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去世前,中央文史馆给钱父补发了3000元工资,钱父临终前交代,将钱留给女儿钱月华,当儿媳蒋英要遵公公遗嘱去送钱时,钱学森却大声制止:“不行”
钱学森出生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钱均夫,是五代时吴越国的开国国君钱镠的32代孙子,钱均夫还和鲁迅、蒋百里这些名人一起在日本留过学。
后来,鲁迅弃医从文,而钱均夫也一头扎进教育事业里,蒋百里则跑去钻研军事。钱均夫和蒋百里除了是同窗好友关系,还是亲家,因为钱学森的妻子蒋英就是蒋百里的女儿。
当时钱家夫妇只有钱学森一个孩子,非常想要个女儿,而蒋家有5个女孩子,蒋英是老三,钱均夫夫妇特别喜欢3岁的蒋英。
于是两家商量后,让蒋英过继给钱家,为此,蒋、钱两家还宴请了亲朋好友,办了酒席,把蒋英接到钱家,蒋英还改名为钱学英。
只是,后来的蒋百里夫妇想念女儿,才又把蒋英接回来,蒋英回去的时候,钱母表示蒋英以后是要当她儿媳的。
蒋英中学时,钱学森还常去看望她,两人兄妹相称,其乐融融。后来29岁的蒋英留学归来,和回家探亲的36岁的钱学森相遇,钱学森对光芒四射的蒋英,一见钟情。
之后,他频繁去蒋家做客,名义上说是去看望蒋母,实际上总是找机会和蒋英待在一起,后来,两人顺利走到一起。
钱均夫在国内当老师,还当过浙江教育厅厅长。1955年,钱学森从美国回到祖国,第2年,钱均夫被安排到中央文史馆当馆员,一呆就是好多年。
1969年,87岁的钱均夫生病去世,就在他去世之前,中央文史馆给他补发了3000元工资,这在当时是一笔大钱。
当时钱均夫的意思是,这笔钱要留给义女钱月华,因为钱父生病住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钱月华在照顾,钱父想用这笔钱补偿她。
对于公公的这个决定,儿媳蒋英是很支持的,公公病重的时候,她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上班,实在是抽不出更多时间来照顾公公,妹妹照顾了父亲,那这工资补偿给她是应该的。
可钱学森却反对,为此,蒋英和他大吵一架,还问钱学森:“难道你觉得这不应该吗?”
钱学森很认真地说:“不是我舍不得这笔钱,只是国家现在更需要这笔钱,这笔钱我们不能要,要是想给妹妹钱,咱们自己攒给她就行。”
蒋英听了钱学森的解释后,也理解了他的意思,毕竟那时候的国家到处都在建设,哪里都要用钱,最后,他们和妹妹商量后,妹妹也同意不拿这笔钱了。
第二天,蒋英就把3000块钱送回中央文史馆,可文史馆说这是给父亲的合理工资补偿,不能收回去。
组织不收钱,钱学森就想了个好办法,他把这笔钱当作党费交给国家。不过,没把3000块钱给妹妹,一直是钱学森心里的一块疙瘩。
其实,钱学森的工资并不低,要攒3000块钱本来不难,可他开销也大,他不光要维持自家的日常花销,还经常资助大学生,给国家的科学事业捐款,所以他基本没什么钱剩下。
在家里,钱学森从来不管钱,工资和奖金都交给妻子蒋英管,他还开玩笑说:“我虽然姓钱,可我真的不爱钱。”
所以,钱学森只知道花钱,怎么省钱还是得靠蒋英,蒋英和钱学森一样,一直想攒够3000块钱,直到钱月华女儿结婚时,蒋英才攒够3000块。
可是,当她把钱给妹妹钱月华时,钱月华说什么都不肯收,她说:“照顾父亲是我应该做的,我不能要这笔钱。”
蒋英看她不要,就把钱给了外甥女,一开始外甥女也不要,蒋英劝了好久,外甥女才收下。
蒋英做这些的时候,钱学森因为忙于工作,并不知道这件事,后来钱学森身体不好需要疗养,钱月华来看他,钱学森才知道了这件事。
钱月华走后,钱学森对蒋英说:“这么多年没把3000块钱给妹妹,我心里一直不好受。”
蒋英握住他的手,轻轻说:“我知道的,现在你不用担心,外甥女结婚的时候,我已经把钱给她了。”
钱学森这才放心,他常说:“要是我妻子没有为我放弃事业,在家照顾我,她也会有很高的成就。”
这话是真的,蒋英以前可是女高音歌唱家,如果她一直在这个行业上发展,成就不会比钱学森低,只是,她为了钱学森能安心搞科研,选择回到家,照顾孩子和钱学森。
无论是钱学森,还是蒋英,亦或者是钱月华,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短短几十年里,我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离不开像钱学森这样的“国之脊梁”的辛勤付出。
钱学森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