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展开以后,苏军并不是没有抵抗,西线268万红军官兵也不是没有英勇作战,但短短三个月,近三百万苏军精锐就被德军分割围歼,到莫斯科战役打响时,斯大林除了从远东调用预备队,防御莫斯科的部队多数都是民兵和工人以及军校学员。那么,苏军为什么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损失那么大呢?换句话说,是什么原因让德军的闪击战打得那么顺利呢?

首先,作战理论滞后,政治防御大于军事防御。

坊间关于战争打响后苏军的表现不佳是因为缺乏足够多的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军官,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能站住脚,原因是1938年到1939年,苏军接连与日本关东军和芬兰军队展开了三场现代化的作战,苏军不仅动用了装甲进攻力量,还大量使用了飞机和炮兵打击,可以说,经过三场战争的洗礼,苏军并不缺乏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朱可夫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德军来袭,苏军为什么又溃败得那么厉害呢?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1938年斯大林的整军运动让苏军始终没有从图哈切夫斯基的作战理论中解放出来,说它是进攻理论却还没有成熟,说它是纵深防御又缺乏有效的实践总结,这与德军的闪击战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白了就是德军把装甲坦克单独作为一个进攻集团,而且还在闪击波兰和进军西欧的作战中得到了实践检验。再看苏军却不同,他把装甲进攻放在各个步兵和进攻集团后面,使用效果上完全不一样。

另一个就是红军指挥员习惯了唯命是从,不敢越政治防御大于军事防御这个雷池一步。应该说,像罗科索夫斯基那样大胆敢砸开军需仓库大门的人并不多,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此,在战场上经常会出现各级指挥员既不敢放手一搏又不能违抗命令撤离职守,只能等着德军来分割围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人们会发现,一方面是苏军的防御部署都放在一线前沿,让人错觉为这是对斯大林最忠诚的表现,而这样部署的结果却是纵深缺乏防御,另一方面是一线官兵又不敢撤自决定作战方向,只能用血肉之躯与德军的装甲硬拼,第一道防御被德军突破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这也是古德里安等装甲指挥官愿意不断深入苏军纵深作战的原因之一。

其次,与德军后勤补给拖后腿相比,苏军的后勤同样出现难题,有些优势瞬间也变成了劣势。

有些人一直认为德军进攻苏联是劳师远袭,战线长不说,后勤补给更是大难题,首要的就是铁路轨距的不同和苏联的地理环境影响太大。实际上,苏联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条件,却没有很好的把有利条件转化为战斗力。比方说1500多家重工业和军工企业都分布在苏联西部,战争打响后光拆迁它和转化战斗力需要半年多甚至更长的时间,客观上讲,1941年下半年的作战,苏军基本上都是依靠库底子,而东迁工厂和就地补给问题,因德军装甲跑得太快好多都落入德军手里,可以说,这种局面虽然方便了苏军前期的后勤补给,却也给德军留下了一大堆丰富和直接使用的战略物资,因为苏军根本没有时间撤走这些武器装备和能源补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由于苏联在战前把大部分军工企业都配置在西部地区,像乌克兰的斯大林格勒和哈尔科夫,它们都是苏联的拖拉机和坦克生产基地,战争打响后机器停止了运转,苏军就没有什么武器可用,所谓三人一条枪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从这个角度看,也就不难解释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提到的,整个1941年的下半年,苏联的军工部门仅仅生产了1861辆坦克,包括T34和KV系列坦克。也就不难发现,后勤装甲不足严重影响了前线作战补给,被德军撵得全线溃退也就不足为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苏军的通信手段真是太落后了,严重影响了作战指挥。

看看正在发生的俄乌冲突,通信的作用与苏德战场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苏德战争打响以后,先不说苏军的基层根本听不到更上一级的指示,甚至各个军区一级的通信器材都不到战时编制的三分之一,朱可夫从莫斯科下达的作战指令,传达到一线部队时,有的阵地已经被德军占领了。

而通信不畅的最坏结果就是斯大林和苏军统帅部根本掌握不到一线战况,一线指挥官因执行政治防御大于军事防御的政策,不得不违心作战,而在没有得到新的指令之前,苏军又不能擅作主张,经常被德军包围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好在莫斯科战役开始后,斯大林重新启用了朱可夫担任西线总指挥,苏军才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斯大林能及时纠错并放权给朱可夫,这也是苏军打赢卫国战争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谢谢你的点赞收藏和分享!

二战苏德战争,巴巴罗萨计划为何要绕开交通线部署?便于围歼战

二战台风行动,科涅夫为何遭德军围歼?古德里安又赢叶廖缅科一局

俄乌冲突,为何乌克兰拿回乌东四州难度大?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代战争,为何不会出现苏德战争那样的重大伤亡?作战样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