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同年3月,活动在苏南的部队整编为新四军6师,然而新四军6师在成立仅仅8个月后就划归新四军1师指挥,1年后正式划归新四军1师建制?再加上谭、粟二人给人留下的固有印象,所以不少人会产生这么一种误解:新四军6师成立一年后便并入到新四军1师,主要是因为谭震林打仗!实际上谭震林在此之前,指挥打仗的水平一点也不比粟裕差,新四军六师并入一师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战略态势的变化。
服务于战略态势的变化:
为什么说谭震林军事指挥能力不差?我举2次谭震林在抗战前期正面战场上的战例,足以说明谭震林指挥能力一点不差。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闽西坚持的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被称为“东南三杰“),军事指挥上主要靠谭震林负责。新四军成立之初,谭震林原本任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由于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在军部任职,所以很快谭震林被调往三支队任副司令,实际上三支队由谭震林指挥。
1938年4月,谭震林率新四军三支队挺进苏南开展游击战,9月接替友军的正面防御阵地,阻挡住了日军向清水潭、马家园的进攻,毙伤日军300多人,这是新四军成立后的第一场正面阵地战。同年底,谭震林率三支队主力进入皖南门户繁昌,与友军52师、144师并肩作战,担任防守繁昌、铜陵、南陵境内长江沿岸的任务,守护着皖南门户,繁昌当时是新四军军部和第三战区司令部的屏障,守住繁昌至关重要。此后一年时间内,谭震林指挥新四军三支队历经五次繁昌保卫战,均打退日军的进攻,这是新四军在正面战场上的重大胜利。
以《雪豹》、《黑狐》原班人马打造的电视剧《雳剑》,这部影视剧主角谭俊的原型便是谭震林,对谭震林在苏南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繁昌保卫战等战斗进行了很好的还原。因为谭震林此前曾用化名林俊,编剧正是谭震林的外孙,以谭震林的经历创作了这部作品,《黑狐》中主角交谈中提到谭司令正是谭震林。
由此可见,谭震林游击作战和正面作战的指挥能力都不差,更何况当时也不需要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只要把握住游击战的核心,以谭震林的军事指挥能力足以指挥新四军6师。既然如此,那又为何要将新四军6师并入1师?主要还是要服务于当时战略态势的变化。我们来看看新四军重建后1师和6师所处区域战略态势的变化(注意时间节点):
新四军6师正式成立于1941年3月,6师辖第16、第18旅,总人数8000多人,综合实力仅比7师强点,但是7师所处区域地处山区,面对的压力要比6师好些。6师成立后在谭震林指挥下,先后打退了日伪军、顽军的多次进攻。1941年8月,谭震林率领6师18旅主力北渡长江,10月抵达江都(今扬州)、宝应、高邮地区,上述地区已经进入苏中地区(盐城、泰州、海安、南通等地),在6师18旅到达的前一个月,1941年9月,1师所辖1旅、2旅各一部已经进抵上述地区,也就是说此时6师18旅与苏中地区的新四军1师所属部队已经相邻,因此,1941年11月,6师18旅直接划归1师建制,第16旅也归第一师指挥,此时6师16旅还在苏南。
1941年11月28日,6师16旅旅部在反扫荡期间被围,6师参谋长兼16旅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等200多人牺牲,16旅旅部重创后,谭震林主动要求自己去苏南亲自兼任16旅旅长,重整16旅,经过谭震林一年多的努力工作,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继续发展扩大了苏南根据地。
1942年10月,谭震林调淮南的新四军2师。此时6师原本所辖的两个旅,一个已经划归1师建制一年,一个由1师指挥,苏中根据地和苏南根据地已经连成一片, 1师在南京、镇江、上海以北,6师16旅在上述地区以南,对苏沪地区的大城市形成战略上的包围态势。另外,谭震林也需要调到他处工作,因此,1942年11月,总部根据当前的战略态势决定将6师并入1师,但是对外仍保留第 6师番号。
1942年12月,为了加强苏南的力量,由1师2旅旅长率2旅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的6师16旅合并为新的16旅,2旅旅长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必成,由王必成任2旅和16旅合并后的16旅旅长,这个旅就是华野主力六纵的前身。
既然新四军6师已经并入1师,那为何依然对外保留新四军6师番号?
在新四军成立之初,蒋就压着不给师级编制,只给4个支队。1941年初,新四军重建时占利,所以没有考虑那边的想法,直接编成7个师,蒋不认也得认。后续再想增加番号肯定不容易,所以就算此时实际上用不上6师这个番号,但是番号还是得保留着,留着以后用,所以没有取消。同时还留着6师番号,也可以壮大新四军的声势。
6师并入1师是战略态势变化的需要,同样,抗战后期粟裕也率1师主力渡江南下苏南,进而经营苏浙地区。1945年2月,苏浙军区成立,辖四个纵队,由粟裕和谭震林统一指挥,所辖部队基本上都是1师主力。第一纵队由16旅改编,第二纵队由浙东游击纵队改编,第三纵队由苏中1师3旅改编,第四纵队由苏中教导旅改编。
最后再简单说说为何6师战绩不如1师?并不是兵少将少的原因。
首先,1师的战绩实际上是1师加6师两个师的战绩。1师所处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兵精将强,1师成立之初人数就多于6师,有叶飞、陶勇、王必成等战将,再加上后来6师又并入了1师,更是如虎添翼。
兵少将少不是根本原因,而是6师所处的区域在日伪军最核心的位置,北边是南京、东边是上海,南边是杭州,西边还有顽军,又地处平原地带。日伪军先后多次重点围剿,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保证后方后勤补给基地的供应,更是加大对苏南地区的扫荡,6师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但6师16旅一直坚持在苏南,牵制着了南京、上海、杭州的大量日伪军,为抗战后期粟裕率1师主力南下组建苏浙军区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新四军6师在苏南起到牵制淞沪杭日伪军的战略作用,并入1师也是为了适应战略态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