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金融数据重磅出炉。11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从数据表现来看,10月末M2增速明显回升,贷款增长基本稳定,信贷结构亮点不少,尤其是贷款利率保持在历史低位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10月金融数据中,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企稳,明显好于前9个月月均减少690亿元的水平,也好于前两年同期水平。近期,楼市成交已出现边际企稳迹象,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后,个人预约提前还房贷情况有所缓解。权威人士表态,在一系列增量政策支持下,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将持续提升,有效融资需求也将进一步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明显

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4.1万亿元,同比增长8%。

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1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5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6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83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997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987亿元。

具体到10月,人民币贷款新增信贷约5000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层面,不管是短期还是中长期,均出现明显多增。

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零售贷款方面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均同比多增,一方面源于"双11"促销活动对短贷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则源于地产需求端刺激政策对居民加杠杆意愿的提振。

光大银行宏观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同样称,10月新增信贷同比少增。主要是10月传统信贷投放小月,国内消费、房地产复苏仍需一定时间,实体信贷需求整体偏弱。从两部门看,一方面,企业新增信贷同比少增,国内票据融资放缓,反映目前企业部门融资需求偏弱一些。国内宏观政策效果向微观主体传导需要一定时间。

另一方面,居民信贷需求改善明显。在周茂华看来,主要是国内宏观政策效果释放,市场预期明显改善,股票市场扭转悲观预期产生一定的财富效应,叠加假期效应等,带动文旅、零售消费和楼市销售强于季节性。另外,国内资金空转治理影响逐步减弱。从总量看,国内信贷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观察10月信贷结构,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单位中长期贷款余额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3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另外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有所好转,10月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企稳,明显好于前9个月月均减少690亿元的水平,也好于前两年同期水平。

这离不开近期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实施,不仅稳定了社会预期,还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资本流动加速,市场活跃度提升,政策的积极效应正逐步显现。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楼市成交已出现边际企稳迹象,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后,个人预约提前还房贷情况有所缓解。企业融资需求逐步回暖,市场主体对支持资本市场稳定的两项工具热情很高,近期资本市场表现也较为活跃。

权威专家指出,在一系列增量政策支持下,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将持续提升,有效融资需求也将进一步改善。考虑到有些增量政策还在陆续落地,贷款审核、授信、提款等也需要一个过程,未来政策效应还会进一步传导显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更加有力有效。

带动M1数据改善

货币供应方面,金融数据显示,M2增速继续回升,稳增长力度明显加大。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9.71万亿元,同比增长7.5%。狭义货币(M1)余额63.34万亿元,同比下降6.1%。流通中货币(M0)余额1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前十个月净投放现金9003亿元。

2023年是疫情平稳转段的第一年,M2增速明显回升,导致基数较高。从剔除基数影响的两年平均增速看,2023年和2024年10月末M2平均增长8.9%,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

权威专家分析,M2企稳回升主要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债市和理财资金开始向存款回流。近期人民银行出台了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有效改善经济预期,市场信心提振,资本市场回稳,投资者风险偏好由避险情绪主导转向更为积极的资产配置。

另外,银行向证券、基金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增加。随着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两项工具正式推出落地,商业银行向非银机构的融资增多,既促进了银行与非银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增强金融市场流动性,同时也对派生增加M2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此外,财政支出加快,财政存款更多转化为企业存款。随着财政支出节奏加快,稳增长逐步加力,带动实体经济部门存款同比增多。

"9月末部分资金由理财等资管产品向权益市场回流,且在10月并未流失,因此继续支持了M2表现。"明明同样解读到,在他看来,M1同比增速触底回升,一方面和政府债落地运用有关:在经历了两个月的政府债发行高峰后,发债资金逐步开始拨付使用,财政存款向地方机关单位、企业账户转移会形成阶段性活期资金。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需求端的刺激政策开始发挥作用:10月房地产市场交易数据有所回暖,居民购房需求释放,资金从居民账户转移为房地产企业的活期存款,带动M1数据改善。

另外,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社会融资规模仍保持较高增长。2023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政府债券新增1.56万亿元,比2020—2022年的同期均值高1.1万亿元,明显超出季节规律。主要是由于去年10月开始加速发行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当月新增逾1万亿元,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等存量债务,推高社会融资规模基数,对今年10月同比增速产生了下拉效应。

权威专家认为,信贷增量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化债的下拉影响,存量贷款中部分融资平台债务被偿还或置换;但长期看,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缓释后,更有利于"轻装上阵"发展实体经济,对于纾解债务链条、畅通经济循环、防范化解风险等都有积极效应。

明年货币政策有望保持较强力度

今年10月末,不管是社会融资规模还是M2增速,仍比前三季度的名义GDP增速高3—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金融支持力度保持稳固。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先后四次实施了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畅通货币政策传导,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市场反应积极正面,社会预期明显好转。

事实上,人民银行多次公开表示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从实际运行情况看,货币政策名义上是"稳健",实际上是适度宽松的。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力度也是近年来最大的,受到了市场的普遍好评。

就在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态,下一步,将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动增量政策落地见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继续实施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货币、金融政策与财政、产业、就业等政策形成合力。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市场普遍认为,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短期内不会改变,明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较强力度,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权威专家分析,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需要财政发挥更大作用,财政力度不足会成为稳增长的制约。近期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宣布,将通过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并额外安排五年共4万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用于化债,这些政策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缓释地方债务风险。同时,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银行补充资本,优化税收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发行地方专项债支持回购存量土地等政策也将陆续推出,未来财政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

北京商报记者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