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西南夷进入四川腹地就三条路:宋人张无尽《沐川寨记》载:“南蛮东北接境,常挟吐蕃为中国患。盖其路一出大渡河,一出沐川源,一出马湖江。”即是说,一路沿安宁河,经大渡河北上;一路通过沐源川道东北上;再一路经马湖江转岷江北上。而惟一一次“唐晚期咸通十年(869年),南诏军数万人北侵,再大渡河城受阻,转而分军伐木开道,逾雪坡,奄至沐源川。掠过嘉州,攻占成都28天”进入四川盆地的军事行动就是因突破沐源川道而得逞。
图1 五屼参差 拍摄 扁舟子
而南方丝绸之路上有唐三城、宋五寨之说。唐三城指875年正月,唐僖宗任命高骈为西川节度使,负责对南诏作战。高骈在汉源北部修建邛崃关大渡河城栅,又在马湖镇和沐源川筑城。宋五寨是指宋嘉祐四年(1059年),朝廷在沐川设立兵寨,称为沐川寨。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犍为县官员先后在马边河畔建赖因寨(今县城处)和荣丁寨(今马边县荣丁镇)。这两个汉族寨连同沐川寨、利店寨(今沐川县利店镇)、威宁寨(今沐川县底堡场)合称犍为五寨,受成都府嘉定州犍为县管辖。其中唐三城之沐源川城、宋五寨之五个兵寨(沐川寨、赖因寨、荣丁寨、利店寨、威宁寨)当时有四个兵寨属于今日沐川县,可见历史上沐川所在区域的重要性。
图2 秀美沐川新农村 拍摄 扁舟子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沐川源出夷都山,曲折流至嘉定州犍为县界,入于蜀江,即沐源川矣。”《志》云:“川旁有峰崖竦立,如人新沐,故曰沐川。”沐川在周时为棘地。汉属犍为郡。为防彝患,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筑城驻兵。置沐源镇。宋代在此设沐川寨,并驻兵防守。元、明、清三代都是长官司治所。元至25年(1288年)置沐川长官司,属马湖路。清末废长官司,并入屏山县。民国五年(1916年),改为沐川镇(1924-1926年屏山县政府迁此)。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沐川建县时改名为中城镇。1941年建沐川设治县。1942年正式成立沐川县至今,属乐山市。
每拂云霞变幻新,沐浴山川雨有恩。
行人偏问当年事,不做春闺梦里人。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它的起点是从蜀地(四川)经云南、贵州等地,连接身毒道(印度古道)及缅甸通往南亚、西亚及欧州各国的域外古道,分为东、中、西三线:西线即是《史记》所称的“蜀身毒道”,又称为“零关道”(在不同时期又称“牦牛道”或“清溪道”)。中线分“步头道”和“进桑道”两条道路。东线称为“夜郎道”或“牂牁道”。
图3 南方丝绸之路中的沐源川道 制作 乐山广播电视报社
乐山历史上曾被称为南安、嘉州、嘉定,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通过的重要区域和主要的支撑,在东、中、西三线之间有多条支线连通,有沐源川道、平羌江道、阳山江道、青衣江道。青衣江道是接雅安,走青衣江进入夹江县、峨眉县,再走阳山江道出峨边,进汉源到西昌。平羌江道指成都出发沿岷江经青神县到嘉州城,即今日平羌小三峡段,再往南到宜宾或经过犍为走沐源川道。所以,从地理上说,乐山所在的区域是千年的交通大道;从历史上说,是民族融合的走廊;从军事上说,是四川盆地通往南部边区的军事要道;从交流上说,是边贸通道。在乐山,沐源川道是一条行程方便便捷、时间持续最长、发生事故最多、起到作用最大的线路。
图4 独特的乌蒙山地质构造 拍摄 扁舟子
由岷江道上岸走旱路,自犍为古城,过封门山,至沐源川,穿沐溪河(古称大沐溪)流域翻五指山北端,经马边老河坝,沿荍坝溪(元代后称中都河)下金沙江边的安上(新市镇),与安上道相接,再转雷波、昭觉达西昌与灵关道汇合,这段路史家称“沐源川道”。学者蓝勇认为,沐源川道在蜀汉时已开通,建兴三年(225年),为平定南中叛乱,诸葛亮率蜀汉大军三路南征,自己亲率西路大军主力直指最早反叛的越嶲(今西昌)夷王高定。进军路线是从成都沿岷江南下,“很有可能是从犍为南下安上,溯金沙江上越嶲。故从犍为到今新市镇之路必为沐川道路线。”为什么诸葛亮不走“南方丝绸之路”西线主道的零关道,而偏偏走“路远且陡”的东线岷江道、沐源川道至安上呢?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以及乐山文史专家唐长寿的考证,东汉后期一百多年,旄牛部落反,灵关道梗阻,诸葛亮不走有敌阻截的灵关道而走沐源川道,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民间流传很盛的野史,说这条道上有孟获部落居住,有战事需要平定。
图5 怪石嶙峋、鬼斧神工的李家山 拍摄 扁舟子
“沐源川道”其名首见于宋代王谠《唐语林·卷七》(此书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诸葛武侯相蜀,制蛮蜑侵汉界。自吐蕃西至东,接夷境,七百余年不复侵轶。自大中(847年~860年)蜀守任人不当,有喻士珍者,受朝廷高爵,而与蛮蜑习之,频为奸宄。使蛮用五千人,日开辟川路,由此致南诏扰攘西蜀。蜀于是凶荒穷困,人民相食——由沐源川通蛮陬也。”其意指沐源川道(“沐源川通蛮陬”)是嶲州刺史喻士珍在唐晚期主持开通的,显然表明从沐川城通往西昌城(嶲州治地)的原蜀汉安上道在唐代已改称为沐源川道了。沐源川道可以说在早期只是岷江道与安上道之间的一条支线,从唐代成为了一条主道和官道,已经延续1300年,与零关道、五尺道一样,成为同等重要的要道,集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三国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古代军事文化于一体,从而形成沐源川道文化。
图6 箫洞飞虹 牛郎坪瀑 拍摄 扁舟子
说到沐川,还有一座独特的山:五屼山。西汉时期辞赋家扬雄(前53年~8年)的《蜀都赋》说:五矹参差,湔山岩岩。西晋时期文学家左思(250年~305年)的《蜀都赋》中说:经三峡之峥嵘,蹑五屼之蹇浐。西汉扬雄、西晋左思两人生活年代虽然相隔250年,都写了《蜀都赋》,在其中有个关键词:五矹。屼,高耸:有石峰屼立。《汉语大字典》解释为“高耸、直立貌”。刘逵注:“五屼,山名也。一山有五重,在越巂,当犍为南安县之南也”。可知五屼山,一有五座山;二在越巂郡;三在犍为郡南安(今乐山)南面。
图7 经三峡之峥嵘,蹑五屼之蹇浐 拍摄 扁舟子
以今天的地理察之,五屼山应该是犍为郡与越巂的分界线、今日乐山市的南界,也就是今日乐山市沐川县与宜宾市屏山县交界的五指山。乐山本土学者犍为县的罗家祥、沐川县的张仲曾提出此说。五指山还是一座神奇的山脉,最早叫五屼山,明朝叫神木山,清朝叫五峰山,今日叫五指山。不过,五屼山不单指五指山,而是以五指山为中心的山脉,是五重连绵不断的山。所以五指山并不是象手掌有五个山峰,今日称五指山并不准确。
图8 “我是一个幸福的茶农” 拍摄 扁舟子
今日沐川产业转型发展,可用“三个一”来概括:聚焦“一根竹”,加快国家战略储备林建设;依托“一颗芋”,加强魔芋药食两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推动健康食品、休闲食品双轨驱动;深耕“一叶茶”,以“富硒、有机、珍稀”为主攻方向,不断开拓新的消费市场。从历史文化旅游角度,打造独具特色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走廊,助推全市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还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三江四海。
图9 沐道谁称第一家? 拍摄 扁舟子
围绕“三江”(沐溪河、马边河、龙溪河)系统谋划“沐川四海”是最重要的抓手。“沐川四海”指竹海、林海、石海、云海。沐川竹海是指位于永福镇的以林竹、飞瀑、日出、涛声等绿波荡漾、逶迤成浪的碧海丹霞景区;沐川林海是指天池灵湖、林木葱郁、空气清新、天然氧吧的五马坪生态公园;沐川石海是指似幻、似梦、如歌、如城的怪石嶙峋、鬼斧神工的李家山;云海是指因华西雨屏导致湿沐川的五指山巅雨雾奇观。竹海、林海、石海、云海是大自然恩赐给沐川的瑰宝,是我市加快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天然资源。
▍内容来源: 扁舟子杂纂
▍图文编辑: 新乐山(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 xlsboss)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