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作为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时刻,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与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天,各地都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如贴春联、挂年画、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热闹非凡,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而今年的除夕显得格外不一般,与往年存在诸多差异。其中有人还总结了今年的除夕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好消息,另外一个是坏消息,到底是咋回事?我们一起来提前了解下吧。

先来说说好消息,那就是今年的除夕放假了。

这对于咱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了,这一举措顺应了广大民众的期盼。长期以来,除夕一直都是放假的,但是在2023年的除夕却并没有放假,当时在网上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现在大家也知道了,2025年的春节假期已经公布了,从2025年1月28日(农历除夕、周二)至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周二)放假调休,共8天。这也就让好多之前还担心今年除夕又要上班,不能赶回家和家人团聚的人悬在心头的石头落地了。

而且今年的除夕放假安排,也预示着以后的春节,除夕都可能会成为固定的假期,这可不只是意味着春节假期多了一天,而且最重要的是让人们能够更加从容地筹备年夜饭、享受家庭团聚的温馨时光,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除夕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

然而,今年除夕也有一个“坏消息”,那就是今年的除夕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日,而没有大年三十。

在我们多数人的印象中,一般除夕都是在腊月三十日,因为很多人一直以为年三十就是除夕。但是有些年份,就是没有大年三十,而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是除夕。

这里要说明一下,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而农历的月份有大月、小月,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今年的腊月是小月,所以除夕就是在腊月二十九日。

所以这种情况并非罕见,但在民间却流传着“除夕赖在二十九,开春赖在热炕头”的说法,意味着这样的年份开春后可能遭遇倒春寒。倒春寒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不容小觑,它可能影响农作物的返青、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冻害,使农作物减产。这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我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警惕的自然现象。

更为奇特的是2025年的农历年,将会出现两个立春节气,一个在正月初六,一个在腊月十七日。在民间也广为流传着“一年两个春,粮食贵如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等说法。

这些谚语暗示着这样的年景可能不太好,粮食产量或许会受到影响,牲畜养殖也可能面临挑战。

尽管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农谚可能只是古人基于经验的一种总结,缺乏精确的科学依据,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潜在联系,也体现了民间对年景变化的关注与担忧。

而且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是乙巳年,即俗称的“蛇年”,当年因为有一个闰六月的缘故,所以整年有384天。再根据老辈人的说法,明年是“四牛耕田,七龙治水,九人分饼”,看来年景确实很一般。

不过,我们还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民间说法,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