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壶乃壶式之一,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势在飞虹处,气贯满乾坤。留待烹茶用,醍醐省我身。”
在顾景舟大师一生创作中,提梁壶自是少不了的,其所制作的提梁主要有5种,即提壁壶、玉璧提梁壶、此乐提梁壶、提梁磐壶、鹧鸪提梁壶,其中有与人合作,唯鹧鸪提梁是顾老的独创壶型。
现代 葛陶中 顾景舟 谭泉海 板桥提梁壶
然而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当年顾老为了一部电影的拍摄,还原创了一把紫砂壶,可惜的是却并不是顾老亲手所制,这把壶就是板桥提梁。
1978年冬,顾景舟结识了来自上海的科教电影制片厂导演章以谦。当时,章以谦导演来紫砂工艺厂拍科教片《紫砂陶》(原名紫砂春华),顾景舟为艺术顾问和指导。
在影片里要讲到郑板桥的这首茶壶诗,“腹大嘴尖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顾景舟设计手稿
为配合影片拍摄,在章以谦的建议下,顾景舟亲自设计了板桥提梁壶,由徒弟葛陶中制作、谭泉海仿“板桥体”书刻铭文。
铭文的内容,就是郑板桥的茶壶诗,另一面刻绘板桥风格的竹枝。此提梁壶有三孔桥钮和麻花钮两种形式。
三孔桥钮板桥提梁
麻花钮板桥提梁
直流嘴,压盖桥纽,提梁耳高,造型别具一格。壶身圆鼓,憨态可掬。铭文苍劲有力,寓意深刻。为三位大师合作之佳品。
值得一提的是,此事还有后续,1994年的一天,顾景舟从工作室的柜子中取出一当年葛陶中所制板桥提梁壶的壶坯。当年壶坯做了三把,顾景舟留下一把,而这把竟然一放就是15年。于是,顾景舟亲自书刻此壶,并送给葛陶中做纪念。
顾景舟书刻之作
顾老以娴熟的刀法在壶身两面与壶底分别书刻铭文,铭文字体有篆书,也有行书。展现顾景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凡的陶刻功力。
铭文: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壶叟篆
铭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甲戌仲春,老萍并笔。
铭文:此壶为十五年前设计,以作紫砂春华电影片头之用,授给陶中制作者,泥坯藏至今日始书刻之,诚可留纪念也。景舟八十岁书
至此不经让人疑惑,顾老此板桥提梁之名,又是从何而来?那就看看下面这把壶了。
清 郑板桥提梁壶
此件紫砂茶壶,器型为直腹六棱形。壶嘴、壶柄、壶钮均作多棱状。壶腹一面阴线刻划竹叶纹,一面刻划诗文。器形俊俏,线条规整,质朴无华。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乾隆进士,是清代“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郑燮《行书曹操诗轴》六分半书代表 152X68cm 扬州博物馆藏
“扬州八怪”中以郑板桥最为出名,在郑板桥众多存世画作中,竹石兰是永远的主角,此幅即为其中的力作。“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在《竹石兰蕙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郑板桥 竹石兰蕙图
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
都知道郑板桥的诗书画为一绝,谁能想到,他亦会制紫砂壶呢!还亲自在壶身书画铭刻,于今来说,其紫砂传器也是弥足珍贵。
纯色紫砂 | 中国宜兴
▼点击下方 卡片 更快了解宜兴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