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激发数字潜能满足群众新期待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系列报道(中)

“我报了证券代码,机器就自动识别出我有资格提起诉讼,并算出可能损失的金额,不到5分钟就写好了诉状。”近日,在上海金融法院中小投资者保护智慧舱内,因证券虚假陈述产生股票投资差额的市民陈阿姨在快速完成立案后,终于放下了内心的不安。

《法治日报》记者看到,智慧舱除了根据群体性证券纠纷已有的示范判决快速核算出赔偿额外,还会告知诉讼风险。

“智慧舱通过打通数据壁垒、解构原始数据,自动学习了示范判决内容,让诉讼流程更可知、诉讼服务更可感、诉讼结果更可期。”上海金融法院立案庭庭长徐玮告诉记者,目前,这些功能在小程序上也能实现。

这是上海数字法院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启动数字法院建设,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同法院工作深度融合,对内秉承“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在诉讼服务中拥有更好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对外通过从审判中发现和总结社会治理中存在的趋势性、规律性问题,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和解决方案。

在对内升级服务方面,上海数字法院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三类建设:其一,推动全部诉讼服务项目和工作流程标准化,实现法院线上线下的诉讼服务“一个标准、一个流程”,当事人同一诉讼服务事项做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

其二,构建诉讼服务类应用场景,准确识别当事人需求,靶向提供服务。例如,在财产保全到期、诉讼费缴纳期限、上诉到期等关键流程节点,建立相应的应用场景,定向精准提示到案到人,让当事人感受到诉讼服务的精准周到。

其三,通过系统自动分析比对,为当事人推送法律适用规则、裁量尺度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类案参考,提供司法裁判走向预测及诉讼风险评估,消弭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数字鸿沟,改变不合理的心理预期。

上海高院立案庭庭长乔蓓华说:“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司法为民是数字法院建设的根本遵循,我们把数字化、一体化贯穿诉讼全过程,不断提升诉讼服务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在对外服务社会治理方面,上海数字法院依托海量司法数据及内外数据融合碰撞,通过决策参考报告、司法数据推送和司法数据查询等三类场景模式,释放司法数据价值。

其一,决策参考类场景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梳理司法案件反映的社会治理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目前,近郊养老新业态经营不规范、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等14份专题报告获得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有效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其二,司法数据推送类场景针对数据壁垒、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治理盲点、难点,将案件中通过大数据筛选、排查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线索,实时推送至有关主管单位,助推相关领域社会治理。如将案件中发现的涉诉主体偷逃税、违规医保报销、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保等多项数据线索信息,同步推送税务、医保、社保等主管单位,助力社会治理精细化。

其三,司法数据查询类场景针对特定领域的社会治理需求,为相关单位提供相应司法信息数据查询服务。针对有犯罪记录人员从事网约车、教育行业等违反从业禁止规定的行为,建立集中查询端口,助力行业监管和消弭隐患。

通过唤醒沉睡的司法数据,上海法院推动司法职能从“抓末端、治已病”向“抓前端、治未病”延伸,及时填补漏洞或风险,切实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新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法治日报

高院供稿部门:办公室、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信访办公室)、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记者:余东明、张海燕、芮锡培‍‍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丁易简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