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暑期档影片《抓娃娃》以32.5亿的成绩获得2024暑期档票房冠军。
电影爆火的背后,除了有人们对于忙碌工作之外的娱乐、轻松需求,也迎合了当下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焦虑。
它不仅是一部喜剧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寓意的作品。探讨了家庭教育、个人成长以及成功与孤独等多重主题,植入了许多中国式社会热点,如“鸡娃”“高考”。
通过主人公马成钢的极端教育实验,揭示了以爱之名进行的操控与欺骗对下一代造成的深远影响。
电影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让人在欢笑之余也能思考现实中的问题,是对当下教育现象的批判和讽刺,将教育的内卷拉上了【新高度】。
片段一:精心设计的【苦难】
沈腾饰演的马成钢和马丽饰演的春兰,是一对二婚夫妻。为了让小儿子马继业能继承家业,搬进了马成钢小时候生活的破旧院子,制造出家庭贫困的假象,并让儿子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学业压力,以及超出年龄承受范围的压力和苦难。
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马继业吃苦耐劳的精神,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落差。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需要承担极大的负担,他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童年的乐趣。这种苦难教育,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无望、无力。
苦难,从来不值得颂扬!所谓吃苦,是对“不得不”的结果承担,而不是必须要经历的成长路径。
如果一个家庭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却选择不满足,尤其是对于合理需求不满足,无异于是精神虐待。
片段二:全方位控制
夫妻二人斥巨资对儿子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掌控,严格控制从学习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无死角摄像头监控;跑步上学有保镖护送;路上问路的老外,也是雇来的;妈妈做的营养餐是厨师做好传送过来的;开书屋的邻居也是爸爸妈妈招聘来的演员。
马继业的生活,俨然是翻版《楚门的世界》。
这部影片重新定义了【富养】的概念。
马继业的每一个选择都受到了外界的干扰和控制,在父母的操控下,他也失去了自主选择和探索的机会。
夫妻为儿子铺好了路,却也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孤立感、无力感和虚假感。
马成钢夫妇特别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通过各种与会的方式,推动儿子萌生【想要做】的念头。
看上去比强迫式的教育,要高出很多档次,但本质上也是控制,只不过加上了温柔的伪装。
片段三:愧疚式教育
马成钢对儿子说:“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还会将开了底的皮鞋故意撕开,弄出响动,引起孩子的注意,引发孩子的愧疚感,从而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法帮助孩子成长,还会令孩子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自责、负罪感、自卑……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愧疚式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家长通过强调自己的牺牲和付出,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实质上,是父母无法为自己负责,要求孩子为自己负责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不成熟人格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已经倒置,孩子变成了家庭中的【照顾者】,而父母却成了【被照顾者】。
片段四:被扼杀的梦想
马继业常年跑步上学,被长跑队教练看中,而他本人也有跑步,参加比赛的梦想。爸爸为阻止孩子参加训练,半夜在孩子腿上涂麻药,找假医生诊断,宣布梦想破灭。
孩子身边有了要好的女同学,别管是不是早恋,本着【宁可错杀三千】的原则,花钱让这名女同学转学。
当家长的期望和孩子的梦想出现了冲突,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却与孩子的梦想相悖,产生育儿冲突。
这种冲突会导致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也会感到迷茫与失落。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独立,却又在生活中阻止他自己选择。难道,真的过了18岁生日,就能瞬间长大成人?
片段五:隐藏的真相
奶奶,是知名教育专家,孩子在家时年迈多病,瘫痪在床,孩子不在家时,能与年轻人一起打篮球。
奶奶只能以假死、安葬来堵住孩子的质疑。然而,假的终究成不了真!精心设计的【贫困】生活,租来的破旧房子,招聘来的各种演员……真相,还是被马继业发现了。
对于马继业来说,发现真相的那一刻,世界都崩塌了。长期的欺骗和隐瞒,令他对父母的信任将至零点。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守护者,也是他们最依赖的人。一旦这份信任被打破,孩子会感到遗弃、背叛,甚至质疑自己的存在感。
真相的揭露,不仅令马继业感到震惊和愤怒,更是在他与父母之间砌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情感高墙,严重削弱归属感。
影片的隐喻
《抓娃娃》这部电影,貌似是一部喜剧,处处充满了荒诞、搞笑,但实际上却包裹着悲剧的内核。
马成钢夫妇为了培养孩子,硬是承受了十几年的贫穷与困苦的生活,最终却鸡娃失败,自己也被岁月熬煮,变得苍老。
影片的最后,马继业选择了体育大学,在参加马拉松比赛时还不忘捡瓶子。老马和妻子在家中看着儿子的比赛直播,商量着要不要再开新号?隐喻马成钢夫妇的教育失败。
我们再代入马继业的角色,除了被安排的悲剧,剩下的就是恐怖。在一个爹味十足,不知悔改,独断专行的老爹安排的局中,生活了十几年,多像是监狱中被管教的犯人?
为你好,为你铺路,按照我的设计走……究竟是真的【为你好】还是【自己爽】?
结语:影片无法给我们提供正确的育儿之道,但充满了富养VS穷养,鸡娃VS普娃,爱VS操控,欺骗VS现实的冲突场景,起码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错的。对于孩子来说,最坏的结果不是父母【一无所有】,而是像马成钢一样从未质疑过自己教育计划合理性的【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