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

它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藏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

在众多的藏品中,有一幅画显得十分特殊。

有学者说,这幅画是故宫里最有意思的画;也有学者却说这幅画细看之下相当诡异。

那幅画,就是著名的《一团和气图》。

幅画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如果不细看,画作呈现的是一尊面带笑容的弥勒佛,他盘腿而坐,体态浑圆,充满了佛家的慈祥。

然而当细看时,此画竟然是“三人合一”。

左边是一位着道冠的老者;右边是一位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

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一手轻捻佛珠,是佛教中人。

这幅画构图合三人为一体,“霭一团之和气 ”,精妙绝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这幅画作创作的用意,有学者结合历史故事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相传,在庐山东林寺前有一条小溪,因小溪附近经常有老虎出没,得名“虎溪”。

寺中有一个净土宗的高僧,叫作“慧远”法师,这位法师曾告诉世人,“你们可以来寺里找我解惑答疑,但请原谅,我送客时送到虎溪就不远送了”。

于是,慧远法师“送客不过虎溪”就成了当时众人皆知的事了。

话说有一天,儒士大家陶渊明和道教上清派宗师陆修静前来拜访,三位相谈甚欢。

临别时三人谈意不减,慧远法师将二位送出山门,三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中突然听到虎啸山林。

三人一怔,再一看这时的慧远法师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视大笑,执礼作别。

后人在他们分手处修建了一座亭子,起名“三笑亭”,以示纪念。

由此学者认为,当年明宪宗朱见深做这样的画作,应该就是以这个历史故事为蓝本创作的。

但也有学者否定说,单纯这样的理解,未免显得单薄和浅薄了。其实仔细研究后发现,这幅画里应该深藏着朱见深的治国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献记载,《一团和气图》是成化帝朱见深的工笔人物画,是其18岁时的作品。

朱见深从天顺八年正月登基,到成化元年六月,已经做了一年半的皇帝了。

虽然当时他的年龄不大,但朱见深却经历了自己一生之中最为曲折的人生一段,见证了帝王家的无情与冷漠,也见证了权力之毒、之狠。

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再到“石曹之乱”,朱见深都是深入局中之人。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遭遇和境遇,朱见深才会结合他的所见、所感、所思创作了这幅画作,并将他理解的治国之道,完全融合到了这幅画做之中。

一、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幅画的创作与明朝的政治环境有关。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政治环境相对和谐。成化帝朱见深在位期间,注重稳定政治,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强调文化教育和社会道德建设。

他本人也崇尚“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认为三教应该相互融合、和谐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从画作本身来看,《一团和气图》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主题。

图中三个人物形象交织在一起,面带微笑,神态安详,仿佛在探讨着某种哲学问题。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和谐、宁静的感觉,体现了成化帝对三教合一的理想状态的追求。

三、画作还体现了成化帝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期望。

在画作的附言中,成化帝提到了“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的理念,强调了不同宗教、不同学派之间的和谐共处。

其实,这正是表达了朱见深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的愿望。

《一团和气图》画作不仅反映了当时明朝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包容的思想精髓。这应当才是作为一代帝王,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

读者们,关于“《一团和气图》背后深意”,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