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救饥运米功,脱靴舟上显神通:
木魈四姓收麾下,浦口春秋报赛崇。
明江西吉安府龙泉县知县郑阳复题浦口宫唐国舅御史台御史大夫江公真人诗,赞扬江公真人生前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们怀念他,敬仰他,文学大家郭风为了缅怀国舅心系百姓,为国尽忠,欣然题匾“垂芳千古”为颂。一千多年来,江东人民建浦口宫为他配祀春秋两祭,希望他继续保护人民,为江东的保护神。
江公真人是唐玄宗时梅妃的哥哥江采芹,开元二十六年,梅妃入宫后,其兄采芹封为国舅。据清道光年重修的《江氏族谱》载:“第十一代,仲逊,正议公子,字惟恭,封镇国将军。娶吴氏,生一男一女。子采芹,女采蘋,高祖迁江东,以女贵封妃,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莆田诸女尽封孺人,于归俱赐銮驾。
第十二代,采芹,册封国舅,官都察院御史(注: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都察院御史相当于当今监察部部长,应该是族谱重修的错。为御史台御史大夫),忠于帝室,赐食庙祭。道号普济真人,乡民崇祀浦口大宫。”
江采芹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为政之道,为人耿直敦厚,加上后天的勤奋刻苦,学识渊博,谈吐不凡,文武双修,兼习医术,显需出一种独有的英姿风采,议政常有惊人之语。先后在江南道和御史台任职,具有清廉、公正、谨慎、勤敏等个人素养。
唐代,朝廷任用高层监察官员时,条件要求极高,不仅考虑候选人员的品质条件和本人任职资历方面的要求,还必须要在地方任职后方可荐用,以图保证监察官员的实际任职能力。
开元二十六年,采芹的胞妹采蘋入宫,封梅妃,采芹封为国舅。国舅为人刚正不阿,又有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被任命为御史台御史大夫,官三品。
御史台是官署名,监察机构,自秦汉以来,历代都设此机构,掌监察之事。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武则天时一度改名肃政台,后又恢复御史台。明初亦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都察院,御史台之名遂废。
唐代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设御史大夫1人为其首长,以御史中丞为其副。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职掌是纠举百察,推鞫狱讼、入阁承诏、推荐、弹劾等事。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其监察对象主要是殿廷之内百官的活动,以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
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唐代对监察官员实行聘任制,任期二年,并根据实绩进
行一些定量化的考核,鼓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采芹担任御史台御史大夫后,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遏制贪腐,把“防”的关口前移,做到“防”与“治”并重。把惩治既往的惩罚性规范与防患未然的预防性规范相结合,规定官吏任职须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籍贯回避或亲属回避。把事后惩罚性向事前预防性延伸,对于防范官吏结党营私、防范官吏徇情枉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等,使官员一心为公,执政为民,完善和发展“开元盛世”的监察制度。这一时期,朝廷和地方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大大降低。
正当国家沿着欣欣向荣地继续发展中,朝廷有几件大事使权相李林甫寝食难安。
梅妃得宠,她常劝玄宗皇帝勤政,一旦玄宗皇帝亲政,李林甫大权独揽的黄粱美梦就要破灭。
忠王李屿被册立太子后,李林甫担心太子会对他进行报复。
国舅有为,以身示范,强化官吏自我约束、实行自我调节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腐,得到玄宗的赏识。
在唐代,御史台大夫政绩突出,可以直接入朝拜相,一旦谁入朝拜相,意味着李林甫独揽政事的格局就会改变。因此在李林甫为相期间,谁得到玄宗的赏识,李林甫就打击谁,国舅采芹也不例外。
李林甫(683-752),小字哥奴,出身于李唐宗室,是唐高祖李渊的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祖父李孝斌,官为原州长史,父亲李思诲,官为扬府参军。初为千牛直长(宫廷侍卫)。开元初,迁太子中允。不久他通过舅姑夫的叔叔侍中乾曜的关系,升至国子司业。
开元十四年(726年)迁为御史中丞,隶管刑部、吏部侍郎。至此,他已跻身李唐高层统治者行列。其时为武惠妃专宠,李林甫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惠妃之子寿王,极得唐玄宗钟爱,李林甫托宦官禀告武惠妃,“愿护寿王(李瑁)为万岁计”,即是说,他将拥护寿王登上皇帝宝座。武惠妃闻禀感激涕零,在唐玄宗面前经常称颂李林甫之“德政”。因谄附唐玄宗宠妃武惠妃,李林甫不断升官,擢为黄门侍郎。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李林甫又得到唐玄宗重用,官任礼部尚书,成为执政大臣。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唐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必须拉出去永不在用了,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把谏官修理成为不发一言的“仪仗马”,也是被后人称为臭名昭著的李林甫“仗马论”。
李林甫为了大权独揽,取悦皇上,从来不说唐玄宗李隆基不爱听的话,这才养成了皇上听不得逆耳忠言的习惯。李隆基一下子自由了,压抑已久的欲望迅速膨胀,所作所为与开元前期判若两人,朝中不论大事、小事,都一律责成宰相李林甫去办理。大臣以下的人,很少人有机会见到唐玄宗,更谈不上跟皇上奏请什么国家大事了。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新唐书》记载,李隆基“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旧唐书》称其“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李隆基少有大志,聪明睿智,处事稳重,为武则天另眼相看。武则天死后,皇权虽然回到李氏手中,但中宗、睿宗皆为平庸之主,韦皇后、太平公主等纷纷欲效仿武则天,觊觎权柄,李唐王朝岌岌可危。危急时刻,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两次发动兵变,先后消灭了韦皇后、太平公主两股势力,并顺利完成了与父亲唐睿宗李旦之间的权利交接。
唐玄宗在位时间共四十四年,其统治前期(开元年间,共二十九年),政治清明,藏富于民,百废俱兴。期间,主要采取的措施有:第一,选贤任能。先后起用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能臣为相。这些人或长于内政,或通于军事,或强于外交,或忠直能谏。正所谓群贤毕至,能者云集,使得开元朝政充满朝气,各项改革措施都能顺利实行。第二,兴利除弊。采纳宰相姚崇的建议力除弊政:“精简刑法,行仁恕之政;疏远侯臣,不听诬陷之词;限制女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减轻苛税,以利民生;待臣以礼,不得任意屠戮无辜”。军事上,用张说之议,实行募兵制(雇佣兵制),大唐军力迅速得到增强,对外征战鲜有败绩。第三,提倡节俭。据《旧唐书》载,李隆基曾下诏限制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佩戴金玉饰物,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曾令全国各地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
开元二年(714),“内出珠玉锦绣等服玩,又令于正殿前焚之”。第四,虚心纳谏。《资治通鉴》记载他任命姚崇为宰相之前,姚崇约定十件事,每件事都针砭时弊,玄宗事事应允,全然接受。《新唐书》载大臣韩休屡有谏诤,宋璟称其有“仁者之勇”。韩休忠言直谏常闹得李隆基很不愉快,左右建议将其外放。李隆基回答:“吾虽瘠,天下肥矣。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此时的大唐王朝经济发展,吏治清明,军力强盛,政局稳定,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唐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有的皇帝之一。
然而,开创了太平盛世后,唐玄宗开始满足,开始沉溺于享乐,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消失殆尽,节俭节用之风踪影全无。正直的大臣张九龄等人先后被构陷罢黜。不久,皇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被废为庶人,后被诛杀,朝政开始陷入混乱。口蜜腹剑的小人李林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李林甫属有才无德之小人,为人刻薄阴险,其之所以能够一手遮天,高居相位十九年,一是擅于揣测李隆基的心里,专以逢迎上意为能事;二是嫉贤妒能,打击异己,对于才名高和受到唐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陷害忠良。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唐玄宗提意见了。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陷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
有一个叫严挺之的官员,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退了朝,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但是,不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还是被人们识破。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成语“口蜜腹剑”就是这样来的)。
天宝二年(742)的进士考试,有上万人参加,只录取64名。当时李林甫为吏部尚书,每天要在宰相府办公,就把选举考试的事交给吏部侍郎宋遥。宋遥为了巴结李林甫的亲信张倚的马屁,把第一名进士定为张倚的儿子张奭。张倚是暴发户,倚仗李林甫的宠信,成为玄宗皇帝的红人;张奭是个“衙内式”的人物,没有什么学识,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于是众学子不服,群情鼎沸,愤然不平。这事也传到国舅那里,事关国选贤,为民选才的大事,但苦于没人举报,难以立案。于是他将计就计,派人把此事透露给玄宗皇帝十分信任的胡将安禄山。安禄山为了表达效忠玄宗,就把这件事转告给玄宗。玄宗皇帝听后大怒,为了平息事态,只好亲自主持复试,结果张奭拿着笔杆发抖,整天写不出几句话,只好交白卷,时人笑他叫“曳白”。结果,张奭落第,宋遥贬为武当太守,张倚贬到淮阳,其他考官放逐岭南,李林甫的党羽受到一定的打击,这时李林甫对国舅更加怀恨,伺机寻找报复机会。
天宝三年,采芹国舅任职己届,李林甫深谙玄宗皇帝十分重视孝道,以国舅的母亲吴氏病重为由,乘机向玄宗建议国舅应回家尽孝,暂缓续聘。
在唐代,官员任职是聘任制,不是终身制,聘期任满,如果没有皇帝赐第,官员是不允许在京城建第安居,一般都回原籍另谋高就。这样,朝廷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受到重用和提拔,开元清明的大唐政治转向腐败,为安史叛乱埋下祸根。
人生斯世,为善必昌,为恶必殃,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自然界客观规律。曾经权倾朝野,恶贯满盈的李林甫、杨国忠和杨家四姐妹也逃不出这个规律。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病死,终年70岁。此前,他已和杨国忠有隙,他死后,杨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与番将阿布思谋反,唐玄宗追削李林甫官爵,籍没其家产,子婿流配。
杨国忠和杨贵妃也不例外,杨国忠喜欢玩弄权术,拉帮结派,收受贿赂,专权乱国,属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亡国宰相。在杨国忠的专权祸乱之下,整个王朝机器运转开始失灵,社会矛盾变得空前激烈。
天宝十四年,深受李隆基信任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蕃、汉之兵二十余万,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杀奔长安,大唐王朝终于走向万劫不复。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唐玄宗仓促逃离长安,马嵬坡前六军不肯前行,将士皆云杨国忠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乃灭杨国忠一族。李隆基无奈,命高力士赐贵妃自尽,成为零落马嵬无废冢的悲惨下场。
国舅回到家乡后,充分发挥家传医术优势,行医济世,治病救人,深受群众颂扬。天宝十二年,莆田时逢荒灾,百姓困苦,国舅品行无私,倾尽家财,在乡里建立“济仓”,就是在春夏青黄不接之季,把“济仓”存粮平价借出,待秋冬收粮时增价收回,赈机救灾,帮助里人共度荒灾。所以清代大理寺卿郭尚先仰国舅倾尽家财,赈机救灾无私的品格,题“泽润生民”匾,以示崇拜。
“安史叛乱”爆发后 ,国舅心系国家社稷安危休戚,响应举国抗击“安史叛乱”,亲率偕男江春投军从戎,奔赴前线。
江春后被分配睢阳许远部,协助张巡守卫睢阳,国舅被分配李嗣业部。
至德二年(757)九月二十五日,唐军元帅广平王李俶与副帅郭子仪率各路人马自扶风浩浩荡荡杀奔长安而来。二十七日,各军大军云集长安西。在香积寺(今陕西长安县南)以北、沣水以东与叛将安守忠、李归仁所辖的十万叛军进行一场事关平叛与反平叛、收复长安与反收复生死存亡的大会战正式拉开序幕。
郭子仪遂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自已为中军,前后绵延三十里、宛如一条长龙,首尾呼应。叛将李归仁于唐军北面布下阵势,及战,李归仁率先出阵挑战,唐军冲杀过去应战,几回合后,李归仁佯败,将唐军诱至其阵前,叛军突然反攻,一齐杀出,犹如潮水涌来,杀得唐军措手不及,仓皇后退。叛军乘势掩杀,唐军一时溃不成军,乱成一团,前军器械辎重悉为叛军抢掠。在万分紧急关头,国舅见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一连杀了几个叛军,乘势高呼,“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丈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主将李嗣业见国舅勇猛,极大鼓舞将士们的战斗士气,大声疾呼。“现在已到生死紧急关头,如果再不以死相搏,只有死路一条了。”说罢,遂脱下战袍,裸露上身,手执长刀边高呼冲锋,一边杀入敌阵,长刀挥处,叛军人死马伤,真是所向披靡,勇不可当。一口气杀死了几十名叛军,方稳住了唐军阵脚。继之,李嗣业和国舅又亲率前军将士各执长刀,排成横队,如一面墙向前推进,势如破竹。在他们的带领下,其他的将领们也都置生死于度外,奋力搏杀。
凤翔都兵马使壬难在救其裨将时,被叛军射中眉骨,眼皮垂下来挡住了眼睛,为了不影响战斗,他强忍疼痛拔去箭头,扯掉肉皮,血流满面,仍然奋勇杀敌。
由于唐军全体将士同心协力,浴血奋战,整个战役的局势已朝着有利唐军的方面发展。这时,叛军埋伏于阵东的精骑,企图偷袭唐军侧后,恰好被唐军探马发现,急报郭子仪,郭子仪遂命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率回纥精骑前去将其消灭。仆固怀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率回纥精兵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从叛军伏兵的侧后杀入,令叛军惊慌失措,几乎全歼这股叛军,重挫叛军士气军心。
李嗣业见反击时机成熟,遂与国舅又将前军汇合回纥铁骑绕道迂回叛军敌后,与大军前后夹击叛军,刹间,战场上万马奔腾,刀枪拼击声和将士们的喊杀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战斗从中午一直厮杀在夕阳西下,杀得天昏地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混战中,国舅与叛军殊死搏杀中身负重伤,仍坚持英勇杀敌,后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由于唐军英勇奋战,共歼叛军六万余人,俘获二万余人,叛军余将一路弃甲曳兵,狼狈逃回长安城。有力地挫败了叛军的军心。
当晚,魂飞魄散的叛军守将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田乾莫等如惊之鸟,率残部弃城逃奔陕郡。唐军元帅广平王李俶和副帅郭子仪率各路大军高奏凯歌光复了长安。从此,肃宗皇帝结束了“流亡政府”,以长安统一指挥全国人民平叛乱军有着重要意义。
江春跟随国舅勇赴平叛前线,经过多场浴血奋战,后被派往睢阳,属睢阳太守许远部。至德二年(757)正月二十五日,安禄山儿子安庆绪令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尹子奇率领妫、檀二州及同罗、奚等兵十三万进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急忙派人告急,张巡引兵三千至睢阳,与许远合兵合计六千八百人,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
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博通群书,通晓战法。开元未年,进士及第,先后出任清河县令、雍丘县令、河南节度副使。安史之乱爆发时,多次与叛军交战,总是以少胜多,屡战屡胜。
睢阳保卫战,虽然双方力量悬殊,但张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十六天共擒叛将六十余人,杀叛军二万余人,士气大振。于是许远对张巡说:“我是文人,不懂用兵,公智勇兼备,可为我战,我为公守,互相配合。”从此以后,许远负责调运军粮,修战具等后勤工作,张巡负责指挥作战,分工合作,效果很好,多次以少胜多,打败叛军。
五月,尹子奇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在城中夜间呜鼓严队,以示出击,叛军通宵戒备。天亮后,张巡偃旗息鼓,叛军始解甲休息。张巡乘敌休息之机,突然出击,直中尹子奇营,尹子奇被射中左目,几乎被俘,只得收军而退。其前,许远于睢阳城中积存粮食六万石,虢王李巨强令分其一半粮食给周济濮阳、济阴等郡。许远据理力争,坚决反对,但意见未被采纳。济阴郡得到粮食后,旋即举城投降了叛军,粮食被调使睢阳缺粮更加严重。
七月,尹子奇目怆已愈,遂又征兵数万,继续围攻睢阳,面对双方兵力严重悬殊,加上睢阳粮食用尽,士率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也伤亡过多,江春也在守城中为国捐躯,城中士卒仅剩六百人,仍坚守城池。这时驻扎睢阳附近的谯郡(今安徽亳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临淮(江苏盱眙)都有唐军驻军,他们对睢阳拥兵不救,导致睢阳在粮尽人疲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十月份被叛军攻陷,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将被俘,英勇就义。
后两京光复后,朝廷为了扬清激浊,以励平叛信心,表彰“在平叛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李恺、卢奕、颜杲卿、许远、张巡等烈士,并加以追赠”(见《旧唐书》)。“对其他阵亡的将士令所在郡县收骸骨瘗埋,具酒食致祭,各与追赠”(见《旧唐书》)。国舅在平叛中英勇奋战、为国捐躯,授予“忠于帝室,赐食庙祭,道号普济真人,乡民崇祀浦口大宫。”(见清道光年重修的《江氏族谱》)。江东人民为了缅怀江春从军的上属张巡、许远、南霁云尽忠报国、为国捐躯的英烈事迹,特在江东修建司马府,命名成庆庙,纪念张巡以7000余人,坚守睢阳等九个月,历时400余战,歼灭叛军12万余人的抗乱英雄。
千百年来,国舅品行无私,胸怀济世、泽润生民和为国尽忠的崇高思想,成为民众美好愿望的光辉化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莆田晚报 江国兴
责编:徐寅生
编审:许秋洪
审核:严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