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一个星光熠熠的时代,刘邦的草根逆袭、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汉武帝的铁血扩张,都如同历史舞台上的高光时刻,被反复提及,津津乐道。
可是汉宣帝刘询,这位承前启后的中兴之主,却似乎始终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他的功绩与付出,仿佛被刻意低调处理,不为人知。
刘询的人生开局,堪称地狱模式,出生于皇家,本应锦衣玉食,却在襁褓之中就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至暗时刻——巫蛊之祸。
这场政治风暴,不仅夺走了他父亲和祖父的生命,也将他卷入牢狱之中,成为一个身份特殊的“囚徒”。
长安监狱,阴暗潮湿,不见天日,本应是皇家子孙的刘询,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幸运的是,廷尉监丙吉的正直和同情,为他争取了一线生机。
丙吉不仅安排女囚照顾刘询的起居,更是在汉武帝下令屠戮长安监狱犯人时,挺身而出,保住了刘询的性命。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汉武帝临终前的悔悟,大赦天下,将刘询收养于掖庭,录入皇家宗谱,这无疑是为他日后登基埋下了伏笔。
掖庭的生活,虽然远离权力中心,却也给了刘询一个相对安稳的成长环境,掖庭令张贺,这位曾与刘询祖父太子刘据有过交情的忠臣,承担起了教育刘询的责任,为他日后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掖庭刘询结识了许平君,一位出身平凡却拥有非凡眼光的女子,他们的结合,不仅是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刘询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许平君的出现,为刘询带来了家庭的温暖,也为他日后执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汉昭帝的早逝,让西汉王朝的皇位空悬。
昌邑王刘贺的短暂登基和迅速被废,为刘询的上位创造了机会,权臣霍光,出于对权力的掌控,选择了毫无根基的刘询作为新帝,一个看似完美的傀儡皇帝。
二十岁的刘询,登上了帝位,成为汉宣帝,可是等待他的并不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是权臣霍光的阴影。
霍光权倾朝野,门生故吏遍布朝廷内外,刘询的帝位,更像是霍光手中的玩偶,面对如此困境,刘询选择了隐忍,他深知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他表面上对霍光毕恭毕敬,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刘询的隐忍,让霍光放松了警惕,霍光甚至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询,巩固霍家的地位。
面对这样的政治联姻,刘询无法拒绝,他娶了霍成君,而许平君也在此时去世,霍成君成为了皇后,霍家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霍光的去世,成为了刘询命运的转折点,这位权倾朝野的大臣,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也为刘询的崛起创造了机会。
刘询并没有急于清算霍氏,而是将大权交给了霍光的侄孙霍山,以此麻痹霍家势力,并暗中安插自己的心腹,逐渐掌控朝政,他立自己和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太子,封许广汉为侯,这些举动,都在表明他正在逐步摆脱霍家的控制。
刘询与霍山之间的矛盾最终爆发,刘询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先掌握兵权。
他巧妙地将霍光的女婿,禁卫军统领的职位替换成自己的心腹,又对霍光之子霍禹明升暗降,最终成功掌控了兵权。
霍家意识到刘询的意图,密谋废黜刘询,但他们的计划早已被刘询洞悉,最终事败,霍家被连根拔起,霍成君也被废黜皇后之位,至此刘询终于彻底掌控了汉室江山,从一个傀儡皇帝,蜕变成了真正的帝王,这场权力的游戏,刘询以其超凡的政治智慧和隐忍的性格,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权力在握,刘询开始展现他真正的治国才能,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吏治的清明。
从小在民间长大的经历,让他对百姓疾苦有着深刻的理解,也让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他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将整顿吏治作为施政的首要任务。
刘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对官员的升迁和任免进行严格的审核,他不仅重视官员的才能,更注重他们的品行操守。
他亲自考核中央官员,地方郡国太守的推荐也必须由中央大员担保,确保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有功之臣,刘询毫不吝啬赏赐,给予他们金钱、爵位和玺书嘉奖,以此激励官员为国效力。
同时他对贪腐官员也绝不姑息,严刑峻法,绝不手软,大司农田延年贪污巨款,即使是自己的心腹,刘询也毫不留情,将其下狱治罪。
除了整顿吏治,刘询还非常重视百姓的生计,他深知民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他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并平反冤假错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了稳定粮价,他设立常平仓,通过市场调节机制,确保百姓的粮食供应,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政策,使得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在军事上,刘询继承了汉武帝的遗志,继续对匈奴进行打击,经过汉武帝多年的征战,匈奴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仍然是西汉王朝的心腹大患。
刘询抓住时机,发动了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十六万汉军铁骑出塞,这是两汉四百年间最大规模的北击匈奴之战,匈奴在汉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最终臣服于西汉王朝。
西域的稳定,对于西汉王朝的边防安全至关重要,刘询利用汉武帝时期对西域的经营,以及匈奴的衰落,积极进军西域,掌控了西域三十六国,并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范围。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西域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刘询的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西汉王朝的边防,也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汉宣帝刘询,在位期间,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他的文治武功,丝毫不逊于汉武帝。
在历史的记载中,他的声名却远不如汉武帝,这其中固然有汉武帝的功绩太过耀眼的原因,但也与刘询本人的性格和治国理念有关。
刘询主张“王霸道杂之”,即儒法并用,这与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有所不同,他认为治国理政不能拘泥于一家之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学说。
他的太子刘奭,却是一个典型的儒家信徒,对刘询的“王霸道杂之”并不认同,刘询曾预言:“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也预示了西汉王朝的最终命运。
刘询的“王霸道杂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是一种务实的治国理念,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政策,这使得西汉王朝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实力也达到了顶峰。
他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治国理念,也为他带来了争议,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他的做法违背了儒家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刘询的功绩,不容忽视,他的治国理念,也有其可取之处,他虽然没有汉武帝那样的声名远播,但他对西汉王朝的贡献,却是实实在在的。
从襁褓中的囚徒,到权倾天下的帝王,刘询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
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隐忍的性格,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并最终登上了权力巅峰。
刘询是一位被历史低估的帝王,他的文治武功,足以与汉武帝比肩,但他却选择了低调行事,默默地为西汉王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王霸道杂之”的治国理念,虽然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在今天看来,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询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他虽然没有留下像汉武帝那样的赫赫威名,但他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一位真正的中兴之主,一位沉默的王者,他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浮云]
参考来源:
宁县融媒 在监狱里长大的汉宣帝刘询
巅峰,为何知名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