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老总的后代,如今都怎么样了?
朱德一生共经历了6次婚姻,却只有一根独苗:朱琦。
朱琦的后代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却有一人在1983年被执行枪决。
他正是朱琦的小儿子,朱德的小孙子——朱国华。
朱国华被枪毙后,社会上议论纷纷。
有人说,朱国华当时已经是银行经理;也有人说朱老总夫人康克清曾亲自跑到天津,替朱国华求情。
那么,朱国华究竟犯了什么罪名?作为奶奶的康克清,听说孙子被捕后又是怎样的反应?
朱老总:我的儿子不上前线,谁上前线!
1950年,一辆列车刚抵达天津火车站,广播里就响起了“通知”:所有车组成员,立刻赶到会客室,由重要首长接见!
司炉工朱琦和同事们一溜烟的跑了过去,会客室里的沙发套是雪白的,可朱琦的手上、脸上、衣服上,被煤炭染的黢黑。
朱琦本来不想坐下,可架不住领导们的劝说。
还没坐热乎,会客室的门,突然开了。
朱琦赶忙从座位上站起来:“爸,怎么是你啊!我还以为是哪个大首长呢,原来是您啊!”
朱德诧异中又带着几分欢喜:“好啊!我坐上我儿子开的火车了!”
朱德握着朱琦的手,欣慰地说:“你学会了开火车,学到了本领,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是团级干部的朱琦,遵循父亲“从头学,从基层干”的指示,到石家庄铁路局去当了工人。
在这里,没人知道朱琦的真实身份。他从一名学员做起,凭着踏实肯干,很快当上了司炉。
朱琦和妻子赵力平都住在天津,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往北京跑。
朱德、朱琦父子很久没有相见,彼此也不知道对方的动态。
因此,朱德完全不知道是儿子拉着自己,从北戴河到了天津,接见车组成员,也只是朱德的临时起意。
每当提起朱琦,朱德都会觉得多有亏欠。
朱琦的母亲肖菊芳去世后,朱德又在朋友的介绍下与陈玉珍成婚。
干革命,带着老婆孩子很不方便,所以陈玉珍主动带着小朱琦回了老家。
陈玉珍对朱琦视如己出,而朱琦也把陈玉珍当成了亲生母亲。
1937年,国民党在四川泸州大肆抓壮丁,十六七岁的朱琦也被迫成了“炮灰”。
朱琦进去后,从未暴露过自己的身份,他知道,隐姓埋名,还有活下去的可能。
如果被人知道是朱德的儿子,必死无疑。
在周总理的营救下,朱琦跌跌撞撞,到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并在1938年底去了延安。
父子团聚,朱德自然十分欣喜。可朱德是八路军总指挥,战事远大于私情。
不久后,朱德就对朱琦说:“前线正在打仗,总指挥的儿子不上前线,谁上前线!”
于是,朱琦就上了抗日前线,每次上阵,朱琦都是冲锋在前。
然而在一次冲锋中,朱琦的脚被炸伤了,鉴定为甲等残废,再也不能打仗了。
腿可以废,但是人不能废。
朱琦主动请缨,到抗大七分校进行系统的学习。
贺龙“逼婚”赵力平:你跟朱琦,结也得结,不结也得结!
转眼间,朱琦也老大不小了,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
朱德忙于战事,无心管辖,作为继母的康克清主动承担起了这项重任。
康克清委托抗大校长彭绍辉,给朱琦介绍个合适的对象。
彭绍辉找来找去,找到了二队的赵力平。
朱琦长得一表人才,为人热情,温文尔雅,赵力平对他的第一印象很不错。
但是,赵力平的老家有个风俗:婚姻大事,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赵力平不敢在没有父母的同意下擅自结婚,当然,赵力平还有个顾虑:朱琦父亲的官太大了。
不少朋友都劝赵力平:“那么大的官肯定不跟,大官不自由。”
所以,赵力平当面拒绝了朱琦:“你们家官太大了,我们家是老百姓,不行。”
1945年,抗大七分校进入内蒙古丰镇,归晋绥军区司令贺龙管辖。
贺龙为了朱琦的婚事,也是操碎了心。
饭后,只要没事就喊着:“小赵,咱们出去遛遛弯吧!”
一遛弯,就问赵力平想好了没。
见赵力平游移不定,贺龙是真急眼了:“咱们快进张家口了,小赵,你们两个的事定下来,定下来我们就进张家口了,不结也得结,结也得结。同意不同意?什么时候结?”
他说:“我是司令员,我说了算,我签字,说结婚你们就算结婚了。”
贺龙干脆掏出了张纸条,飞速写下:批准朱琦同志与赵力平同志结婚。
朱琦与赵力平的婚事,就算定了下来。
1946年,朱琦、赵力平在丰镇结婚,贺龙亲自主持,摆了简单的五六桌。
宴席结束后,贺龙叼着烟斗,眯着眼对赵力平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直到两年以后,赵力平才第一次见到公公朱德和婆婆康克清。
赵力平本以为“老总”都是高高在上的,没成想,朱德只是穿了一件老旧的灰色军装,说起话来风趣幽默,就跟普通的长辈一样。
而康克清也一样热情,笑着对赵力平说:“你们早点要个孩子吧,你爹爹喜欢孩子!”
此后不久,赵力平就诞下了一子。
不过,孩子刚出生就夭折了,小两口担心朱德伤心,就没敢告诉他。
后来,他们又生了朱援朝、朱和平、朱新华、朱全华、朱国华5个孩子。
朱琦在铁路部门,赵力平在医院,虽然都端着“铁饭碗”,但是要养活孩子还是十分困难。
对于儿子的窘境,朱德也是爱莫能助。
中央领导里,朱德是出了名的困难,他既不要一级工资,也不去领补助,每个月只有400元生活费。
而且,朱德还让老家的亲戚们,每户送一个孩子过来,帮他们养到13岁。
这样一来,孙辈们聚在一起,朱德家里有将近20张嘴等着吃饭。
朱国华被毙,康克清究竟有何反应?
1974年6月的某一天,朱琦正跟单位的老同事在家聊天。
他忽然感到身体不舒服,此时孩子们都在当兵,等赵力平赶回来时,朱琦已经撒手人寰了,一句话都没有留下。
垂垂老矣的朱德,不得不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
朱德唯一的慰藉,就是孙子们个个都很争气,很有出息。
只是,有一个例外。
1983年,全国“严打”期间,天津共处决了82人,其中不乏干部后代,比如天津警备区政委的儿子。
在天津铁路系统工作的朱国华,生活奢靡,整天跟一帮小混混厮混,沾染了不良风气。
最终,他也因为“流氓罪”被判处死刑。
朱国华死后,外界说什么的都有。
甚至有人说,康克清曾专门跑到天津,为朱国华求情。
那么,康克清在朱国华案件中,真实反映到底是怎样的?
朱国华再怎么说,也是康克清的孙子,对于他被处决,康克清当然心疼。可心疼归心疼,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康克清当然不会徇私情。
朱国华死后,康克清专门召集孙辈开了个会。
她明确说道:“你们出了问题,不是个人的事,是在折腾你爷爷!爷爷有话在先,你们如果不争气,做了违法的事,要我登报声明,与你们断绝关系!”
有人说康克清做得很“绝情”,其实即便朱德在世,也会如此。
朱德对后代的要求,向来严格。
当年,朱琦去世后,有关部门准备把他的儿子,全都调回北京。
朱德闻之震怒:“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哪里来的,还应该回哪里去!”
听说外孙当了工人后,朱德大喜过望:“当工人好啊!就是要当工人,当农民!”
他还说过:“共产党不是凭哪一个人就可以当官,而是要靠自己的本领。能干什么就干好什么!”
朱老总治家之严格,曾在军委工作过的陈秉忱,深有感触。
1942年,朱琦刚从绥德回到延安,朱德的参谋潘开文,发现朱琦洗衣服没肥皂用。
于是,潘开文就向内务处借了两块。
朱德知道后,批评了潘开文一顿,并告诫他:“以后不能再向公家要东西给朱琦用!”
朱琦由于腿脚不好,某次行军时,坐了军委总部的公车。车子还没启动,就听见了朱德的怒吼:“你下来!”
朱琦下车后,抓着车子门把手,准备回到驻地。
朱老总严肃批评道:“这不是小事!踏板的位置是给警卫员的,不是给你的!卫士的职责大如天,他不随车,万一路上出了事,怎么办?”
他还声色俱厉地告诫朱琦,今后绝不允许再搞特殊。
其实,朱德的家风,从建国后,他让腿脚不灵便、并且已经是团级干部的朱琦去铁路部门当练习生,就可见一二。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尼姆·威尔斯,曾对朱德有过这样的形容:“他是中国少有的人物,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是那样的一个军人,认为战争并不是一种功业,而是结束苦难的一种手段,这在中国更属少见。他无疑地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多情的人。”
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朱老总从不认为,他的子孙可以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享清福。
同时,他也绝对不会利用职权去给家人开后门。
因此,即便朱老总活到了1983年,也不会去给朱国华求情。
参考文献:
朱德家族往事及朱国华被“严打”内幕
--https://history.ifeng.com/c/7n9wJLKFkLF
李泽昊.朱德的红色家风[J].群众,2021,(10):62-63.
李学林,钟霞玉,罗雨晗.朱德家风与革命情怀[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3,40(01):100-108.
潘春华.朱德的两次动怒[J].群众,2019,(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