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徐树铮估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在一战结束之初,趁外蒙古失去俄国强援,他在1919年10月率军进军外蒙古,迫使外蒙古统治阶层同意放弃所谓的“自治”,时隔七年之后外蒙古重回中国版图。这样的壮举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孙中山对此大加赞扬,将他与汉代名将陈汤、班超、傅介子相提并论。但是,事后看来,中国北洋政府对外蒙古的控制是相对弱的,待到苏俄政权稳固之后,外蒙古最终被其控制,从此彻底从中国版图中脱离出去。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今天位于新疆最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曾长期是外蒙古的一部分,在民国初年,在西北边陲,有一位有识之士,看到地理位置重要的阿勒泰地区有被外蒙古裹挟分裂出去的风险,毅然克服种种困难派兵收复阿勒泰,并在征得北洋政府同意后将阿勒泰划入新疆,彻底断绝了这块面积相当于江苏大小的土地分裂出去的可能性,可谓是功不可没,与徐树铮收复外蒙古先收复后丢失相比,其对国家主权的贡献甚至还高于徐树铮,他就是前新疆都督杨增新。
阿勒泰与外蒙古的历史渊源
阿勒泰,又称阿尔泰,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那么大,位于新疆自治区的最北部,和外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三国接壤,这里地势相对较高,河流众多,堪称新疆的“水塔”。从历史渊源来看,阿勒泰跟新疆关系并不紧密,不属于古代所说的西域地理范围,更多地属于游牧民族活动范围。汉朝时期,这里属于匈奴的“右地”,东汉时期是北匈奴强部呼衍王的封地。匈奴衰落后,先后隶属于鲜卑、柔然、突厥、铁勒、葛逻禄、黠嘎斯、契丹等民族管辖。宋朝时期,这里主要被乃蛮族等部族所控制,元朝时期处于蒙古人的控制范围。明朝时期,属于漠西蒙古。清朝时期,外蒙地区分别由库伦办事大臣、定边左副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相当于外蒙地区有三个行政单位。1761年,清政府设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科布多参赞大臣负责管辖科布多和阿勒泰,受乌里雅苏台将军(清代外蒙古地区最高军政长官)节制。
阿勒泰自然风光
随着清朝后期的日益衰落,扩张成性的沙俄帝国盯住了清朝西北边疆的大片土地,并开始利用各种机会逼迫清朝政府割让土地。1864年,俄国逼迫清朝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划走了西北边疆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属于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地,其中就包括广义上的阿勒泰地区一部分。俄罗斯后来在此设置了阿尔泰边疆区以及阿尔泰共和国等地。1907年,清政府决定将科布多与阿勒泰分治(即原科布多分为科布多和阿勒泰两个部分),其中阿勒泰设置“阿尔泰特别区域”,首府为承化寺,直属中央政府。
外蒙古独立,试图将科布多和阿勒泰一并纳入版图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灭民国建立,趁此江山鼎故之际,1911年底,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在沙俄帝国的怂恿下,于库伦称帝,宣布脱离中国独立。末代乌里雅苏台将军奎芳被驱逐出境,整个外蒙古形势急剧恶化。按照沙俄帝国为“蒙古国”勾划的疆域,当然要以喀尔喀蒙古四盟为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要将处于外蒙古西部的科布多和阿尔泰地区纳入其中。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外蒙古当局多次派遣使者到科布多和阿尔泰地区游说当地的蒙古族王公,试图劝说他们脱离中国。但是,当地的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人拒绝这一“提议”,仍然愿意留在中国版图内。
1912年5月,为了达到控制科布多和阿尔泰的目的,在沙俄的教唆下,外蒙古当局纠集了4000多兵马,在黑喇嘛丹毕坚赞、马克思尔扎布的带领下进军科布多,科布多参赞大臣溥锏率数百官兵坚守城池,并派遣信使向新疆都督杨增新求救。此时北洋政府能指望的就只有杨增新了,此时掌握阿勒泰地区未来前途命运的是杨增新,可谓是中华之幸事。
杨增新
杨增新是一位能员,斯文赫定对其作出这样的评价:“杨增新学问渊博,眼光远大,心胸恢宏,手腕灵活,他如果生长在欧洲的社会,必是一个伟大人物。”他是一个代表中国旧社会、旧文化、旧道德、旧传统的最后一个典型人物,他对国家疆土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深刻地认识到守住科布多和阿勒泰对稳固新疆的极端重要性。
杨增新决定出兵科布多,驰援科布多,但却遭到幕府人士的激烈反对。幕僚认为,此时出兵科布多,徒劳无功,劳民伤财,不仅无法改变科布多的命运,而且还会引祸新疆。但是,被后世称为“左宗棠第二”,进士出身的传统士大夫新任新疆都督杨增新认为,阿勒泰存则新疆可保,阿勒泰亡则新疆难以独存。
于是,杨增新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援助科布多。但是,当时新疆民力匮乏,财力不足,所需经费大多需要各个省份“协饷”才能应付。出兵科布多需要经费,而民国建立之后,各省份陷入混乱,依靠外省财政支援难以为继,新疆政府财政困难,出兵面临难题。此时,好在湖南督军谭延闿送来的五万两湘平银,杨增新拿出一半,用作驰援科布多的军费。杨增新选择了蒙古亲王帕勒塔,担任驰援科布多的总指挥,率领4000余人进兵科布多。
在进军过程中,新疆援军遭遇种种困难,前任都督袁大化部下王佩兰不配合,伊犁革命党援军因粮饷问题而哗变。在杨增新以“勠力抗击蒙匪,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劝慰下,最终都化解了,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当援军靠近科布多时,得知8月20日科布多城已经被外蒙古军队攻占,溥锏在沙俄的威逼下“承认科布多属于外蒙古领土”并被遣返回内地。杨增新致电中央,准备挥师收复科布多城,但是由于沙俄干涉和我国自身实力有限未能实现。
外蒙古军队攻占科布多之后,继续向西准备攻占阿勒泰,中央政府电令新疆援军转而援助阿勒泰。1912年10月,杨增新派出的援军抵达察汗通古,察罕通古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山口,战略位置很重要,是外蒙古夺取阿勒泰的重要通道。围绕这一地区,1913年6月,双方军队爆发战事,新疆援军取得了两次胜利,但是由于担心沙俄介入事端,因为沙俄早在1913年3月底就发出外交照会:“中国军队万不可逾越阿尔泰山之北”,北洋政府下令新疆军队不得趁胜追击。
由于此时欧洲大战一触即发,沙俄不愿意在亚洲地区开辟战场,再加上小弟外蒙古军队十分不争气,1913年11月5日,中俄双方在北京签署《中俄声明文件》,沙俄承认阿尔泰地区不属于外蒙古管辖,这就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即使是日后外蒙古再次从中国独立出去,阿勒泰地区也会留在中国版图内。
改隶新疆,阿勒泰永远留在中国版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俄无暇顾及亚洲地区,沙俄军队撤离了外蒙古,“十月革命”的爆发更是使得俄国对外蒙古的控制力下降。外蒙古虽然一度宣布独立,但由于内部矛盾很快就取消了独立,改为“自治”,此时的中国中央政府只享有“宗主国”身份,对外蒙古鞭长莫及。
1918年8月和1919年1月,库伦都护使(驻外蒙古最高军政长官)陈毅两次上书北洋政府,从经济、军事、资源、位置及社会发展等角度阐述了阿尔泰划归新疆的必要性,详细论证将阿尔泰改隶新疆的“十利”,以及阿尔泰面临的内衅外患“二危”。
在新疆方面,1918年,在蒙古族帕勒塔亲王等人的策动下,阿勒泰所属蒙古三部,由王公贝勒联名呈文新疆,并专呈中华民国政府,请求把阿勒泰改隶新疆,改为新疆阿山道。杨增新在收到当地蒙古部落愿意归附的意见后,也上书北洋政府表达阿尔泰划入新疆的想法,但此时北洋政府忙于内部派系斗争,依然不置可否。
然而,一场兵变加速了阿勒泰改隶的进程。1919年,由于军饷不足,阿尔泰驻军发生哗变,占领位于承化寺的阿尔泰办事长官公署,通电全国宣布“独立”。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杨增新命令后补道尹周务学领兵迅速前往阿尔泰安抚叛军,以外出议事为名将其首脑诱捕并就地枪决,平定了阿尔泰兵变。这一兵变使得北洋政府开始重视阿勒泰的地位问题。
1919年6月1日,北洋政府正式宣布撤销阿尔泰办事长官公署,在阿勒泰地区设置阿山道并归入新疆管辖,驻承化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市阿尔泰镇),辖2设治局,并兼辖1盟,3部,10旗。1924年计辖4县,1设治局,兼管1盟,3部,10旗。1924年6月改设阿山区。阿勒泰从此留在了中国版图内至今。
晚清时期,由于国力衰弱,清政府已经无力顾及边疆地区。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外蒙古上层人物在沙俄的教唆下,宣布独立,并试图将科布多和阿勒泰一并纳入控制范围。时任新疆都督的杨增新,从大局出发,力排众议,派兵援助科布多和阿勒泰,在受到沙俄和北洋政府的干扰掣肘之下,虽然没有收复被外蒙古当局占领的科布多,但是击败了试图进军阿勒泰的外蒙古军队,守住了阿勒泰地区,并迫使沙俄承认阿勒泰不属于外蒙古管辖。为了将阿勒泰彻底留在中华版图,杨增新与其他爱国人士一道,多次呼吁将阿勒泰改隶新疆,形成既成的管辖事实,彻底断绝外蒙古对阿勒泰的非分之想。最终,北洋政府同意将阿勒泰地区并入新疆至今。作为执政新疆17年的军阀人物,虽然杨增新也曾有过杀戮革命党人的举动,但是瑕不掩瑜,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士大夫出身的杨增新,继承左宗棠的遗志,成功地为中国保住了阿尔泰这块战略地位重要的边疆土地,也间接保住了新疆,功劳可谓大矣。
但是,很遗憾的是,杨增新并没有得到善终。1928年7月,当国民政府已经基本上统一全国之际,杨增新正打算通电全国承认南京政府时,1928年7月7日,时任新疆军务厅长兼迪化道尹的樊耀南在新疆俄文法政学校第一期毕业典礼上,对毫无防范的杨增新痛下杀手,乱枪将杨打死,杨增新时年66岁。
杨增新去世后,由于战乱不休,遗体转经苏联西伯利亚返回内地,安葬于北京北郊昌平区沙河镇的南沙河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