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动不动
就说什么草台班子。
这个词不知不觉
成了网络流行语。
那到底什么叫草台班子?
有一个与草台班子相关的词,叫草台戏。
清代学者李斗的
《扬州画舫录》卷五中写道:
“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
至城外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
月来集、陈家集人,自集成班,
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
而音节、服饰极俚,谓之草台戏”
郡城、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月来集、陈家集,
这些都是扬州的地名。
花部,在乾隆年间用于指除昆腔外的其它地方戏曲,
在《扬州画舫录》卷五中同样有提及:
“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元人百种,即明代学者臧懋循的《元人百种曲》,
其中收录了100种元杂剧。
《扬州画舫录》里描述的草台戏,
特点是音节、服饰极俚,俚就是相对来说粗俗一点。
草台戏,旧时在我国乡镇流动演出的戏剧。
戏班流动演出,常常临时搭设戏台,
因为戏台临时搭设,所以称为草台。
演出的戏就被称为草台戏,表演的戏班就叫草台班。
草台班,就是现在网友口中的草台班子。
草台,由于很多搭在野外空旷地,
因此也常被称为野台。
草台班多属民间剧团,
经常流动,演员不足,
设备比较简陋,表演也相对粗犷,
但与观众常有互动,也比较接地气。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也提到,
草台班,“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
故而不得不说,草台班,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戏曲的发展。
包括黄梅戏在内的多个戏种,
都曾出现在各地的草台。
草台班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
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自古民间祭祀,
有酬神祈福的习俗,
感谢神灵,祈求保佑。
酬神献戏,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一般在各地庙宇或祠堂进行,
不具备条件的地方,
则临时搭台,这是草台戏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