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位七旬老人拿着一张借条找到了当地政府,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按照当年的约定归还借款。然而,当看到上面的借款数字后,所有人都惊呆了。
要知道,如果按照物价进行换算的话,那么要偿还借条上的款项则需要整整3万亿人民币。
3万亿是什么概念呢?基本上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省份的GDP。所以,这可让当地政府犯了难,只能立刻把此事上报。
那么,老人的借条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这个借条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当地政府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一、一张67年前的借据
2010年,一位名叫梁诗伟的老人回到老家修缮祖屋时,意外地从老屋屋顶的小隔层里面发现了一个小木盒子。
本来这种老房子发现这种东西并没有什么奇怪,所以一开始时梁诗伟并未在意。可在随手打开之后,却发现里面有一个羊皮材质的钱包。
这让梁诗伟感到了些许诧异,于是翻开钱包,发现其中还夹着欠条。初看这张欠条,由于年代久远,纸张脆、薄,甚至不敢用力地抓握。
于是,梁诗伟小心翼翼地将欠条抽出,这才戴上眼镜仔细看起了内容。此时,他才看清楚上面写着:“今天借鸿文三姐家大米3870斤,五千块大洋,8支金条,待到战争胜利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偿还。”
落款则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李兆培,时间是民国33年12月29日,也就是1944年12月29日。于是,梁诗伟便拿着这张借据前往相关部门进行询问,希望官方能够将借据上的欠款归还。
然而,经过相关部门的计算,这些东西的价值就算是当年也是一笔巨款,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利息和本金,换算过来足足有3万亿人民币之多。
因为听起来不可思议,所以当地政府也曾怀疑过借据是否为假,故而曾让梁诗伟带着收据跟工作人员一起去往鉴定中心进行了科学检验。
可等结果证明借条和上面的字迹确实都是当年留下来的。既然借条的真实性没有问题,那么借据上写下的“鸿文三姐”和“李兆培”这两个人到底是谁呢?为何李兆培会向鸿文三姐借如此多的钱物呢?
据梁诗伟表示:自己家在许多年前也算得上富甲一方的大户,父亲梁洪文十几岁就远渡重洋去往美国创业。在美国,凭借着自己踏实肯干的性格,很快就闯出来一片天,而这一待就是整整58年。
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但是梁洪文还是希望自己可以落叶归根,于是在晚年选择回到了家乡,靠着年轻时赚下的钱,在当地买下了很多的房产地产,同时也娶了几房姨太太。所以以当年梁家的财力,是可以做到这样大数额的借款的。
而且,借条上面写的“鸿文三姐”其实就是父亲的三姨太。作为父亲最信任的帮手,这位鸿文三姐不但知书达礼,更是精明能干。据梁诗伟回忆,在他父亲去世后,整个梁家正是靠着鸿文三姐的经营才延续到了今天。
而梁诗伟虽然是家中最后一房姨太太所生,但是鸿文三姐对他非常疼爱,梁诗伟对其印象也很好。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整个宅子都是鸿文三姐说了算。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姨太太却能够做主将如此大额的财物进行外借的事实了。
虽然故事听起来合情合理,可这些都是梁诗伟的一面之词,不足取信。于是,为了验证其所说的真伪,工作人员多次走访了周边的老人。而据那些老邻居表示:梁诗伟说的都是真的,梁家在当年确实是附近有名的大户富商。
如此看来,梁诗伟倒是没有说谎,而借据也是真的,那么面对天价的借据,当地政府对此是什么反应呢?
二、无奈的当地政府
在当地政府看来,既然借据是真的,那么理应予以承认。只是如果按照上面的款项数换算的话,数额过于巨大,不存在偿还的可能。
于是经过双方协商,当地政府部门决定给予老人2万元的补偿,以此来表彰梁家先辈对于抗战事业的支持与帮助。
虽然与想象中的补偿差距有些大,但梁诗伟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也表示了认可。可就在即将迎来皆大欢喜的时刻,梁诗伟却从自己的口袋中又掏出了一张借据。
原来,我们上面说到的从阁楼上拿到的只不过是第二张借据。而现在拿出的则是老人发现的首张借据。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在第二张借据之前,梁诗伟还从家里找到了另外一张收据,上面写着“今借大井头鸿文三姐白米六十斤,每年按一倍计算,待到战争胜利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偿还,落款人:李兆培。”
其实,对于这张借据,梁诗伟自己是多少有些印象的。据梁诗伟表示:当年自己的二姐梁月娇也参加到了革命队伍之中,有一天二姐带着一群同志回到家中,当时“鸿文三姐”因为女儿的缘故,就给他们煮了一大锅饭,让他们吃饱喝足。
吃完饭后,梁月姣就跟鸿文三姐说,他们还有很多同志没有饭吃,可不可以拿一些家里的粮食带走。对此鸿文三姐也表示同意,当时根本没想着要写借条的事情。
就在这时,二姐同行的人中有一个站出来表示:我们是有纪律的革命队伍,借粮这样的事情必须要写借条。
虽然两家人再三地表示不用写借据,可最后由于在此人的坚持下,还是留下了这张“60斤白米”的字据。
对于此事,当地政府表示第一张借据我们还有能力解决,就算是一种奖励措施。可这张三万亿的借款,我们是真的有些为难,况且现有政策对于这方面也没有可以对照的法规,所以这件事情的处理就很困难。
其实在50年代中期的时候,国家领导人考虑到抗战时期曾多次向群众借款的情况,所以下发政策要求全国各地方政府对于这样的借款情况进行处理。在当时基本都是按照国债情况进行处理,几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清算工作。
据公开资料显示,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统一下文,然后统一按照专项的政策来进行调配,全都是统一处理。那么当年的鸿文三姐为什么没有找到政府进行兑现,反而时隔多年才再次拿出来呢?
原来,在当时因为某些复杂的因素,鸿文三姐根本不敢拿出来这张借据,而几年后鸿文三姐就因病去世了,这件事情也就无人知晓了。
那么有没有可能找到这件事情中的当事人李兆培呢?几经波折,工作人员找到了此事的知情者——97岁老人简惠仙。
据老人讲述,自1944开始,自己便以小学教师的身份做着梁家所在地的地下工作,而自己的丈夫正是借条上李兆培的上级领导。
据老人回忆,因为当时条件很是艰苦,所以确实会出现向百姓借粮的事情,而且自己也听丈夫说起过这件事情,这位鸿文三姐对于抗战十分支持,不但自己的女儿参加了抗日的队伍,自己更是倾其所有地帮助我们的队伍。
那么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这件事情梁诗伟老人并没有说谎,当时确实是借出了大量的粮食和财物,那么政府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
三、天价借据,该如何收场
然而,对于此事,当地工作人员表示:梁诗伟上次已经因为借条的事情找过一次了,但是组织上经过讨论,同时考虑到老人的家庭情况以及梁家对游击队的支持,已经补偿了梁诗伟两万元人民币,并且承诺梁家如果出现其他生活上的困难,当地政府可以按照现有政策进行适当的照顾,不过肯定是不能再以借条为理由提出其他要求,如今他又拿借条过来,根本就是出尔反尔。
对此梁诗伟说道,这两张借条是不一样的,且第二张数额如此巨大,牵扯到具体的金额,
他想要个确切的说法。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国家并无这方面可以对照的政策,他们也无从处理。
结语:
其实,梁家先辈支持抗战事业的确是应该被尊重和肯定的,广大网友对于这件事的不同看法也都可以理解。
但不管怎么说,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当事人都已经离世,所以双方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争取让整件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如此一来,既不会寒了当事人的心,也全了军民一体的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