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
翡翠于明朝初年传入中国。
到明末清初时,
云南的玉石业已颇具规模,
翡翠爱好者们纷纷投身翡翠交易。
直至乾隆年间,
才有人涉足玉石产区开采玉石,
这使得大量翡翠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美。
乾隆年间是翡翠发展的一个小高峰,
翡翠成为皇家御用玉器。
然而在当时皇室眼中,
翡翠与普通玉石并无太大差别,
反而更钟情于和田玉温润的质感,
且以和田玉的标准来鉴赏翡翠。
乾隆时期的翡翠大多注重“工”,
追求和田玉般油润的质地。
就拿翡翠鱼式盒来说,
其重工特征明显。
整体呈白色,
尾部略带椿色,
鱼身有着精细的鱼鳞纹路,
整体质感温和、油润,
完美展现出乾隆时期的高超工艺。
这种审美一直延续到慈禧所在的清晚期。
慈禧太后对翡翠情有独钟,
促使翡翠发展进入又一个小高峰。
此时的翡翠已脱离和田玉的审美框架,
开始重视自身的质地和颜色。
翡翠成品也从器皿逐渐转变为首饰,
以满足贵族女性的佩戴需求,
于是大量手镯、耳环、簪子、步摇、
扁方等首饰和发饰应运而生。
苏州博物馆收藏的一对甜绿手镯,
打破了人们对老翡翠的固有认知。
其清新水润的质地十分诱人,
是少见的种色兼备的清朝老翡翠。
再看一件清晚期的步摇,
辣绿色极为亮眼,
水头也不错,
是种、色、工俱佳的翡翠艺术品。
民国时期是翡翠百花齐放的时期,
各种高品质翡翠竞相登场。
这一时期已脱离封建时期的审美,
逐渐向现代审美靠拢,
开始注重种水色。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出现了不少拍卖会上的天价翡翠。
从普通玉石到“玉石之王”,
翡翠历经两个朝代的更迭
才达到如今的地位。
翡翠的变化
反映出每个时代人们
审美观念和大环境的改变。
未来翡翠是否还会继续改变?
不得而知,
但相信高品质翡翠
将始终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