。

这一谬误,早被十九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奥派经济学先驱)识破并批判。

那就是著名的”破窗谬误“。

假设有个顽皮的孩子抡起砖头,砸破了面包店的橱窗。

当店主愤怒地追出来时,小捣蛋已经跑得无影无踪。

围观的人群开始聚集,看着被砸破的橱窗和洒落在面包和馅饼上的玻璃碎片,幸灾乐祸地议论起来。

很快,围观者中就有人开始从哲理上安慰店主和其他人:玻璃破了确实是件坏事,但它也带来了一些好处。

你看,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

换一副新的橱窗需要多少钱?200块钱?!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但再想想,如果玻璃从来不破,那装玻璃的人靠什么生活呢?

越琢磨,这群人越觉得有道理:玻璃店赚了200块,会去其他商家那里消费,这些商家又会把这笔钱花出去,如此循环不止。

按这种逻辑推下去,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区的祸害,反而成了造福社区的善人。

巴斯夏用这个例子来批判这种错误的观点。

首先,围观者的第一个结论没有错,这场小小的破坏确实为玻璃店带来了生意。

玻璃店主除了表示一点同情外,心里可能也跟棺材店老板听到有人去世时一样高兴。

但面包店主的200块钱本来打算拿去做一套新西装的。

现在,这笔钱不得不被用来修补橱窗,他就穿不上新西装了(或者少了同等价钱的其他物品)。

他本来可以同时拥有一副完好的橱窗和一套新西装,现在却只能接受修好了橱窗,却没有新西装的现实。

如果我们把他看作社会的一员,那么这个社会就损失了一套本来会有的新西装,而这正是社区财富的真实损失。

总结来说,玻璃店的生意其实只是从做西装的裁缝那里转移过来的。

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增加“就业机会”。

围观的人们只看到了交易中的两个当事人——面包店主和玻璃店主,却忽略了第三方——裁缝店主。

他们之所以忘记了他,恰恰是因为玻璃碎了,裁缝也就失去了展示的机会。

几天后,大家会看到一副新的橱窗,但永远不会看到本该有的新西装,因为那套西装根本就不会被做出来。

愚笨的经济学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他们往往只看见眼前的事物,却看不见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

而在十九世纪,宣传这种类似观点的人大把的。

这些人包括当时的大企业家、商会和工会领袖、社论主笔、报纸专栏作家、电视台评论员、统计学专家,甚至是知名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他们以各种方式宣扬破坏行为带来的所谓好处。

虽然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不愿承认小规模的破坏行为带来净收益,但他们坚信大规模的破坏能使人们获益匪浅。

例如,他们吹捧战争对经济的巨大好处,认为战争时期的“生产奇迹”是和平时期无法比拟的。

他们还乐观地计算那些因战争而毁坏的城市和房屋,认为这些需要重建的部分将带来经济繁荣。

在美国,就有经济学家们统计出因战争而积压的需求,如住房、尼龙袜、汽车、轮胎、收音机和冰箱的短缺,并得出一个庞大的经济总量。

然而,这种所谓的“需求堵塞”谬论,只不过是换上了新装的“破窗谬论”。

并且这种观点,包含了更多的错误。

第一,这种观点把“需要”和“需求”混为一谈。

战争确实摧毁了大量物资,这意味着战后会有巨大的“需要”。

但“需要”并不等同于“需求”,因为有效的经济需求不仅需要需求,还需要相应的购买力。

例如,印度对产品的实际需求远远超过美国,但其购买力却远远不足,无法刺激相应的“新生意”。

第二:这种观点仅从货币的角度来看“购买力”。

有人可能认为,只要印钞机开足马力,钞票就不会缺少。

但这样做,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会大大贬值。

因此,即使战争带来了一些“经济收益”,这些“收益”也多半是通货膨胀造成的错觉。

“需求堵塞”谬论只讲出了一半的真相。

战争的确带来了某些行业的繁荣,例如房屋重建和耐用品的生产。

但这只是从特定的角度看,忽略了战争打破了经济原有的平衡。

战后,人们必须优先解决住房问题,这减少了用于其他产品生产的资源和能力。人们的购买力在买房后也随之减少。

战争改变了经济的方向和结构,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例如,二战后的欧洲出现了“经济奇迹”,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战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战争摧毁了大量的财富,经济必须重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带来的破坏对经济有利。

如果这种观点成立的话,应该号召所有人炸掉自己的房子,重建一次,何必战争呢?战争还要死人。

第三,犯了集体主义错误。

经济学上的许多谬误,大多数来源于人们倾向于将国家和集体当作抽象概念,忘记了社会是由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

如果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战争带来的破坏无疑是经济上的损失。

那些认为战争能增加总需求的人,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需求和供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供给本身就是需求的体现。

比如,农民能生产小麦,其生产的数量,实际上就是他们对其他商品的需求。

货币在现代经济中充当了中介,但不能改变这一基本事实。

战争摧毁了生产力,也就摧毁了实际的购买力。

破坏总是带来净损失,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破坏可能带来微小的相对收益。

第四、被凯恩斯带到坑里去了

当经济下行时,凯恩斯说人们象动物一样了,突然不消费,这就是所谓的动物精神,这时,需要刺激需求。

政府发动战争,在这个阿宝的眼里,就是一种政府直接消费来拉动经济的方法。

如果按这种方法执行,那就是天量的各种战争物资,生产出来,然后由政府去消费掉,比如不去炸”敌人“,全部扔到海里去,这是不是也能刺激经济呢?

这不是鬼扯吗?阿宝,你不如自己把家里的房子点把火烧了,这样就能为中国”过剩“的产能作贡献了,你在你的粉丝里,发动了下呗。

我绝对为你点个赞。

第五、过剩产能谬误

从来不存在什么过剩产能,所谓当下的需求不足,供给量大,不过是因为过往超发货币造成的结果。

胡乱印钞的后果是,企业家错以为繁荣将至,于是大量投资各种生产线,最后发现繁荣是假的,导致错误投资。

而人们不消费,就是因为在大量的错误投资下,企业家必须调整策略,减少投资,裁员,以避免让自己破产,由此劳工收入也减少了,预期收入减少,人们就会增加现金握存,以度过危机。

不印钞,就不会有这种商业周期。

要想恢复经济发展,需要的不是战争,政府消费和刺激需求,需要的是让市场清算错误投资,才能重回景气区间。

以上,是这类言论最为常见的经济学错误,我一一驳斥。

不理解经济学,这只是无知,或许可以骂一句阿宝在经济学上是个文盲,是个愚蠢的人,但阿宝更大的问题,在于坏。

战争是何等事件?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不就是来源于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吗?

一百年来,中国人受到战争的创伤有多少?

和平是一个社会的最高价值,没有和平,就没有一切。一个普通老百姓,居然呼吁要发动什么战争,这不仅蠢出了天际,还坏到骨头里去了。

他甚至在故意忽略战争的代价,说可以打一场零伤亡的战争。

这个世界上有这种战争吗?零伤亡是在试图宣传一种观点,战争也可以是没有代价的。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有代价,并且还有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让普通人无法承受。

哪怕你打赢了一场你认为必胜的小规模战争,紧接着而来的连锁反应,也将让你深陷战争泥潭。

普京何偿不是认为一个月内可以速胜呢?俄罗斯军队就曾经兵临基辅,试图签下城下之盟。

但今天呢,每一天起码有上千名俄罗斯年轻人伤亡于战场吧。

的确有俄罗斯的人发了战争财。

在贫困的布里亚特共和国(Buryatia),1名当地居民表示,她的儿子跟丈夫双双阵亡,这让她有能力购买2间公寓,还为女儿买了辆车,她承认:“我的儿子跟丈夫用鲜血赚到了这些钱”。

阿宝你要是上前线死了,你的家人也能发一笔小财的。

有些人说我语言太恶毒,不,一个战争鼓吹者,首先是要自己准备去死的,如果这种人自己不准备死,准备当他的大医生赚大钱,而准备让别人家的孩子去死,那这种人才是这个社会中最恶毒的人。

如果真有战争,阿宝,项立刚,司马南这些鼓吹战争的人,他们全家应该第一个送到战争前线去,所有在社会媒体上附和和鼓吹的人,也应该一并送去。

既然是你们鼓吹的,你们凭什么躲在后面呢?

战争的经费,也首先应该征收这些人的家产。

言论也必须自负其责,不能自己天天瞎几把鼓吹战争,最后让别人去死,让别人的财产征去战争。

这个阿宝,据说还操粉,还做黑公关。

而这个阿宝的主要粉丝,还是中国智力水平很高的医生群体,中国的医生们怎么会粉这么一个又蠢又坏的垃圾?百思不得其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