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历史求知所

从2010年开始,关于“人造鸡蛋”的传闻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

有人声称,这种假鸡蛋是用各种化学物质“勾兑”而成,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而且制作成本低到惊人,甚至一个鸡蛋只需花费1毛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甚者,说这类假鸡蛋据称对人体有极大危害,可能会致癌。

这些传闻引发了许多消费者的担忧:市场上真的有这么多假鸡蛋存在吗?这些假鸡蛋真的和真鸡蛋难以区分吗?它们的制作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谣言的泛滥与真相·】——»

“人造鸡蛋”的传闻最早出现在2010年左右,社交媒体上开始流传着一些令人震惊的网帖,声称市面上已经广泛存在一种用化学物质制造的假鸡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这些帖子描述,假鸡蛋的制作过程简单而粗暴:通过化学物质模拟蛋清和蛋黄的质感和颜色,再用类似材料仿造蛋壳。

甚至还有所谓的培训班打出“学会制作假鸡蛋,月入百万”的广告,吸引了大量好奇的消费者和创业者参与。

这些谣言在网上大量扩散,引发了公众对假鸡蛋的恐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消费者开始怀疑自己购买的鸡蛋是否为“化学勾兑”的产物,害怕一旦误食这些假鸡蛋,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更有传闻称这些假鸡蛋的成本极低,制作一个只需1毛钱,商家为了追求利润,甚至可能大批量生产假鸡蛋并投放市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媒体对此类传闻进行了调查,逐渐揭开了其中的真实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假鸡蛋的制作并不像传闻中描述的那么简单。

事实上,鸡蛋的结构相当复杂,尤其是蛋壳部分,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单独制作碳酸钙很简单,但是想把它做成鸡蛋壳就难了,因为蛋壳的微观结构非常精细,尤其是在蛋壳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纤维质膜。

现有的科技很难完全仿造出这种结构,即便能够模仿,制作成本也远超传闻中的1毛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假鸡蛋的气味问题也是制作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障碍。真鸡蛋在加热时会散发出独特的腥味,而这种气味是由蛋白质和脂肪经过加热后自然产生的。

假鸡蛋即便在外观上再逼真,其化学制作的成分难以模仿出这种天然气味。

事实上,央视曾经派出记者暗访所谓的“假鸡蛋制作培训班”,发现这些假鸡蛋在加热时会散发出明显的化学气味,远无法与真鸡蛋的气味相媲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假鸡蛋的口感也难以达到真鸡蛋的水准。

经过央视的调查发现,所谓的假鸡蛋加热后会呈现出类似胶冻的质地,完全不同于煮熟的真鸡蛋那种松软的蛋白质质感。

这些差别使得假鸡蛋很难大规模流入市场,因为消费者很容易通过气味和口感辨别其真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市场上根本不存在大规模的“假鸡蛋”生产和流通。即便有少量通过化学手段制作的假鸡蛋出现,也无法与真鸡蛋竞争,更不可能以极低的成本大量生产并销售。

«——【·真正的“人造鸡蛋”·】——»

虽然所谓的“化学勾兑假鸡蛋”是谣言,但市场上确实存在另一种“人造鸡蛋”,那就是由植物制作的“植物鸡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鸡蛋并非通过化学物质仿造,而是由植物蛋白制成,主要面向素食者和环保主义者。

植物鸡蛋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企业家乔什·特里克提出,于2014年进入市场。

它是通过多种非转基因植物,如加拿大青豆和南亚大豆,提取蛋白质来模拟鸡蛋的质感和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植物鸡蛋没有蛋壳,只有蛋白和蛋黄的部分,虽然外观上与传统鸡蛋有所不同,但其营养成分与普通鸡蛋相差无几。

植物鸡蛋的诞生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和素食主义潮流。

相比于传统鸡蛋生产,植物鸡蛋的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且不涉及动物福利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由于技术限制和生产成本较高,植物鸡蛋的价格远远高于传统鸡蛋,因此并未在大众市场中广泛普及。

香港的李嘉诚基金会曾为植物鸡蛋项目投资了1.8亿港元,推动其在亚洲市场的上市。

但是植物鸡蛋目前在中国大陆市场还不常见,主要因为其价格较高、消费者接受度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未来植物鸡蛋可能会逐渐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

«——【·假鸡蛋的历史与骗局·】——»

其实,“假鸡蛋”传闻的背后,不仅仅是网络谣言的传播,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众的恐慌进行诈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2010年,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就曝光了一些所谓的“假鸡蛋制作培训班”。

这些培训班声称可以教授如何用简单的化学材料制作假鸡蛋,并承诺学成后可以迅速盈利。

在节目中,记者通过卧底调查发现,这些培训班使用的材料包括海藻酸钠、明胶、碳酸钙和氯化钙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物质通过一定比例的调配,确实能够在外观上模仿鸡蛋的形态,但其本质上与鸡蛋相差甚远。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假鸡蛋在加热后会变成类似胶冻的物质,根本无法像真鸡蛋那样煮熟后保持蛋白和蛋黄的形态。

事实上,这些培训班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收取学费来骗取钱财,而并非真的希望学员去生产假鸡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是不法分子自己也承认,这种假鸡蛋的气味和口感都与真鸡蛋相去甚远,根本不敢拿到市场上销售。

这类骗局的出现不仅加剧了消费者的恐慌,也进一步推动了“假鸡蛋”谣言的传播。不过通过媒体的调查和曝光,这类骗局逐渐被揭穿,公众对假鸡蛋的恐慌也在逐步消散。

尽管关于“假鸡蛋”的谣言层出不穷,但鸡蛋作为一种高营养价值的食物,依然是许多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鸡蛋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蛋黄中的胆固醇和卵磷脂,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益处。

老年人以及普通人群每天适量摄入1-2个鸡蛋,基本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有人担心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适量的胆固醇摄入并不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反,鸡蛋中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等抗氧化物质对保护视力、预防白内障等眼疾有积极作用。

另外,市场上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形状奇怪的鸡蛋,如双黄蛋或无黄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母鸡在生蛋过程中出现了生理变化,属于正常情况,并不会影响鸡蛋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结论·】——»

因此,关于“人造鸡蛋”的传闻多为夸张或不实的谣言。市场上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化学勾兑鸡蛋”,而真正的“人造鸡蛋”,即植物鸡蛋,也主要是面向特定消费群体的高端产品,尚未广泛普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费者在选择鸡蛋时,应理性判断,不要被网络上夸大的言论所误导。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虽然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替代食品的出现,但在普通消费者的餐桌上,传统的鸡蛋依然是最为经济、营养且安全的选择。

通过科学的饮食摄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鸡蛋的营养价值,而不必担心假鸡蛋的威胁。

信息来源:
记者暗访发现“人造鸡蛋" 全国泛滥——中国网2010-12-28
真有“人造鸡蛋”?其实是忽悠——中国质量新闻网2017-03-07
无蛋壳的“人造鸡蛋”真被做出来了!但,成本竟高达每公斤40元——上观新闻2018-12-19
鸡蛋也能人造?是“科技与狠活”还是谣言?——澎湃新闻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