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细细翻看历史的话,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在战争中,屠城事件并不鲜见。

所谓的屠,对其的解释比较一致,就是诛杀过重。屠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是敌方的士卒,个别时候,可能会杀戮大量的平民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中屠城的原因,也并不复杂,无外乎劫掠财物、震慑对方、报复泄愤,或者是难以甄别对方身份,不愿错放。

刘邦和入关之后的清军,屠城的目的,基本相同,只是着重点稍有区别。

刘邦,包括项羽,在进攻秦朝之时,屠城,最大的原因就是劫掠财物,补充军需,鼓舞士气。另外,刘邦、项羽,皆为楚人,与秦国有旧仇,再加上作战辛苦,可能会掺杂了些许报复、泄愤的情绪在内。同时,屠城还可以震慑对方的军队和百姓,减少反抗。

《史记》中,至少有三次刘邦屠城的记录。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南攻颍阳,屠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行军打仗,肯定要消耗钱粮。前方作战的军队,除了从大本营运粮获得补给之外,就是因粮于敌。而士兵作战,除了正常的军饷以外,也都想有些额外的收获。所以,通常情况下,当攻破一座城池之后,都会有劫掠事件发生。劫掠的对象,除了当地府库、粮仓之外,多多少少都会牵连到无辜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为此,刘邦才在进入关中之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否则的话,“秦重宝财物府库”中的物品,早就被刘邦搬空了。而刘邦手下的士兵呢,肯定也会同项羽一样,在咸阳城内烧杀抢掠一番。

相对而言,泄愤、报复,以及震慑对方的军队、百姓,都是刘邦屠城的的次要目标。

正因为刘邦屠城的主要目的,是劫掠财物。所以,从史书的记录来看,刘邦屠城并不惨烈。而入关之后的清军,屠城的主要目的与刘邦不同。所以,清军所制造的屠城事件,通常都是惨烈异常,骇人听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军在关内所制造的屠杀事件太多了,简直就是罄竹难书。

入关之前的清军,主要是以劫掠为主,所以,屠杀规模相较入关后的屠杀明显较小。比如赵州之屠,2.5万人被害,而畿南之屠和潼关之屠,被害人数均不足万人。

但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屠城的主要目的,变为了震慑汉人,强迫汉人服从满清的统治。而劫掠财物,或者泄愤,就成了附属品。这时候,清军的行为,就可以用残酷、残忍来形容了。

有名的扬州十日,就是清军屠城最惨烈的一次。多铎在攻破扬州后,下令屠城。十天之内,清军杀死了八十余万扬州百姓。对于那些主动投降的无辜百姓,清军同样不放过。他们将这些已经放弃反抗的百姓50或者60人分为一堆,然后用绳子绑起来,用长矛全部刺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定三屠,清军将领李成栋,先后三次下令屠杀嘉定城内的百姓。昆山之屠,清军杀死城内士民百姓数万人。嘉兴之屠,同样是尸体遍地,血流成河,据推算至少有五十万人遇难。

另外还有反抗剃发令的江阴八十一日,江阴百姓守城八十一天,毙伤清军十余万人。最后,全城近有五十三人幸免于难。

清军从江浙,一路屠到了四川,湖广。据不完全统计,清军屠杀汉人有近千万之巨。

清军为什么这么残忍?主要就是因为汉人跟他们不是一个族群,在清军入关之后,遭到了汉人的普遍反抗。所以,清军为了迫使汉人臣服,只能靠不断制造大屠杀来,来震慑汉人。

只有个别时候,清军是以无法区分哪些是农民起义军,所以,进行了无差别屠杀。比如,清军制造的四川大屠杀,还有曾国荃攻破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之后的大屠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和入关后的清军所处的环境不同,造成了屠城主要目的的不同。刘邦屠城,主要以劫掠财物,补充军需,鼓舞士气为主;而入关后的清军屠城,主要以震慑汉人,维护其统治为主。正因为主要目的,进一步造成了屠城结果的不同,一个相对缓和,另外一个则十分的惨烈。这应该就是两者之间,本质上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