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作者的再探究》

(本文是一家之言,尚未有确凿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雪芹的画像

《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其作者究竟是谁,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可能是曾经担任江宁织造的曹頫所作,而非曹雪芹,此说引人深思。

曹頫,身为江宁织造,曾居于高位,享尽荣华。然而,风云突变,家族面临困境。据说,他因某些特殊原因假死,雍正帝或许知晓其中隐情,却碍于情面未追究其欺空之罪。自此,曹頫隐姓埋名,无法恢复在世身份。

曹家族谱中不见曹雪芹之名,这的确令人疑惑。要知道,在重视家族传承和记录的古代,家族族谱通常会详尽记载家族成员的信息。而曹雪芹之名未在曹家族谱中出现,这很难不让人对其与曹家的直接关系产生怀疑。

而若论及曹雪芹,其出生年份存在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他约出生于 1723 年。若以此计算,雍正六年(1728 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时,曹雪芹大概是5岁左右。

一个年龄仅为5岁的儿童,心智尚未成熟,记忆也较为模糊,怎么可能记得贵族家庭的方方面面,继而写出细节和知识无比丰富的恢宏巨著?要知道,《红楼梦》中所展现的贵族生活,无论是礼仪规范、服饰陈设、食品菜肴,还是人际关系、经济往来,都极为复杂且细致,这些细节和知识,不是从小在贵族家庭长大、亲身经历并长期浸染其中的人根本不可能掌握。

虽然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敦敏的诗文,以及一些其他同时代文人的记载等,都提及了曹雪芹,但他们没有明确提及曹雪芹写了《红楼梦》。不过,他们的诗文对研究曹雪芹的身世、性格、生活状况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我们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背景和条件。但即便存在曹雪芹这个人,也不能确凿地证明他与《红楼梦》有直接关系。他很可能只是曹家一个无足轻重的后辈,不太可能具备完成《红楼梦》这样巨著所需的阅历和能力。

从历史背景来看,曹家在康熙朝盛极一时,与皇家关系紧密。曹頫的祖母孙氏曾是康熙的保母,对康熙有抚育之恩。曹頫的父亲曹寅自十六岁起便成为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与康熙亲密无间。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在曹寅家,这显示出康熙对曹家的极大信任和恩宠。并且,曹寅不仅负责办理采购绸缎服装等御用物品供应皇室,还拥有密奏之权,充当康熙监视江南官员的耳目。如此深厚的关系,使得曹頫的获罪显得颇为蹊跷。

虽然官方记录显示曹頫因亏空被问罪,但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这很可能只是表面的原因。或许雍正帝对曹家仍有一些感情,不忍对其施以重罪,所以没有追究其“假死”。

另外,从一些文献的只言片语中,似乎也能察觉到异样。例如,在某些记载中,对于曹頫“获罪”后的具体处置和去向描述得较为模糊,这不禁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另有隐情。有可能康熙在私下采取了某种特殊安排,使得曹頫得以“假死”脱身,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这种推测并非毫无根据,毕竟在古代,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他完全有能力在不违背律法的前提下,对一些人做出特殊的“关照”。

再者,从年龄和成书时间来考证,曹頫出生于康熙三十年代左右,假设其出生于 1706 年。历史记载中虽未明确曹頫“死亡”的准确时间,但以其出生年份推算,到《红楼梦》成书时间约在乾隆年间,此时曹頫已年逾半百。这样的年龄和阅历,使他对人生的起伏、家族的兴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在家族鼎盛时期成长,亲身经历过繁华,又在变故中历经沧桑,更有可能花费多年时间精心构思并创作这部巨著,以抒发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曹頫假死之后,借文学创作抒发心中块垒,既能够隐晦地表达对过往的追忆与反思,又能避免因言获罪。而以他人名义著书,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然而,这一观点仍需更多的证据支持。或许在未来的研究中,随着新的史料被发现,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为这部经典之作找到最确切的源头。

但无论如何,《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价值永恒,始终闪耀着智慧与艺术的光芒,让世人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