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廷 马莹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本文原名为《大街小巷掌故纵横谈》,因篇幅较长,故分为四篇发布。原文中最后一节“小巷曲折几易名”,去年已发布,故不录入。
古城浔阳,历史遗留的街坊里弄巷道纵横交织。有以人事、史实得名的,有以名胜古迹得名的,有以自然地形地貌得名的,有以姓氏、植物、方位等命名。时过境迁,曾大街小巷的,今退为偏街里弄;曾经纵横通达的,今又曲径通幽;曾是名符其实的,或因世事变迁,今已名地不符……
大中路沿线及其支路巷道,有着丰富的城市街区文化内涵,其巷名也是城市文化遗产。曲折幽深,僻静安逸的小巷之中,往往深藏着鲜为人知的遗闻轶事,这些正是我们急待发掘整理的城市历史,街巷记忆!
追记探寻丁家场
古代城池,是军事防御之地,其重要位置都有驻军。所以街巷地名,别称之中,常有营、司、场之类称呼,旧时九江城内有如丁官营、北司路、小校场等。而大中路东段北侧如丁家场,就与这些毫无联系,它作为地名,完全依据汉字本义解释的“场,界也”,“场,道之别名”。
丁家场,得名于丁姓宅院前的空场。1930 年,该地段有居民住户门牌 1-44 号。其中丁家场 4 号为“陈启发客栈”,6 号为“泰昌杂货铺”14 号为“蔡氏宗祠”,17 号为“江北豆腐坊”,21 号为“李二嫂针线店”,但始终没有查到丁姓宅院门牌。不过可以确认的是,这一带房屋大都为九江传统坐北朝南民居。背面坡顶有香火盛旺的“念佛林”。据《民国九江指南》记载:“每逢朔望或佛期,咸往晓香念佛者,人数近千。屋宇为曹了吉所捐,印光法师更作文记之”。经过抗日战争炮火,以及入侵者的践踏。丁家场已是残垣断壁,人烟稀少,面目全非。
艰苦的沦陷日子过去后,迎来了胜利的欢欣,大批逃难返乡者也续再次重整家园。但物是人非,多数房屋几易其主,这也导致如今也说不清楚当年丁姓老屋的准确位置,丁姓家族的迁徙往来。更多的道听途说,却又频添了“丁家场”的遗闻轶事。而有据可查,登记造册的了丁家场 1 号“华兴发铁匠铺”,从此家喻户晓。这是因为他所煅打的日用铁器,颇受街坊四邻的欢喜。更有那路旁的一口水井,它倒映着当年丁家坊人背井离乡的依依一别。
但 1950 年以后,九江人都知道,丁家场地段曾是多家酱园糟坊,按时令腌制酱菜,酿造酱油的晒场。因为这一带背坡面阳,房屋间距广阔,日照充足。至今原封缸酒厂宿舍区能在坡上建造,也证明了九江酿造业从私营到国营的转变历程。自 1990 年后,丁家场也步入了“旧城改造”行列,多幢高楼层住宅楼相继落成。值得一说的是,与“丁家场”地段有关,又与“丁家场”地名无关的一件史实:在拆建过程中,这一带曾发现许多“蔡氏宗祠”铭文墙砖。这与清代《德化县志》,民国《房产契约》记载相吻合,城内“蔡氏宗祠”在丁家场内,这是不争事实了,也许以后还会有关于“丁家场”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发掘出来。
如今的“丁家场”,南起大中路,北止柴桑支路。全长 200 米,路宽在 3-5 米之间。辖区内有甘棠派出所,常住居民也有 200 余户,是为目前老城区内较大居民区。
孔姓人家今何处
昔日九江城郊村镇,聚族而居的村落往往是以姓氏命名,如谭家畈、刘家塘、朱家冲、熊家湾等。而同族的人生活在城镇之后,由于宗族和血缘的关系,也会形成聚族而居的现象,于是又出现李家巷、罗家大屋等院落。
但地处大中路东段南侧的孔家巷,并不是因为有很多孔姓人家居住而得名,这条曲折深邃的小巷之中,深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关孔家巷的形成和得名,主要依据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地名普查口碑资料记载:“原是一家姓孔的在此处开设油盐店,人称孔家油盐店巷,后成为居民区而名孔家巷”。但在清朝同治末年修撰的《九江府志》《德化县志》中,对此却没有任何的记载。直到近年来不断发现的多份老屋房产契约,明确记录着:“孔家巷西面刘家(画押)”“孔家巷谭昆隆造屋,侵占孔、郑、蔡三家屋山头空场一事”“大清光绪丁丑年桂月吉日立”等,由此可以推敲判定,孔家巷最迟在 1876 年 8 月前就开成了多姓氏居住巷陌,并有房屋建造和买卖。更确切文献记载系民国二十一年出版的《九江指南》一书:孔家巷属第五街区,位于大中路南侧,巷内住户门牌 1-27 号。如今该巷道南北走向,巷内有支巷曲折通达西面双峰路,东面赵家花园。
如果说清末民初年间,孔家巷内尚有孔姓人家居住,那么说抗日战争九江沦陷时,巷内已难觅孔家人的踪影。郑先生曾租住在原孔家巷 24 号大屋的左右厢房,于 1938 年 10 月逃难至湖南沅陵。抗战胜利后,他只身先行回九江,映入他眼帘的是,孔家巷多数民居墙倒房塌,更让他伤心的是房东老夫妻俩早在三年前客死他乡。后来郑先生就长年寄住在四码头一带,直到 1975 年前后病逝于寓所,遗留有多部九江乡土著作手稿传世。
抗日战争胜利后,外迁各地的商号纷纷归来复业,逃难在外的人群不断返乡,市场一度繁荣,孔家巷也开始新一轮民居新建、维修。一幢幢九江传统“四水归堂”式民房依次落成,个别新式花园洋房、庭院小楼也分别落户其中。巷中老式房屋及房东也在多次易主改姓,新式“孔家大院”“王家大屋”“高家杂货铺”又在街谈巷议中传开了。
至今还被当时居住巷内的老人津津乐道的是,1954 年 4 月,九江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地辖)正式挂牌成立,地址就落户在孔家巷内。特别是由当时市长卢永江为首的“北海篮球队”,以及九江县委书记侯野峰组织的“周末篮球队”,经常在体委门前小型篮球场上训练、比赛。
时空跨至 1966 年 8 月,一份由九江市人民委员会发布的《通告》,将九江市“街道、桥梁、河道名称”全部改称命名。“孔家巷”从此改称“人民巷”。但 1981 年 10 月,由九江市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人民巷”更改并恢复使用旧称“孔家巷”。
如今的孔家巷,起于北面大中路,止于南面浔阳路,全长 120 米,巷道有十字之巷岔路,路宽 1.5-5 米之间。巷内居民楼房高耸,商铺依次林立。虽然商品房区取代了昔日的坊巷,小街小巷的拓宽拉直改变着原有的小路。但那些怀旧的老照片和零星的文字掌故,却也还记忆着过往的遗存。
【编后记】
文中提到的“念佛林”,是九江近代史研究中被忽略的地方,注意它有几个特别的之处:首先,它很受信众们的拥戴,:“每逢朔望或佛期,咸往晓香念佛者,人数近千”。其次,被称为“念佛林”而非“某某寺”,显然是居士所建,文中也说了,为“曹了吉所捐”,曹了吉的情况,编者还没有查到。“念佛”两字,说明这里供奉的是净土宗,净土宗最大的特点,是以念佛为第一法门。那位印光法师可不简单,他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弘一大师拜其为师。
编者一直以为四大高僧中的三位(虚云、太虚、弘一)与九江有很大的渊源,唯有印光例外。没想到,印光大师为丁家场的念佛林写过碑记。印光大师号继庐行者,继庐,就是继承庐山慧远大师的衣钵的意思。
是否可以写个“民国四大高僧与九江”系列呢?哪位读者知晓印光大师与九江的故事,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