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依靠外来事物来慰藉自己内心的空虚,外来事物最终都会离开。我们要向内发展,去发现、去感受、去理解,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原因进而填满自己的内心。
——牧原MuY
你好,这里是牧原~
当看到麦麦从“咖啡事件”到“熏鸡事件”,好像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被全网嘲讽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一句话。
“那些你在亲密关系里的不合理期待,正在一点点地毁掉一段关系”
你们看《再见爱人》了吗?每一周麦麦都是被评论最多的一个嘉宾。
用在她身上最多的一个词是“窒息”,她咄咄逼人,她言行不一……
01
最开始我也觉得窒息,但是慢慢地我的感受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我在麦麦身上,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洞”,而且我很熟悉那个“洞”,它几乎存在于我生活的每个角落。
我觉得,它存在于我们的妈妈身上。
因为年轻时候穷过,哪怕你现在努力工作赚到了钱,在你送她礼物的时候,她永远都会说:“不要,太贵了”。
上一次你跟她吵架,是她跟你说,你看我秒杀到的衣服,你猜多少钱,十九块九。
你想起自己刚买的一件几百上千的衬衫,不知道是内疚,还是羞愧,你跟她发火了。
她会说:“如果不是我一点点存钱,省吃俭用,哪有现在你的一切”。
你会怼她:“那为什么现在生活好了,你还是要做这些,能不能不要再这么抠抠搜搜”。
她自己不知道的是,她是在填补心里面那个“洞”。
那个“洞”叫做我害怕没钱,我恐惧贫穷。
那个“洞”后面还有一个“洞”,叫做“我不想因为贫穷 而被人看不起”。
02
那个“洞”,还存在于我们的一个朋友身上。
小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他们会一直喊妈妈。
“妈妈,你在上厕所吗,我能进来吗?”
“妈妈,你在干嘛,陪我睡觉好吗?”
“妈妈,你快来看我的玩具”
他们以最可爱的召唤无声无息地吞噬掉了妈妈的所有时间。
但妈妈并不痛苦,她爱孩子们。
或许,她也感到过痛苦,但是她想的是,这就是妈妈应该做的。
可是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他们不再叫她了,她的心开始空空洞洞的,两手无处安放。
她会不自主地想要干涉他们的选择。
“你怎么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
孩子越长越大,他们会反抗。
说:“你为什么要再管我们这些事呢。你又不懂”。
她也回答不清楚,其实她是在填补自己心里的那个“洞”。
那个“洞”就叫做“我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
03
这个“洞”有可能也出现在你和我身上,那就是,
“你不相信别人给你的任何赞美”
领导说你项目做得好,
你心里想:“明明这里那里还有很多问题,他是不是想安慰我才这么说的”。
伴侣夸你可爱,
你会想:“为什么他不说我好看”。
同事赞美你负责,
你会想:“为什么他说别人都是说能干,我是不是只是努力,但不够聪明”。
你听不到那些夸奖,但是你会放大别人给你的任何批评,有可能只是建议。
领导说了一句“为什么这个月业绩不够好”,
你会反复琢磨“是不是我要被辞退了”。
因为伴侣没有察觉到你的脸色变化,
你立马警觉“你就是不在意我”。
你没有意识到的是,你其实是在填补自己心里的那个“洞”。
那个“洞”叫做“我很自卑,我不值得”。
04
我们都不是麦麦,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麦麦”。
当你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洞的感觉。
你会感到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
你会利用别人对你的肯定来达到这个目的,
你会以虚假的价值来填补这个“洞”。
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洞四处奔忙,期待有一个人能填满自己的那些“洞”。
但我们似乎都忘记了,那些填满我们的洞的部分并不是真正属于我们。
当一段关系破裂的时候,当这些外在依附的东西消亡的时候。
那些曾经被对方填满的“洞”会重新暴露出来。
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和你的意志力都会不见的。
05
也许是在麦麦身上,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
不论是倚靠着谁,拿什么来填自己的坑洞,终究都是向外求。
向外,就必然会面对离开,坑洞终究会重新暴露。
而向内,会主动贴近那些坑洞。
在最深的层次重新体验坑洞背后的痛苦。
去观察它、感受它、理解它,弄清楚它背后到底是什么。
然后破除它,逆转它。
那个被我们遗忘的本来的自己才会重新活络起来。
那些坑洞才会被真正填满。
THE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阳明
这世上的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修行。
凡事不假于物,多向内求,才能自渡向前。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修行,在红尘中炼心,用自己的修行寻得自身的圆满。
扫描二维码加我,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好!
点亮 【赞】 和【在看】,你会获得幸福和爱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