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第42军是一支历史悠久的部队,其前身是东北民主联队南满军区支队。在解放战争结束后,该军原本是打算解除编制,全员转业参加经济建设的,但未曾想朝鲜战争爆发,东北边防部队即将投入战场,但由于编制兵力不够,所以才临时决定重组南满军区支队,给予“志愿军第13兵团第42军”番号,接受统一换装。从这里可以看出,第42军虽然历史悠久,但与第38军,第39军这样的老牌一流部队相比,只能算是志愿军第13兵团内的二流。但就是这么一支二流部队,竟然打残了美韩3个师的进攻,一口气诞生了2个英雄连番号。据李奇微回忆,当陆战一师进攻受挫,战斗减员急剧攀升后,他以为碰到了志愿军精锐的主力部队,后来才知道志愿军将第38军和第39军这两大精锐摆在了西线,东线吊打陆战一师的,只有第42军的2个师。
在麦克阿瑟提出“感恩节攻势”计划后,美军在西线集中了第八集团军共计12万余人的大部队,司令官是沃克中将。东线集中了第10军,司令官是阿尔蒙德少将。为了粉碎麦克阿瑟野心勃勃的进犯计划,志愿军第13兵团集中了主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配属第42军第125师,奔赴西线打击沃克的第八集团军。第八集团军由骑兵1师(美军三大主力师之一),陆军第2师,陆军第24师,陆军第25师。在西线,骑兵1师被志愿军吊打,跑路速度比韩军还快,其它几个师和李晚军都不同程度上遭到了我军重创。第10军下辖陆战一师(美军三大主力师之一),陆军第3步兵师,陆军第7步兵师。这些部队中,陆战一师挨的毒打是最多的,也是最猛的。
当42军在军长吴瑞林的率领下,实际开赴东线承担阻击美第10军北犯重任的只有该军第124师,第126师两个师的兵力。这两个师需要在黄草岭,赴战岭这两个地方顶住美军第10军及其它联合国军的攻击。在战前配置上,124师3个主力步兵团外加126师1个团坚守在黄草岭,赴战岭则只有126师的2个步兵团坚守。而进攻黄草岭的美军部队则是美军陆战一师,韩军“首都师”和韩军第3师。在交战时,124师加上126师一个团,总计只有1.4万多人,轻型75毫米山炮12门,迫击炮,步兵炮300多门,轻重机枪700余挺,勉强做到了每班1挺轻机枪,每连2~3门60毫米迫击炮,每营3~4门81/82毫米迫击炮外加6挺重机枪,每团若干步兵炮的配置。
与之相比,美韩军的配置就很奢华了。实际上,在黄草岭,赴战岭的战斗中,联合国军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都对志愿军构成了绝对优势。而且,在针对黄草岭的3次总攻中,韩军担任了第一波和第二波的进攻任务,消耗了志愿军的大量弹药及有限人员伤亡。第三波的进攻是以美军陆战一师为主,韩军2个师为辅的最后进攻。但陆战一师的表现着实让美军大失所望,该师不仅没有完成对黄草岭的突破,反而在战斗中丢失损毁了大量武器辎重,使得黄草岭阻击战胜利结束后,124师官兵都换上了美械卡宾枪和半自动步枪。
当联合国军在黄草岭,赴战岭进攻受挫,全军在长津湖地区裹足不前之时,志愿军从国内调来的增援部队“第9兵团”秘密赶到长津湖战场。熟悉九兵团的人都知道,司令宋时轮是黄埔五期,在山东战场上曾力克张灵甫整编第74师的悍将。如果以实战表现来衡量战力的话,陆战一师的表现连整编74师都比不上,在志愿军中也只是末流排不上号的“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