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之164
变化有点大!
形象在变,内外在变,人生也在变!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而初心不变,善心不变,所以才在修心,修禅定之心,修信仰之心,修以不变应万变之心!
小时候,农村的孩子早当家。
开始读书时,已经能帮着家里干很多活了,像去水井里打水之类的活,基本上就不用妈妈去了。
开始的时候,打不动一桶水,就打半桶。
在水井里打水,打一桶不容易,想故意打半桶也同样不容易。
在摆动井绳的时候,等水桶“噗通”扣下去的时候,不等它完全沉入水中就抓紧拉井绳,这样就能打半桶水上来。
但两个半桶水打出来也有多有少,就将两个桶里的水倒得差不多,才晃晃悠悠地担着半挑水回去。
农村人依赖深水井吃水。
深水井水质甘甜,烧出水来水锈还少,所以祖祖辈辈都悉心呵护着周围的深水井。
后来,不知哪一天,村里开始出现了水压机。
用钻杆在院子里捣下去10多米深的洞,插上根塑料管就能压水吃了。
用水压井吃水不用再辛苦着去深水井里挑水,劳动强度减少了很多,而且洗衣服啥的特方便,可以随意地用水。
夏天晚上干活回来,随便压点水,就可以冲洗下身上的汗渍了,再也不用累得腰眼骨折了还去担水。
所以,大家争相效仿,不几年,很多家庭都普及了水压井。
有一年,妈妈决心也在院子里打口水压井。
喊了打井的师傅,师傅带着钻头和几根两米左右的钻杆过来。
妈妈买了10多米塑料管和一些棕布,邀请了邻居的几个年轻人。按照打井人安排的,在院子里掘了一个坑,打水来倒在坑里。
打井人先将钻头插进水坑里,在钻杆上绑了两根十字架似的杠子,几个年轻人抱着杠子,就开始转着圈地往下使劲捣钻杆。
等一节钻杆下去了,再拧上一根钻杆,继续往下捣。
这中间,还有有人不停地去井里挑水倒进水坑里,滋润着钻杆。
一直下到10多米的地方,打井人说差不多了,大家才气喘吁吁地停了手。
之后,将钻杆一节节地抽上来,打井人在塑料管的下端削了很多空洞,包上棕布,慢慢将塑料管子旋转着插下去,之后在地面上排上砖块,架起井头,倒上引水,就开始使劲地压水,这个过程称为“洗井”。
洗井要持续好长时间,要尽量地从地下多抽水,将下面抽成一个大坑,才可以蓄积更多的地下水。
有时候,洗井时间短了,下面的水坑被坍塌下来的泥土堵住了,这个井就白废了,要重新用钻杆再来捣一遍。
实在不行了,还要重新换地方。
所以,洗井的时候都是轮流换人,不停地压水。
开始时,压出来的都是浑浊的泥浆,有时泥浆出来的还不多,就要继续往打井的坑里继续灌水,稀释泥浆后才能继续压。
压了一天后,水终于不那么浑浊了。
打井人说:“差不多了,这个井成了,这两天没事还是要多压,多洗一下。要是水混的话,多澄一阵子,也一样能吃。”
这样,终于有了自己的水压井,再也不用去深水井或者其他邻居家去压水吃了。
水压井方便是方便,但也有一个不好,就是冬天会使井头里剩余的水和水管露出地面的部分结冰。
到冬天的晚上,大家都要将水压井里的剩水放掉。
否则,第二天早上就冻住了,只好烧水来烫,或者找把麦秸来点着,在水井附近烤一下,还是很麻烦。
之后不久,水压井逐渐普及了,深水井终于没人用了。
再后来,就连扁担、井绳、钉钩之类的打水用具也逐渐找不到了。
后来,农村里普遍通了电,有些人家开始用小电机抽水了,合上电闸,地下水就“哗哗”地上来了。
农村的吃水问题,也越来越轻松……
转过一个千年后,有次回到老家,看到水压井也没人用了。
堂叔说:“农村里早普及自来水了,现在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来了,水质还好,谁还用水压井!”
问起村里的几口深水井,堂叔说:“那些深水井基本上都被填埋或者盖上了,怕孩子去玩掉下去。”
那些滋润了祖祖辈辈农村人的深水井,在这个千年的尾巴上,终于也成为了历史。
乙未年夏秋之际,到福建的罗源县待过几个月,朋友的农场就建在群山环绕的一块空地上。
住的后面是青翠的竹林,有山泉水从竹林里渗出,日夜不停地从门前流过。
朋友在山泉的高处埋设了水管,打开水管,清冽甘甜的山泉水就喷涌出来。
除了饮用外,就连洗脸淘菜、洗衣服和洗澡,都是用这样甘冽的山泉水,心里很觉得浪费。
朋友说,这里的村民,基本上也都是用的山泉水,用不完的山泉水,也顺着河流流下去了。
有次到竹林里去,看到山间很细的流水慢慢往山下汇集。
来挖竹笋的村民走累了,就掬一捧山泉水喝,之后洗洗脸,再去竹林深处寻觅竹笋。
甘冽的山泉水和老家的地下水比起来,是好喝多了。
但是,站在竹林密布的山巅,遥望着故乡的方向,还是很怀念家里深水井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