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现代人眼中不少物品都是“一次性”的,甚至只能接受短时间的使用,小时候打雷下雨都不会担心家电损坏,现在遇到打雷天气第一反应就是拔掉插头,曾经缝缝补补还能维持三年,现在新衣服穿一天都直接起球,只能扔掉。
这样的社会风气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过去那些结实耐用,性价比又非常高的物件,只可惜,这些物件就像过往的岁月一样,一去不复返,即便是不少商家仿着曾经的样子做,可是也都和过去的味道不同了,你的身边有哪些已经消失不见的老物件呢?
还有多少人认识这个呢?估计认识的人都已经是爷爷辈了,现在已经几乎消失了,不少家庭中还保留下来,不过也都无法使用了,只能作为老物件来缅怀一下过往的岁月,它的名字叫做水烟壶,从清朝中期的时候就开始广泛使用了。
最初的时候因为比较小巧方便携带,因此成为了不少男性钟爱之物,后来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还有部分人会使用,到了70年代后期就基本上消失了。
因为香烟的广泛出售,已经做到了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口感需求,像这种需要随身携带烟壶和烟草的就逐渐被淘汰了。
加上那时候的老物件做工都是非常精细的,像这样的水烟壶也几乎都是铜制品,携带在身上有一定的分量,香烟的小巧便携成为大众的选择之后,这种又沉又不方便的物件就成为“过去式”了。
还有多少人能够说出它的名字呢,估计许多90后见都不曾见过,这个曾经作为丰收时节最常用的东西,也逐渐被工业化和机械化取代了,它的名字叫做“连枷”,一个长长的木柄顶部装有一排木条或者竹条。
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脱粒,而之所以木柄比较长,也是为了省力,当你挥起来再落下去的时候,因为惯性就不需要十分使劲,就能将谷粒等农作物剥离出来,属于用巧劲的一种手工农具,在七八十年代,每家每户都有好几个这样的工具。
不过随着机械化的兴起,逐渐有了自动脱粒的工具,后来更是有一边收成一边脱粒的机器,比手动的快不说,还更加方便。
加上后来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也有不少人家买了三轮或小车,农忙期间,不少人都会车子直接开到谷物上,通过碾压的方式来脱粒,已经不需要这种手动的工具了。
木质的鼓风器,俗称为风箱,一般都是农村地区做饭的时候会用到的东西,依靠风力的输出来加大火力,老一辈人用土灶做饭,一边添加柴火,一边拉动风箱,没一会儿就能看到炊烟袅袅了,小时候还以为捣乱猛拉风箱导致火力过大把饭菜烧糊而挨打的小朋友也应该都不小了。
风箱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比较盛行,因为那时候并没有太多人使用煤气灶,直到后来有煤气罐了以后,即便是农村地区也开始大面积的使用煤气,再不济也是蜂窝煤,使用柴火的时代慢慢过去了,风箱也就成为了时代的“淘汰品”。
回到老房子里翻一翻,看看还能不能找到这样的老物件,一个有点像蝴蝶结的形状,中间有一个铁钩子,它的名字叫做“拔吊”,也有人叫它做“纺线锤”,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了,材料是实木的,虽然看着小巧,不过却十分坚硬,拿在手里也十分有重量。
它的具体作用就是用来打麻绳,因为过去物资比较匮乏,所以草鞋比较流行,后来不少家庭也会自己做些,拓了鞋样以后再进行裁剪,而那时候纳鞋所用到的线材可不是普通的毛线,而是又粗又结实的麻绳。
麻绳在捆的过程中,不容易形成一股,因此不少人就研制出了这样的器具,先挂一股绳,然后将它提起来,因为有挂钩的作用,所以绳子也不会掉,然后用力转动下面的骨锤,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就将头尾并起来,松掉骨锤后惯性就会自动拧成一根结实的麻绳了。
还有多少人能够想起曾经和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看DVD的日子呢?老一辈人从小就是看免费的放映片,后来是黑白电视,一直到彩电兴起以后,DVD机也开始风靡,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回忆和记录。
小时候每个小县城都有一家影相店,里面会卖许多电视上没有放映过的电影,其中在南方地区,《猫和老鼠》可谓是童年的最爱,小时候如果爸爸能过将一整盘碟子买回家,那可是能够炫耀好久,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的那份欢喜没有了,曾经的DVD机也被时代彻底淘汰了。
第一眼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是不是还以为是老式的内衣呢?实际上这个东西在曾经的农村地区是非常常见的,叫做“驴眼罩”也叫做“家畜眼罩”,主要就是用来给驴或者马挡住眼睛的,最开始大家都是用布,后来就开始用麻绳来代替,更加结实。
还记得小时候总是会拉着奶奶问,为什么驴还要带眼罩呢,奶奶总是会一边扇着扇子一边细心的回答,第一就是因为动物在不停的圆周运动中,也和人一样会产生眩晕感,因此会蒙上眼罩,这样大脑就不会传递出这种感觉,用驴推磨时就能更有效率。
其二就是因为家畜会偷吃食物,磨的过程中如果不带眼罩,就会被家畜发现谷物的存在,进而趁着主人不在将食物全部偷吃,因此除了眼罩外,推磨的时候还会套个嘴套,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避免它受到惊吓,蒙住眼睛就能减少外界的惊扰,从而避免它的狂躁不安和失去控制等行为。
从小用到大的东西却在不知不觉中被高科技的产品所替代,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却总是念念不忘,冬天对于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小孩儿来说是一种煎熬,早上起床,晚上做作业都会冷得打哆嗦,而那时候妈妈就会在房间里放一个这样的烤火桶。
这可是那时候最时兴的“取暖神器”,里面放着一块铁架,铁架下面就是一个火盆,每次做完饭都会从灶台里面撤点炭火放在火盆里,上面在盖上一层草木灰,使用的时候就将鞋子脱掉光脚放进去,有时候为了防止铁架太烫,还会放一块厚实的木板。
不过底下的火盆也并不是明火,而是烧过碳剩下的那点余温,腿上盖个毛毯,一整个腿都是暖暖的,不过唯一的缺点就是冬天冷的快,需要经常放新的碎炭火进去,并且一次还不能放多了,避免燃起来,后来随着电暖气的发展,这种火桶因为不方便和不安全就从记忆中消失了。
暗扣小时候是不是都用过呢,这可是奶奶的针线盒里必备的东西,无论什么东西都喜欢缝上一个暗扣,小时候因为走路去读书,担心钱在路上跑丢了,奶奶就会把衣服裤子上所有的口袋都缝上暗扣,装多少钱都不会丢。
那时候暗扣一般都是工农兵牌和金鹰牌两个销量最好,质量也很好,一般缝上去只要不拼命的扯一般都是不会坏的,那时候叔叔阿姨们也喜欢在自己的荷包或者钱包上缝个暗扣,尤其是在发工资或粮票油票的时候,一是怕丢,而是怕被人偷走了,那可是一家人一个月的开销呢。
不过现在随着拉链和防盗扣的出现,这类暗扣已经不流行了,工农兵牌的暗扣更是早已消失了,虽然金鹰牌还有在销售,但是也都是新型改良之后的,老式的暗扣也几乎没有了,几十年没有听过奶奶说“来,我给你缝个暗扣”这句话了。
看到这样的针有多少人还会“屁股一紧”呢?这几乎是所有小孩子童年的“噩梦”,那时候搭配在一起的还有铁盒和冰凉的棉花,那时候的注射器都是玻璃材质的,或许90后、00后想都不敢想,以前的老式针的针头都是循环利用的,根本不存在一次性这种说法。
一般都是上一个用过以后,将消毒水倒在铁盒里然后把针连着玻璃针筒一起放进去,消毒以后又拿出来接着用,有的诊所都是把针头都直接用的分叉了才会更换,小时候看见诊所里面的“趴凳”就已经开始上蹿下跳了,以前打完针一瘸一拐的走出来都是诊所门口常见的“风景”。
对于北方地区的老人们或许对这个物件比较熟悉了,不过现在市面上也几乎是没有了,手摇的压面机,从解放以来一直到八十年代农村地区都比较习惯用这个,比较小巧,家中必备,尽管是纯手动的,但是在那个时候还是算非常先进的东西了,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通电的地方。
现在许多老物件都已经消失了,甚至还有许多都已经在记忆中模糊了,现如今我们在高科技的社会中生存,却开始怀念过去的老式物件,这些物件见证了一代人甚至三代人的成长,能够认识这些或者曾经用过,那一定已经不再年轻了。
这些物件在老一辈人的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打磨和修补,每一次缝补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怀念,只是因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希望回到过去淳朴又真挚的时期,怀念的并不是老物件,而是曾经使用老物件的人和曾经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