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还能改变吗?”

我还能改变吗?——在临床工作多年之后,当我听到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时,被震了一下。

我的工作就是改变一个人。

不必害怕,我不会像人们对催眠的幻想一样,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你改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实际上,你想要变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我只是一个辅助者。

我认为一个人的不断改变和成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既是我的个人信仰,也是我的工作基础。

所以,我差点忘记了人们还会有其他的看法,直到有几个来访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怀疑自己不会变好的,或者,我知道自己不会变好的,我只是想应该如何让自己去适应我的问题——我才更加清晰:

咨询的一个重要有效因子,即是注入希望。

而坚持认为自己可以改变,则是最重要的希望之一。

人们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可以让他坚持心理咨询。即使跟这个咨询师工作后没有效果,也会去寻求其他咨询师的帮助。

这种坚持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让一个人最终找到自我改变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假设

“我还能改变吗?”——这个怀疑包含很多潜在的假设,我试着罗列出来:

假设一:

童年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你无法改变过去,因此你没法真正地改变。

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我们确实无法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过去的事情对你的影响。

实际上,过去的事情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已经过去了。

但是,你的心里还以某种方式保留着它,这才重要。

保留的方式包括:不能接纳过去,想要掩藏它或者改变它;

为了应对过去的情境而形成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保留了下来,无法适应新的情境,等等。

假设二:

我已经二三十岁了,人格已经定型了,已经没有机会改变了。

这里面包含着性格固化或人格固化的假设。这种假设也对也不对。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的人格一旦稳定之后,如果没有强力的外界事件触动,改变的机会确实不大。

正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改变人格,所以才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学问来研究人格的改变,这门学问就是精神分析。

虽然精神分析并非要改变每个来访者的人格(有些确实不需要动这么大的手术),但精神分析可说是对人格形成和人格改变有最深入研究的一门学问。

因此,人格结构的改变完全是可能的。

人格结构的改变,与其说是受到年龄影响,反而更多会受到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因为受教育水平会影响一个人的觉察和反思能力。

心智化理论研究发现,即使一个妈妈人格有问题,但如果她的自我反思能力比较强,也可能抚养出健康的孩子。

假设三:

我的处境不是由我来决定的,待在这样的环境中,恐怕我是没救了。

环境跟人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我现在倾向于认为身心之间,人和环境之间(包括人跟人之间)都构成一个双反馈循环系统。

身会影响心,心也会影响身;人会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人。

改变其中一个要素,系统为了达成新的平衡,其他要素都要跟着改变。

因此,要让一个人改变,可以从环境入手,也可以从个人入手。

我认为,让别人改变不太可能(永远不要想要改变他人!——孩子除外),让自己改变虽然也很难,但至少还是有可能的。

一个人自己改变了,周围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影响是多层次的,包括投射以及投射性认同式的潜意识沟通,也包括吸引力法则式的注意力转移。

许多来访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在咨询中浸泡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也在发生变化。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改变了,外在世界一定会跟着改变。

03

改变

那么,改变的能力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跟年龄有关吗

对现在中国社会而言,有关。

因为现在的老年人和年轻人文化差异太大了,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

再过30年,可能就关系不大了。

欧文亚龙分享过一个个案,这个个案一直到临死前都在做心理咨询。欧文亚龙陪着她一起面对死亡。

更为可喜的是,在去世之前的某次心理咨询中,她感觉自己好像通透了许多,对许多事情都释怀了,感觉自己终于体会到了亲密感。

在去世前可以获得这些收获,能够算晚吗?

跟受教育水平有关吗

我个人认为有一定关系,但不必然相关。

一旦到了高中,以后的差距就比较小了。

我觉得,这可能主要跟精神分析的工作方式有关。

精神分析需要一个人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能力的成形一般要到高中阶段。

过了高中以后,硕士生是否比大学生更有反思能力?博士生是否比硕士生更能改变自己?

那就不一定了。

不过,据说六祖慧能不识字,却能做六祖,可见慧根跟受教育水平并无直接关系。

所以,如果一个人想要改变,总是可以改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想改变?

但有些人其实是不想改变的。

这里面分为意识层面的不想改变和潜意识层面的不想改变。

不想改变非常常见。

精神分析里面的核心概念——阻抗就是用来描述这种现象。

可以说,大部分人潜意识都是不想改变的。

这其实符合进化原则。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折腾,可以节省能量。这在资源匮乏的时候,至关重要。

不敢改变?

还有人不敢改变。

如果我改变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不敢乱动。

这个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导致家庭系统的崩溃,可能是童年经历过的创伤事件。

改变的样子?

许多人期待的改变是顿悟。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即使是顿悟,也都经历了酝酿阶段——长期的试误和思考。

突然的改变是不存在的。

在心理咨询中,改变以非常细微、难以觉察的方式进行着。

以致于,改变已经发生了,但来访者本人都没有觉察到。

等到发现之后,发现自己已经离开出发点很远了。

咨询师有时候也无法觉察到来访者的改变。

直到有一天来访者说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咨询师发现她处理的方式已经跟从前大不相同,从而判断她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许多人坚持“我无法改变”的想法,却不自知。

而咨询师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来访者也会有这样的信念,咨询工作一定会受到影响。

这就像是一个共同的盲区,值得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