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谷雨天(退休中学老师)

来源 |思想潮

不知不觉,很多学校课堂丢掉了“魂”

这是我在某校一次观摩班会课时遭遇到的情景。

有学生发言:“我认为人生苦短,就是应该及时行乐”,话音落地,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其实这种情形我遇到过两次:一次是在本市非常有名的学校,一位优秀班主任的高中班会课,另一次是一所初中学校。

所不同的是高中那堂课,学生是在老师要求在预先发下去的表格添上去“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句话的。

初中那节课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一位年轻的班主任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其中有一个讨论发言的环节。那位学生发言的时候,先是迟疑了一下,然后鼓足勇气小声说:“我觉得人不管怎么努力地活,也就只有几十年,实在是太短了。所以,我赞成“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紧张与不安的气氛顿时在教室里弥漫开来。

显然,整个教室里的人(也许除了发言者)都在心里习惯性地判断他说了“不正确”的话。

这个时候,我却很兴奋,因为难得有学生提出质疑——特别是与所谓主流表达不一样的看法,那可是真正的“我觉得”啊。

我对这节课充满期待。期待一场真正的探究与讨论。我甚至认为,只有四十分钟里有学生提出问题,有不同观点看法的碰撞,这个69平方米的装备着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的空间才真正具有了使用价值。

很遗憾,我所期待的最具课堂教学价值的东西没有出现。

教师异常紧张,学生也异常紧张。教师不敢点评,也不知道该如何点评,生怕造成“不当言论”的悲惨结局。

我知道学生中即便有同意那位发言者观点的,也大概率不会公开表示赞同。教室里上课的时候必须说也只能说“正确的”话,这是学生们从幼儿园从家庭从社会里就开始一路念到小学初中高中烂熟于心,心照不宣的课堂律条。

戒备感、惶恐感、忐忑状成了教室的主色调。

还好,那位班主任把这个“风险”敷衍搪塞了过去,说了“你很有想法,敢想——总是不错的。同学们还有不同看法吗?”之类的“随机应变”的话之后,马上请了别的同学发言,说出了预设的规定的正确无疑的话。

老师松了一口气,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听课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然而,那位敢于说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学生呢?忐忑?惶恐不安?自责?下一次......大概率不会有下一次了。

不质疑只服从,不提问只回答,总归是安全的,但对于育人,却是既无用,更有害的。

问题是,那位班主任应该受到责备吗?那位发言的学生真的有问题吗?

好像应该,好像是的——这是基于当下教育生态、课堂生态做出的评判。

换个角度想,似乎又不应该简单界定——这是从教育本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规律、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核心素养做出的评判。

只有教师对人生苦短缺乏基本的常识,对“及时行乐”缺乏基本的哲学诠释,对这个“行乐”的“乐”的内涵缺乏正确引导的能力,这才需要对行课教师指导和帮助。

如果不是,而是为了“安全”,那么受到指责与诟病的就远不应该是授课的教师了吧。

无独有偶,业内“异曲同工”之事还真不少,但结果都很扎心——伤了教育,“残”了学生.

课堂上尤其是涉及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类的课堂,也不管是普通老中青教师、名师,这级别那级别教师,更不管是东西,还是南北,山里、海边、平原、丘陵地区、城市、乡村的教师,课堂上假、大、空话充斥(特别是班会之类的课)着校园,弥漫着课堂,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教师们能力太弱水平太低?也许是,也未必是,至少不全是。

还记得前些日高温下的大上海,一所著名中学发生的学生列队时有人晕倒在地,好一阵子都无同学主动相助,而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手足无措摸样的事吗?

你相信是学生们缺乏同情心,缺乏起码的善良吗?

我反正是不太相信。你会赞同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班主任老师的定性与处理决定吗?我反正是会持保留意见的。

教育是需要反思的。但需要关注的是:谁需要反思,或者只有谁或者谁们被要求反思。

联想到举国上下的中学教育教学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热气腾腾”,但是教育教学最核心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换句话说:表面的形式上的热热闹闹遮蔽了“核心素养”的悄然“躺平”。

在一个名师辈出,教育专家盛产的地方,上述违背教育本质的现象不应该频出啊,说不通的呢!

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我以为,他们与一般教师最最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把课上得形式上多么漂亮,课件做的多么天衣无缝,多么的热闹,而是知道怎样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独立观察,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问题的习惯于能力。不然何以为名师?何以为专家?

换句话则是:名师是应当懂得一堂课里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的。否则,“名”在哪里呢?

各路教育教学专家们,名师们凡教学言必称“核心素养”,言必称“思维品质”,可是他们自己的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却几乎(即使有也是极为罕见的)见不到有学生在课堂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而且,迄今为止,不管是在他们的课堂教学现场,或者各种送教活动,还是他们的“论文”、讲座,你听不到有关如何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提出质疑,表达质疑的只言片语的分析和研究。

官方关于“名师”的审核标准复杂而又繁琐,唯独不见对申请者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质疑的能力培养有明确要求。

这,至今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许只能理解为那些掌握评审权的前名教师或现任名教师们自己本身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也不必将此种能力作为必备条件了吧。

可是,如此一来,那用真金白银建起来的一间间69平方米的空间尽管装满了人,其实并没有人,只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