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陈琏“晚泊淮阴驿”,过后写诗追思;朝鲜使团出使明朝,作诗《发淮阴驿》;日本遣唐使曾在淮阴驿边停留3日……淮阴驿,位于“运河之都”江苏淮安,自古就是运河沿线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无数客商、官员、使臣在此留下游踪。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了淮阴驿旧址,虽几经更迭,驿站已不复存在,但从驿前的砖工堤,依然能窥见昔日的繁荣。
探访:驿站华亭之名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淮阴驿旧址在运河旁,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南巽路堂子巷大桥东。记者在现场发现,当年的淮阴驿已无迹可寻,据考证,遗迹被掩埋在河边的明清砖工堤下。附近有华亭路、华亭村,华亭是淮阴驿中的建筑,如今荡然无存,名字却因此被保留了下来,沿用至今。
张阿姨是老淮安人了,从小就居住在附近。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我小时候就听家里人说,这边以前是个驿站,不过我没见过,听说不少古代的名人都来过这里。”
追忆:南船北马,交通枢纽
淮安居运河、淮河、黄河交汇咽喉之地,是南来北往的行人“换乘”之地,江南物资船运抵淮安改为车马陆运,大量的北方人士乘车马淮安换乘船只南下,淮安也就成为转运的枢纽城市,因而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别称。明清两朝,淮安成为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御舟先至候河干,此日登舟暂解鞍。”乾隆南巡时在此写下诗句,以寥寥数字,点出淮安作为“南船北马之地”的枢纽地位。
淮安文史专家徐爱明告诉记者,明代淮安府的驿站主要有7个,其中淮阴驿设施完善、最具规模,不仅是山阳县的驿站,也是淮安府的驿站,属于“府属官”。明清两代由于漕运的兴盛,淮阴驿几经重修和扩建。淮阴驿位于运河西岸,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知府杨昶“撤而新之”将旧馆拆除重建,并在运河东岸新建筑一组房屋,其中也有厅堂、厨房和厕所。这时,淮阴驿成了“一驿两馆”的规模格局,河西的专为陆驿馆,河东的为水驿馆。
据同治《重修山阳县志》记载,“淮阴驿门前,旧有牌楼一座,照壁一道,朝南大门三间;朝东大棚十六间,内砖砌板槽十三张,朝西大棚十间,内砖砌板七张,煮料豆锅两眼;朝南马神殿三间,朝南上房三间,草亭一间,朝南厨房二间;朝东住房七间,朝南住房三间。”按照朝廷编制额定,淮阴驿内常设“递马九十五匹”“公文夫十二名”“报船三只,水手六名,水夫一百四十五名,旱夫四十七名,马夫七十四名,铺兵六十二名。”
打卡:日本、朝鲜使团都曾在此登岸
淮阴驿位于“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冲,接待过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无数,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康熙皇帝。康熙非常重视漕运,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曾六次南巡,每次都经过淮安。第五次南巡时,他来回都在淮安住下。
淮阴驿原在旧城西望云门外, 乾元元年(758年),47岁的杜甫在长安参加了一场饯别宴。在写给许八的诗中,杜甫回忆起弱冠之年的南游,他在诗中回忆了旅途中印象深刻的两个地方,其中一个就是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他写道:“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
淮阴驿还接待过外国宾客。淮安文史专家刘怀玉介绍,日本曾派遣明使团渡海来华,一行人到达淮阴驿,在驿边的里运河中停留了三日。此外,朝鲜一个使团出使明朝时,使臣权近回国后,将在中国的经过写成一本书,叫《奉使录》。因曾在淮阴驿过一宿,作了一首诗《发淮阴驿》,记其对淮阴驿周围形势和情景的观感。从这条记载来看,当时淮河堤上有“堰”,即人们常说的五坝。坝上有机轮,可“斡舟而转”,即拖船过坝的“绞关”。回程,他又经过淮安,再作了一首诗《淮阴驿阻风雨诗》。
淮安市档案馆记载,到了清末,马和船的交通运输功能逐渐被火车、海运所取代。加之大运河淤塞不畅,河运受阻,淮阴驿因此而衰败,规模大大缩小。到了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邮传部设邮政局子山阳,新的邮政事业代替了古老落后的驿站,淮阴驿也就失去了作用,被拆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子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