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LI DONGQIAO
李东桥
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秦腔表演艺术家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二级教授
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已经设立整整40年了。40年来,中国戏剧梅花奖发掘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表演人才,催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精品剧目,创建出了具有中国风格的表演美学、表演方法和评价体系。40年中,中国戏剧梅花奖共评选出700多位获奖者,其中“梅花大奖”7人、“二度梅”47人。这些“梅花奖”演员代表着我国戏剧表演领域最高水平,获奖后依然坚守舞台,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使这个奖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个人的成长史在于他在不断地选择与创造中所完成的自己的作品。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向着完美努力。回顾我的艺术求索之路,我正是在这样对自己的要求与警策之下一步步走过来的。
秦腔折子戏《拆书》
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为伊消得人憔悴
秦腔就是我的生命,我毫无保留地将全部心智交给了它,而它也给我的生命带来了精彩。粉墨生涯近50载,我先后在秦腔古典戏《谢瑶环》《游西湖》《恩仇记》《黄鹤楼》等20多个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千古一帝》《太尉杨震》《真的真的》《留下真情》《杜甫》《西京故事》……一部部作品,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是我执着地抒写自己艺术人生的写照,也是我向三秦父老交上的答卷。天道酬勤,在我的勤奋和努力下,荣誉一次又一次眷顾着我,向我投射下灿烂的光环。
秦腔《太尉杨震》
二
苦练基本功,一片心血灌艺苑
1961年12月26日,我出生于陕西户县玉蝉乡水亭村。在那艰苦的年代里,我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早已萌生了对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热爱。这种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融入了我的骨髓和血液里,近乎到了痴迷的境界,让我怎么也无法释怀。终于,我离开了课堂,走上了背粮学艺的道路。1974年,12岁的我开始学艺,工文武小生。在剧团演员训练班里,我早起晚睡,喊嗓子、压腿,苦练基本功。进入剧团,有了专业老师的指点和良好的艺术氛围,我更加贪婪地吮吸艺术的乳汁。戏是苦虫,“吐字不清,道字不明,等于钝刀子杀人”。
秦腔《天地粮仓》
为了练就一副好嗓子,开始正规学戏的我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练,反复多遍地念。为了纠正吐字发音,我保持着曲不离口,不管走路、吃饭,都哼着、想着、揣摩着,非到满意不善罢甘休。在练好行当基本功的同时,我还抓紧一切时间苦练文化基本功,经常有意识地广泛涉猎文学书籍,精心研读专业理论,不断强化自己的文化积淀和艺术修养,以增强自己对艺术真谛的理解力、对戏曲表现的感悟力、对人物塑造的创造力。这些都为我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户县剧团同事
在户县人民剧团,我先后塑造了《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黄鹤楼》中的周瑜、《杀狗劝妻》中的曹庄、《三岔口》中的任堂惠、《断桥》中的许仙、《五典坡》中的薛平贵、《奇婚记》中的薛清乾、《金琬钗》中的芦充等人物,很多都获得了观众的好评。1978 年,在咸阳地区青年演员会演中,我因较成功地塑造了《杀狗劝妻》中的曹庄这一形象,而荣获了表演二等奖。
秦腔《黄鹤楼》
1984年的金秋,我跨上了人生和艺术的新台阶。我被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参加《千古一帝》的排练,并主演秦王嬴政。这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个极好的机遇,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帝王形象的塑造任务,落在了一个年仅22岁的青年人身上,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很多人都梦寐以求,我自然是极度兴奋。但兴奋之余,内心的担忧和恐惧自不待言,感觉压力非常之大。
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同事
我来自地方剧团,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素有西北戏曲最高学府之誉,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我有能力胜任吗?但天性倔强的我不愿意退却,欣然地接受了这一富于挑战性的角色,力求把秦王这个人物塑造得更有光彩。然而彩排演出后,却听到了许多批评和议论。年轻的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起如此重任。
秦腔《千古一帝》
值此关键时刻,剧团的领导和编导多方鼓励和支持我增强信心、打消顾虑,帮助我分析理解人物的个性,使我较好地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基调,我便从人物的外形到内心情感全面入手进行了琢磨塑造。在外形上,夸大人物的轮廓;在动作上,展现帝王的政治气度和复杂的内心情感。我吸收了小生表演的潇洒飘逸和须生的沉稳刚劲,又糅进了花脸粗犷而幅度较大的动作,从多方面塑造了秦王这个特定人物的高大形象。在众人的努力下,《千古一帝》终于“修成正果”,赢得了观众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好评。1985年12月,《千古一帝》进京演出,轰动京城,囊括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的11个单项奖。
秦腔《千古一帝》
当时,这是秦腔作品第一次在全国获大奖,《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光明日报》《陕西日报》《青海日报》等撰文,对我的表演大加赞赏。《人民日报》载文:“秦始皇的威武形象,看了令人回肠荡气,振奋不已。”1987 年,《千古一帝》又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大型戏曲艺术片,后又在西安连演一百多场,近乎风靡全国。199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应日本文化财团邀请,《千古一帝》赴日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日本东京、横滨、福冈、大阪、京都府、名古屋、仙台等14个城市巡回演出26场,场场爆满,轰动扶桑,书写了秦腔在新时期的辉煌历史。
1992年在日本东京演出《千古一帝》海报
1985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千古一帝》的成功,成为我演艺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我因成功扮演了秦王而获得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主演一等奖,并荣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次在全国获得“双奖”的待遇,同时成为西北秦腔界的第一枝“梅花”。《千古一帝》诸多荣誉的获得,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鞭策,也更加坚定了我把对艺术无止境的追求当作自己生命全部的信念。在艺术的道路上,我虽一步跨越了几个台阶,但我并未被荣誉负累,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功力和知识还很浅薄。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还很年轻,脚下的路还很长。我将以此为契机,乘载着这条艺术之舟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去开辟我事业之路的新航向。
三
拓宽演出领域,努力更上层楼
我自从在秦腔《千古一帝》剧中扮演秦始皇并荣获“梅花奖”以后,总想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为振兴秦腔做出更大贡献。1992年,我院华剧团排练了一部根据芬兰剧作家英格丽基尔皮伦的同名话剧移植改编的华剧(碗碗腔)《真的,真的》,邀我担任剧中男主人公卢巴克。面对这个演出任务,我首先碰到了两大难题:一是剧种(主要是唱腔)截然不同,必须从头学起;二是这是部现代剧,而且是外国作品移植改编,同样要从头学起。固然这些问题增加了创造角色的难度,可自己又不愿失掉这个加强舞台实践的良机。我欣然接受了这个具有拓宽戏路、大胆探索的光荣任务。为了饰演好这个角色,我既不生搬硬套、盲目模仿西方人的外形动作,也不墨守成规,拘泥于自己熟悉、习惯的戏曲表演程式,而是广收并蓄,通过反复地排练、大胆地尝试,尽一切努力使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使这一形象既能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又能使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得到满足,形成卢巴克独有的表演风格。演出后,这种既有异国情趣又具碗碗腔特色的表演方式得到观众的认可。原剧作家英格丽基尔皮伦对该剧卢巴克的形象表示十分欣赏。《真的,真的》也荣获第一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一等奖,并于1994 年5月赴芬兰演出,大受芬兰观众及艺术界欢迎。艺术之涯无尽,人生探索不止。
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
2002年,我接受陕西电视台的邀请,出演首部秦腔八集连续影视剧《山里世界》中的男主角。《山里世界》是由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合拍的首部秦腔现代电视剧。该剧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通过春兰、春花两姐妹不同的人生经历,表现了盛产美玉的大玉山人脱贫致富的过程。《山里世界》作为首部秦腔电视连续剧,与以往一个折子戏、一本戏单个推出不同,此次秦腔是大规模、连续性地掀起一场持续八集的“冲击波”,向全国观众展示一个完整而全新的秦腔,意义自然非常重大。为了完美地呈现出人物的情感意蕴,我在表演中借鉴话剧和影视的表演技巧,纵向开掘,横向借鉴,跨越行当的限制,将平面、简单的行当化表演,让位于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人物塑造,在跨领域的演出实践中,使自己的表演水平更上层楼。演出后,我扮演的这一人物形象获得了广泛赞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我时刻警策自己,要博采众长,不断开拓戏路。
秦腔《蔡伦》
不管是秦腔、眉户、碗碗腔,还是影视剧,无论正面人物抑或反面人物,我都乐于去尝试,以丰富自己的舞台实践经验,拓宽自己的演出领域。数年来,我先后在新编秦腔历史剧《千古一帝》(第二部)中饰秦王嬴政,在新编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中饰金哥,在新编秦腔历史剧《蔡伦》中饰蔡伦,在与秦腔表演艺术家郝彩凤合作演出的《游西湖》中饰裴瑞卿,在与秦腔表演艺术家郝彩凤、李瑞芳合作演出的《恩仇记》中饰邓秉儒,在与秦腔表演艺术家贠宗翰合作演出的《赵氏孤儿》中饰赵朔,并与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合作排演了《三堂会审》,饰王景龙,与秦腔表演艺术家杨凤兰合作拍摄了电视艺术片《王宝钏》,饰薛平贵。这些角色分别获得观众和专家的好评及嘉奖。
四
突破角色限制,不断求新求变
对于一个演员而言,仅演一类角色是不够的,始终想有所作为的我,不愿意在艺术之路中只是在同一类角色上进行数目的积累,我希望突破已有角色的限制,在不同的时期里呈现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一种交叉创作。2005 年我院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杜甫》出炉,第一次以戏曲的形式将“杜甫”这一形象展现在舞台上,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而演绎这样一位“诗圣”光辉而复杂的悲剧人生,对我来说不啻是攀登一座遍布荆棘的山峰,具有相当的难度。昔日在我的创作经历中打下深刻烙印的演艺经验,此刻在杜甫的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根本没有可资借鉴的摹本,我面对的是一个与以往角色性格反差极大的新的尝试。但是,艺术的生命正在于新,只有不断求新、求变,艺术才能发展。这个“新”的目标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突破既有角色塑造限制、实现艺术人生新的跨越的机遇。我跳出《千古一帝》《太尉杨震》的框架,走进了《杜甫》的精神世界,力图创造出一个个性独具的新的艺术风格,实现我表演风格的一变。
秦腔《杜甫》
重压之下的我被激发出了强烈的创造热情和欲望。我迎难而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为了深刻领会杜甫的思想内涵,把握人物的命运脉络,我阅读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杜甫传》;为了颖悟杜甫的精神气韵,感受人物的愤怒与悲哀,我通读了杜甫的传世诗作,并背诵了其中代表性的名篇;为了尽快熟记剧本诗化的台词,我将之密密麻麻地写在手臂上;为了熟练掌握须生的表演程式,我每天在排练场苦练身段、技巧,从小生到须生再到老生,跨行当的技能体验与呈现;为了表现人物极度悲愤的心情,我设计了一个挣扎着爬向台阶的动作,磨得双腿一片青紫;为了找到表演的最佳方案,我常常苦思冥想到深夜,并将妻子从睡梦中唤醒,让她充当第一个观众……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编剧、导演的帮助,我攻克了知识储备、行当技巧等一个个堡垒,渐渐领悟到了杜甫之“魂”。在具体表现杜甫之“魂”的过程中,我将人物的塑造分解为四个层次:第一,杜甫与好友足临泰山,意气风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演中我注意区别杜甫与李白的不同——李白飘逸出世,而杜甫沉稳内敛。不用大幅度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情,只以吟诗来表达诗人气吞山河的气质。第二,杜甫沦落街头卖药,腹中无食,却保留着文人的自尊和清高。娇娘出现,杜甫无力相助,在深深的无奈和悲凉中沉湎于饮酒。通过这一层次,着重表现杜甫由充满激情、自信到失意、落魄,对现实产生怀疑、不平的心理流程。第三,幼子夭亡,战乱被俘,好友变故,国破家亡。诗人屡遭不幸,却慷慨悲歌,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一生中最重要、最精华的诗篇。这几场戏中,我用饱满的情绪、激昂的唱腔、大幅的动作身段、髯口及戏曲独特的程式给予全力表现,并从“杜甫草堂”专题电视片所播放的杜甫雕像中得到启发,提炼出了最能体现诗人内心情感的动作——双手高举,抬头怒目向天,将之赋予角色,收到了逼真、生动的效果。最后,杜甫耄耋暮年,流离失所,却巧遇娇娘,皇帝赐官。诗人决心焚诗稿、赴官任之时,娇娘以死相谏,令他大喜大悲,再次经受心灵煎熬。在处理这场戏时,我力争表现杜甫精神的游离、心灵的挣扎、情感的大开大合,到最后幡然醒悟的转变过程。在娇娘投江后,我设计了爬上台阶、爬向江边的动作,将一位老人的悲恸之情展露无遗。最后,以“文章不为轻薄事,笔墨只哭百姓忧;纵然是酒泉老骨朽,也要把酒放歌喉”的唱词将全剧推向了高潮。新、旧戏曲表演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以行当来区分,而前者则因人物来区别。历代优秀演员始终在突破行当的束缚中演活了人物,也进而丰富了行当的表演。我在饰演杜甫这一人物形象时,也努力做到不简单地套用行当,而是演人不演行,让行当的特色为人物的特点服务。付出终有回报,杜甫的出色表演,为我带来了事业上的又一次高峰。
秦腔《杜甫》
该剧一经上演便好评如潮。省委领导在观看《杜甫》后评价道:“李东桥作为《杜甫》的主演,我认为他演得非常成功,非常到位。从青年时代的杜甫‘会当凌绝顶’到晚年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演得非常成功。这是演员的魅力,也是秦腔的艺术魅力。”每当演出结束,掌声如潮水般袭来时,我便难捺心灵的激荡,任泪水奔涌而出,恣意流淌。这泪水,浸透着我收获的喜悦、成就的艰辛,也饱含着我能给戏曲画廊增添又一厚重的人物形象的欣慰,以及对观众的感激之情。
秦腔《西京故事》
2011年3月,我主演的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轰动全国,我的表演得到了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肯定,又一举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大奖。可以说,“梅花奖”不仅给了我艺术上的自信,还使我有了奋斗的目标,“梅花奖”成了一种强劲的动力,让我不懈攀登,迅速成长,成为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的传承人。对于一个演员,遇到能震撼人心灵的剧本不容易,遇到能开启人心智的导演也不容易,这两者只占其一就已经是一种幸运,而《西京故事》把好剧本、好导演占全了,这不能不说是我30多年从艺生涯中一次可遇不可求的大幸了。
2013年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
罗天福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他善良厚道,勤劳朴实,知书达理,乐观向上,集中华美德于一身,称得上是一位伟岸的大丈夫,但也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人物,而是似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让人感到真实亲切的老人。他的形象,寄托了剧作家对普通劳动者深沉的挚爱,对以诚实劳动获取回报这种人生态度的敬仰,他的个性同时也给我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激起了我的创造热情。
当过村长、民办教师的罗天福,在儿女双双考进名牌大学的得意之中,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怀着开辟新天地的豪情走进了西京城。他是儿女们慈爱祥和的父亲,也是耿直硬朗、说一不二的一家之长;他是打饼谋生的进城务工人员,也是村里乡亲倚仗的靠山。对人,他宅心仁厚,对己,他克勤克俭。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老人,却在无情的社会现实生活中遭遇重挫:房东的鄙视猜疑刺激着他,城市的喧嚣嘈杂挤压着他,儿子人生观价值观迷失导致的厌学逃跑,更让他感到气恼绝望,以至于心境从巅峰跌入低谷,精神几近崩溃。
“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是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力气从来就没塌过腔……”伴着那黄钟大吕般的咏唱,随着守望大树、珍重传统的信念进一步坚定,罗天福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华民族最本质、最朴素、最光彩的精神信仰得以重新确立,他洋溢出一种正气凛然的人格尊严,迸发出一股足以征服心态失衡的儿子罗甲成心灵的巨大力量。在剧情的起伏跌宕之中,剧作者陈彦打开了罗天福的心灵,导演查明哲也引导我融入了角色的生命。
在后台给观众签名
从过完年开始排练到4月3日首轮演出月结束,我就像被罗天福灵魂附体,心情一刻也没有过平静。面对着捡拾垃圾积攒学费的女儿,亦为人父的我感同身受,心疼得无以复加;“给天,给地,给世事,给儿子投降了”时的双膝一跪,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出父亲的身影,那是一位与罗天福同样憨厚朴实的农村老人……罗天福牵着我哭牵着我笑,引着我忽而激昂,忽而酸楚。过分的投入使我顾不得演唱的技巧,顾不上形体动作的修饰,心中纠结,情感奔突,血脉偾张,眼泪止不住地流——我被他所彻底吞噬,完全忘了自己,也根本意识不到是在演戏。每场都要忍不住哭三次,消耗了我的气力,嘶哑了我的嗓音;为了表现罗天福“三次断裂三次接拢的脊梁”,我每天腰椎弯曲,以致于每每抬肘都感觉手臂战栗指尖发麻……我沉浸在罗天福的精神世界里无力自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曾经有朋友好心告诫我,戏不能这么演,这样太伤自己,其实我也深有同感,可是让我以旁观者的心态冷静地去塑造罗天福,我真的做不到。
与秦腔名家任哲中(右)
与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右)
与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右)
首轮演出告一段落,我与罗天福也暂时分离了。听着演出期间的录音,我在寻找自己在塑造人物中的不足,而间或爆发出的阵阵掌声,也使我生发出无限感慨:作为演员,创造的人物形象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专家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能在戏曲舞台留下自己的印痕,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虽然很累,但我也很享受,很满足。
光阴荏苒,转瞬已过花甲之年,历经了漫长而艰辛的艺术生涯,我依然苦苦追求戏曲艺术的真谛,始终无怨无悔。我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从事了一项不是很时髦的事业——唱戏,唱秦腔。幼年受父亲的感染,我十几岁就开始背粮学艺,这一学就是50年!50年,我就干了这一件事,就是唱秦腔!由于对父亲的崇拜,因此我崇拜秦腔;因为对秦腔的崇拜,才敬畏这个舞台。我对秦腔的忠诚从未动摇,因为,我信仰大秦腔!对于我所从事的秦腔事业,我倾注了几乎所有的心血和热情,用迷恋和痴情培育着我挚爱的艺术,用责任和使命守护着我献身的艺术。我将不遗余力地扛起振兴秦腔这面大旗,在终其一生的奋斗中将秦腔这一民族传统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