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这个国家,“政策研究”是一项很有前途的工作。因为政策变化之多、之快,世所罕见。

如果不是长期、专业、深入地跟踪分析政策走向,那根本就是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比如资本市场领域的IPO和并购重组,多年以来几经变换、时松时紧。

去年年初还在大力推行IPO“注册制”,大家以为以后IPO会变得很容易。同时,那些僵尸股、“壳资源”就变得完全没有价值了。

结果不到半年就风云突变,IPO突然收紧,“注册制”无疾而终。

今年以来的口径,是IPO仍然严苛,但对过去几年一直收紧的并购重组却开始放宽,甚至鼓励。

上市公司存量过多,新增IPO空间受限

去年年中至今IPO的收紧,除了二级市场低迷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随着近年来IPO的大幅扩容,导致目前存量上市公司已经过多,再新增IPO的空间受限。

2020-2023年,A股IPO数量近1800只,促使上市公司数量暴增到5000多家,基本与美股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当。

未来IPO即使恢复常态化,估计每年也就在100-200家,与高峰时期的每年400-500家完全没法比。

所以A股的IPO,未来基本变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上岸。

对于更多的企业来讲,只能寻求其他资本化路径和退出渠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化路径开始“此起彼伏”:已被“尘封”多年的并购重组,又成为香饽饽。

“并购重组”风潮:各地政策鼓励、密集成立并购基金

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产业亟待升级,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需要寻求更多的优质资产扩展路径以摆脱原有的发展桎梏;

对于未上市公司、特别是对已接受创投资金投资的企业来讲,在IPO路径受限情况下,也需要一个通畅的资本化路径和退出渠道。

因而,基于真实商业逻辑的并购重组,对于盘活上市公司,以及消纳一级市场优质资产、促进资本退出,都是一项非常有利的举措。

目前多个省份的相关支持政策中,也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本省新增上市公司的数量,而是将重点转向了推动并购重组,并由国资牵头密集成立了一系列的并购基金。

“借壳上市”与“跨界并购”监管尺度如何?

IPO式微环境下,并购重组应该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从政策和市场角度都着力倡导和追求的资本化路径。

但这里还有几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这些年的一级市场标的估值虚高,监管对并购估值的容忍度如何?

另外,对于“借壳上市”,监管层的态度和实际把握尺度究竟如何?

再一个是“并购重组”一旦变成鼓励动作,是否又会兴起一系列盲目跟风的各类“跨界并购”?诸如早些年一窝蜂去搞光伏、磷酸铁锂之类,到时监管的态度又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