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明代钟惺在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作序说“凡高者皆可以为山,深者皆可以为水也。一切高深,可以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为“胜”;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胜反不能自为“名”。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山,三江汇流,山水之城、动感之都(扁舟子/图)

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乐山市——古称嘉州,也名“海棠香国”,有山、有水、有美景、有美食。邵博《清音亭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范成大《吴船录》:天下山水窟有二,曰嘉州,曰桂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宋鲜于绘曰:嘉定州背负三峨,襟带二江,山川之胜,为蜀冠冕。

佛国仙山,乐山是个神奇的地方!

南安第一井

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翻开千年的井盐史,乐山是中国盐井最早的发现地。《史记》、《汉书》载:至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全国有36盐官、49铁官,主管盐铁交易。《汉书·地理志》载:蜀郡,南安有盐官、铁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通桥杨玉冰根雕艺术作品《盐》(扁舟子/图)

常璩在《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南安县,治青衣江会。县溉,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有橘官社。汉有盐井。南安县即是今乐山市,盐官设立在今五通桥区四望关。盐溉,即红崖,“第一口盐井”在今五通桥区牛华镇红岩子,凿井制盐始于秦汉,制盐历史2200多年。牛华镇为千年盐镇,是蜀郡太守李冰最早发现"盐溉"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早突破百米深石油竖井的地方。历唐宋,逐步开发,最初在王村、马踏井(今井研县境内)一带凿井垒灶,熬卤煮盐,元时称“永通厂”,明仍继之。至清乾隆中叶(1756——1786),井灶发展至五通桥附近,称“五通厂”,“永通”之名渐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通桥花盐街锁龙巷(扁舟子/图)

清朝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湖北食盐供应难以为继,清廷于是下令“川盐济楚”,其中五通桥盐专销安陆、襄阳、荆州、宜昌、荆门等地。如犍为盐场,在乾嘉年间有井1206眼,煎锅1654口,“川盐济楚”后,其井达到两千余眼,锅也达到近两千口。由于湖北人喜食花盐,即色质纯白的粒盐,五通桥盐商纷纷调整生产、销售策略,其主要的集散地便成为“花盐街”。

乐山第一味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尚滋味、好辛香,美食是乐山的最大亮点。左思在《蜀都赋》中说: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蒟酱在司马迁的《史记》、班超的《汉书》记载的比较少,关于它的产地也未提及。但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引《广志》说:“蒟子,曼声,依树,生南安”。南安即今乐山市,乃是秦汉巴蜀蒟酱的原产地,是四川最早的甜品和调味品。古往今来,乐山一直是文人骚客、政商巨贾汇集之地,也将巴蜀上河帮、下河帮及盐帮三大菜系的精髓交汇于此,再经过上百年的本土改良,于是形成了乐山独有的特色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美食汇—王浩儿渔港(黄英/图)

乐山的美食文化从宋朝开始起源,清末民初逐步发展成独具一格的美食种类。所以,乐山味道是有历史渊源的,乐山美食是大家都认可的。在继承巴蜀古老传统的烹调手法的同时,乐山大胆引入湘、粤烹饪工艺加以提炼,在保持浓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在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爱不释口的美味菜肴中,藏三香、三椒、三色,含七味、九杂、一绝,千百种味道呈现于世。在乐山不仅仅城区、景区美食多,全市范围内都能找到特色菜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稽跷脚牛肉 牛华美食街(扁舟子/图)

针对乐山美食,已经陆续推出“一个味道、十大美食、百道美味、千种佳肴、万众品尝”的“一、十、百、千、万”美食系列活动,评选出十大美食街区、十大美食小镇、十大美食村落。县县有美食、乡镇有好菜、村村有特色,定会让你舌尖生香、回味无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烧烤第一家—刘选生烧烤 (刘立玉/图)

张大千说:吃,是人类的最高艺术。来到乐山一定要去吃美食,吃了才知道乐山人的生活有多么安逸。乐山人的口头语就是,外地人到成都吃川菜,成都人到乐山品美食;吃货界有个神奇现象,外地人排队到成都吃,成都人排队到乐山吃。乐山的美食让本来就很挑剔的四川人,心服口服!

蜀江第一峡

经三峡之峥嵘,蹑五屼之蹇浐。这是左思《蜀都赋》描绘的平羌三峡。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蜀江至此,始有峡之称。”将岷江三峡称作称蜀江第一峡。岷江三峡全长10公里,也称平羌三峡,有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宋朝称湖瀼峡。李白、杜甫、岑参、薛能、陆游、范成大、张能麟、陶澍、张问陶等都路过、写过平羌三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拍岷江三峡(平羌三峡)(王飞涛/图)

公元724年李白出蜀途中写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绘就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不就是写晚上乘船过乐山市境内岷江(古平羌江)吗!南宋陆游1173年在《师伯浑文集序》中记载了“乾道癸巳,予自成都适犍为,识隐士伯浑于眉山,伯浑饮至斗许,予素不善饮,亦不觉大醉。夜且半,舟始发平羌,酒解。。。”,直接说明夜船走平羌江(三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羌三峡红石滩(扁舟子/图)

三峡谷区两岸悬崖陡壁,直刺云霄,风景各异,峡内水流湍急,犁头峡清幽迷离,背峨峡奇丽多姿,平羌峡奇险雄壮。

西南第一楼

唐风依依薛岑李杜,宋雨潇潇陆范苏黄。1177年6月范成大登上乐山古城最高点高标山老霄顶,为美景所陶醉,在《吴船录》中记述:“右列三峨,左横九顶,残山剩水,间见错出。万景之名,真不滥吹。余诗盖题为西南第一楼也。”这是嘉州城区的名胜,北周建造了弘明观等宫观楼阁、隋大业末年增建飞天神王殿、唐代弘明观改名开元观、宋代开元观改名神霄玉清宫、北宋建万景楼、明代神霄玉清宫改名万寿观、清增建灵官楼,郭沫若题写:万景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南第一楼——高标山万景楼(扁舟子/图)

南宋《方舆胜览》也记载:“万景楼在郡治安乐园,太守吕由诚建。诸邑边塞,一目可尽。”南宋《舆地纪胜》记载:“万景楼,在史氏安乐园之上,宣和太守吕由诚作。所望阔远,诸邑边塞,指顾目览,尽在掌握。范石湖诗云:‘若为唤得涪翁起,题作西南第一楼。’太守郭益榜其下曰‘西南第一楼’。”1464年,乐山文庙定址于老霄顶下。文庙以它历久弥新的坚毅沉稳,庇护了流浪于战火之中的著名学府武汉大学(1938-1946年)。而武汉大学则赋予了乐山文庙新的文化生命和价值内涵。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挽文庙于倾颓、扶圣殿于兵火,育学子褪蒙昧,传大道以济世。“趾基高明,卉木葱郁,诚烟霏霞栖之区,凤翥龙蟠之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配天地 道贯古今——乐山文庙棂星门(扁舟子/图)

作为乐山的古建筑,文庙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这座城市500多年的过往。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护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打造城市文脉高地,留住城市记忆,彰显城市品位,为城市旅游开辟新空间,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亮点。

中国第一山

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需涉海寻蓬莱。峨眉山是由大峨眉、中峨眉、小峨眉山组成的一组山。清光绪开始有记载,峨眉山又分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四座,而四峨山则有一说在峨眉山市、一说在沙湾区。峨眉之名,最早见载于西汉扬雄《蜀都赋》:“南则有犍䍧、潜夷、昆明、峨眉。”西晋时左思《蜀都赋》有“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一语。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安县“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东晋王羲之《与谢安书》中说:蜀中山水,如峨眉山,昆仑之伯仲也。南北朝时庾信“川上峨眉,犹通蜀道”一语。李膺《益州记》曰“峨眉山,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峩眉山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状似峨眉。”清朝顾祖禹在《方舆纪要》一书中说:两山相对,犹如蚕眉。公元三世纪,峨眉山已被誉为“中国第一山”,印度僧人宝掌和尚游历峨眉山后赞叹:“高出五岳,秀甲九洲,震旦第一山也”。清代上川南道道台张能鳞撰《嘉定州志》把峨眉山封为中国第一山,撰文称“宇内名山四,而峨居一,五岳莫与争先”。峨眉山,“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雄、奇、幽、险、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上金顶,天下峨眉(扁舟子/图)

在诗人中,如李白、苏东坡、黄庭坚、陆游、范成大、张能麟、郭沫若等,吟唱峨眉山的诗词句就很多了。而写峨眉山游记最详细的是1177年范成大的《吴船录》、景区介绍最详细的是1887年光绪年谭钟岳的《峨山图说》并首次出现“峨眉十景”、有记载上峨眉山的第一个外国人是1877年7月30日英国外交官员暨东方学家爱德华·科尔伯恩·巴伯、第一本最全面介绍峨眉山的英文书籍是1935年美国人费尔朴翻译的英文版《峨山图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凌云山上远眺四座峨眉山(扁舟子/图)

不管被称作大峨眉、中峨眉、小峨眉山,还是叫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都是峨眉山系,都叫峨眉山。甚至可能有朝一日,还有五峨山、六峨山等呈现于世人面前。

世界第一佛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半崖泉溜落仙幢,白云芳草度春秋。

中唐时期的乐山大佛,佛似一座山,山是一尊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替,依旧肃穆慈祥,心旌步摇,成为中国石窟永远的神。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佛石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黔僧海通和尚,章仇兼琼、韦皋继之,建成天下最大的71米石刻大佛。大佛开工在713年,几次停工,803年完工,跨度90年。正是几代人的努力,以及朝廷的支持,才得以建成。根据后来诸多学者考查证实,这坐石刻大佛,在唐代叫“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宋代叫“凌云大像”、元代叫“灵山大佛”、明清叫“凌云大佛”、民国时期叫“嘉定大佛、嘉定镇江佛”、1956开始叫“乐山大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山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耳长6.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扁舟子/图)

根据文献和相关诗文描述,大佛建成后曾有佛阁笼盖,层数至少有十三层、九层和七层三种说法,大像阁有“宋元战争遭致破坏、元末明初遭致破坏、明末毁于战火”三种说法,但认为大佛阁在明初遭到较大破坏是可能的。从全国大型佛教造像坐佛、立佛、卧佛数据对比看,乐山大佛独领风骚,是世界第一大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扁舟子/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1300年前能够建造出全球第一的大佛,完全是一个奇迹,三代人完成建造大佛的宏愿,铸就了“功成不必有我、建功必定有我”的精神,这种精神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传承。专诚一意,至忘其身。克遵前志,励兹群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来源: 扁舟子杂篡

▍图文编辑: 新乐山(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 xlsboss)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