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桂西北的夏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慧兰,你又在看老照片了?"李薇轻声问道。

"姐,你说命运是不是很奇妙?"苏慧兰抚摸着泛黄的相片,眼里闪着泪光。

雨水轻轻打在香樟树的叶子上,发出细碎的响声,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爱与归属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桂西北的夏天,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潮湿的热气。1985年的那个午后,李母推着自行车从集市回来,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哇——哇——"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从路边的杂草丛中传来。

李母停下脚步,顺着哭声走去。在一簇芭蕉叶下,一个襁褓中的女婴正哭得撕心裂肺。婴儿的身边放着一张字条:"求好心人收养,我实在无力抚养。"

"这是哪个狠心的人啊!"李母心疼地抱起孩子。婴儿似乎感受到了温暖,哭声渐渐停了下来。

"娘,您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十四岁的李薇站在门口张望,看见母亲怀里抱着个婴儿,吓了一跳,"这是谁家的孩子?"

"以后就是咱家的孩子了。"李母坚定地说。

"不行!家里已经够穷了,哪还养得起一张嘴?"大姐李红第一个反对。

"就是,爹的工资才多少啊,还要供我们三个上学。"小妹李芳也撅起了嘴。

李父坐在竹椅上,默默地抽着旱烟。良久,他开口道:"既然遇到了,就是缘分。留下吧。"

"我给她取名叫苏慧兰。"李母抱着婴儿,眼里闪着泪光,"希望她将来像兰花一样,清雅坚强。"

李薇看着这个突然闯入家门的妹妹,心里五味杂陈。那张小小的脸蛋红扑扑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天真无邪。

"薇,你去烧点热水,给慧兰洗洗。"李母招呼道。

"凭什么是我?"李薇嘟囔着,但还是乖乖去了厨房。

就这样,苏慧兰成了李家的一员。起初,三姐妹都对这个"外来者"心存芥蒂。每当苏慧兰哭闹时,她们就会抱怨个不停。

"又哭又闹的,烦死了!" "都是她,害得我们连肉都吃不上了。" "爹妈的注意力都被她抢走了。"

但李父李母却把所有的疼爱都给了这个小女儿。李父每次出差回来,总会给苏慧兰带一颗糖;李母缝新衣服时,总是先给苏慧兰缝。

"你们都大了,要懂事。"李母总是这样说,"慧兰这么小,更需要照顾。"

渐渐地,苏慧兰开始咿呀学语。她的第一声"姐姐",是对着李薇叫的。那一刻,李薇感觉心里的坚冰融化了一些。

"慧兰真乖。"李薇摸着妹妹的头,发现自己竟会心疼这个曾经令她嫌弃的小不点。

一天晚上,苏慧兰发起了高烧。李父骑着自行车去镇上请医生,李母在她身边整夜未眠。三姐妹也都守在床边,第一次真正把这个妹妹当成了自家人。

"姐姐,痛。"小慧兰虚弱地说着,抓住李薇的手不放。

那一刻,李薇忽然明白,血缘虽然重要,但亲情更需要用心经营。她看着熟睡的妹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疼爱这个老天赐给她们的妹妹。

02

时光飞逝,转眼间苏慧兰已经上小学了。这个瘦小的女孩虽然成绩平平,但特别懂事,总是默默地帮李母做家务。

"慧兰,作业写完了吗?"李薇从师范学校回家,看见小妹正在院子里择菜。

"写完了,姐。"苏慧兰抬起头,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我明天要早起帮妈喂鸡,先把作业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薇心疼地摸摸妹妹的头:"你才十岁,不用这么辛苦。"

"没事的,我喜欢帮妈妈做事。"苏慧兰认真地说,"而且,我想让爸爸妈妈和姐姐们都开心。"

这句话让李薇红了眼眶。她知道,妹妹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生怕被这个家庭抛弃。

命运的打击来得突然。1995年的冬天,李父在一次工地事故中永远地离开了。那时的苏慧兰正上初二,她没有像其他姐妹那样嚎啕大哭,而是默默地承担起了照顾李母的责任。

"妈,喝点粥吧。"苏慧兰端着热粥,一勺一勺地喂着沉浸在悲痛中的李母。

"爸走了,家里就更困难了。"大姐李红叹息道,"我和二姐都在外地工作,小妹在读高中,就剩慧兰和妈在家。"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李母在守寡两年后决定改嫁。那天晚上,她把四个女儿叫到跟前。

"你们都大了,也该懂事了。"李母声音哽咽,"我不能总拖累你们。"

"妈,我不走!"苏慧兰突然跪下,"我要留在这里照顾您。"

"傻孩子,你又不是我亲生的,何必......"

"不!"苏慧兰打断李母的话,"您就是我的亲妈。十年前,您在雨中捡到我,给了我一个家。这份恩情,我这辈子都报答不完。"

李薇看着跪在地上的妹妹,心如刀割。这个被人遗弃的孩子,反而比她们这些亲生女儿更懂得感恩。

最终,李母还是改嫁了。大姐李红在城里安了家,小妹李芳考上了大学,李薇在县城当了老师。只有苏慧兰,执意留在了老家。

"我不读高中了。"苏慧兰对李薇说,"我要在家发展养殖业。这些年我跟着妈喂鸡养猪,已经有经验了。"

"可是......"

"姐,你放心。"苏慧兰的眼神格外坚定,"我一定会把家业经营好的。"

就这样,十六岁的苏慧兰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她先是从养鸡开始,把院子里的杂草清理掉,建起了简易的鸡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天,她去附近的农户家收购玉米秸秆;晚上,她借着煤油灯的光亮看养殖技术的书籍。渐渐地,她的鸡场有了起色。

"慧兰真能干!"村里人都夸赞道,"这丫头,比男人都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