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这个庄严而神圣的地方,每一天都上演着无数的故事,每一个案件都承载着当事人的希望与焦虑。而我,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遵循法律的严谨,更要怀揣对人性的理解,然后去倾听、去感受、去调解、去判断、去裁决。
案件的开端,清晰明了,如大多数金融借款纠纷一样,一点不复杂:被告是本地一家小有名气的服装厂,因经营需要向银行借款百万,法定代表人肖某作为共同借款人签字。后因资金回笼问题未能如期还款,原告银行多次催要未果,最终诉至法院。
庭审中,服装厂对借款事实及还款等均不持异议,他们的态度诚恳且无奈。肖某紧皱眉头:“我们不是不愿意还款,实在是有几笔订单货款没有收回,所以没钱可付。希望法院能给予我们一些宽限时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听到这里,我一下就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合同纠纷,它背后关联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按照法律规定一判了之并非难事,但一旦进入执行程序,服装厂的银行账户第一时间就会被冻结,机器设备也会相继被查封处置,企业的生产经营将会受到极大影响,一个曾经生机勃勃的企业很可能就此垮掉。经过了解,这家服装厂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本地女工提供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一旦企业垮掉,那些女工们将何去何从?她们的家庭、她们的生活又将如何维系?
庭审结束后,我陷入了深思。法律是冰冷的,但司法一定是有温度的。如果直接判了,依法行事并无问题,但那家服装厂很可能因此倒闭,当事人的权益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公正”和“效率”之间就失衡了!
为了企业能够长远发展,我又继续联系被告,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拒不履行债务可能对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法律后果你们应该清楚,你们既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肖某听后,神色更加凝重,低声说道:“法官,我们一直在生产,订单也很稳定,我们短期内确实无力偿还全部借款,但我愿意分期履行。”
我感觉到这起案子存在调解的可能,于是立即向原告银行说明被告的情况。
银行方面表示理解,但仍有顾虑。“我们不是不通情理,我们的款项也不是小数目,这样也没有个保障呀。”“从内心讲我们希望尽快进入执行程序以保障自身权益。我们关心我们放出去的钱能不能收回!”“万一达成调解协议,被告仍不能按期履行。我们怎么办?这期间这些资产再转移怎么办?我们也是没办法!”
一边是急切渴望收回借款的债权人,一边是企业短期内货款收入有限无法偿还全部债务的现实,如何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双方权益?我意识到,必须找到一个让双方都安心的解决方案。
隔天我又联系被告,提议由被告邀请担保人参与调解,以打消银行的顾虑。经过反复沟通与磋商,案外人何某同意提供担保,并明确表示愿意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在确认担保人的真实意愿和身份信息后,我向三方当事人详细解释了案外人加入诉讼提供担保的法律性质,以及他们各自的权利义务。
终于,在法院的主持下,原、被告及担保人三方达成调解协议。走出法庭的那一刻,阳光正好洒在我的身上,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过了几天,“魏法官,第一笔款项我们已经如期支付了,好,你放心,以后我们也会按照调解协议约定时间付款的,绝对不会逾期…”挂了肖某电话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松了一口气。这份调解协议不仅保护了金融债权的安全,更为那家服装厂争取到了宝贵的还款时间,缓解了他们的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让那些女工们得以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为家庭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法官,我深知自己的职责不仅仅是审理案件、判决是非,更是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案件背后的故事,用智慧和公正去化解矛盾、维护正义。每一次调解的成功,都是对法律与人性之间微妙平衡的精准把握。今后我将继续前行,做一个有温度的法律人。
编辑 | 王瑞普
供稿 | 赣榆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