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文共1974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在职场上,年龄不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关键选项,经验和能力同样重要。

随着2025年度省级机关(单位)录用公务员考试报名的火热进行,近日,四川、上海、浙江、山东、天津、江苏等6个省份相继发布省考公告,标志着新一轮公职人员选拔的正式启动。据央广网,本届省考中,诸多省份招录计划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基层一线倾斜,具体体现在招录条件限制、招录人数等方面。

经查阅发现,部分省考招录条件中,年龄放宽到40岁:

  • 上海明确,年龄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8年11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出生),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的,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83年11月以后出生)。报考工青妇机关专职干部中工会、妇联系统职位的,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83年11月以后出生)。

  • 浙江明确,报考人员需符合年龄18至35周岁(1988年11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出生,下同),2025年硕士以上应届毕业生年龄18至40周岁(1983年11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出生)。报考乡镇(街道)机关面向优秀村干部职位的,现任村“两委”正职的,要求年龄18至40周岁,具有国家承认的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

  • 江苏明确,报考人员需符合年龄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8年11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出生),普通高校硕士及以上学位2025年应届毕业研究生、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招录职位的报考者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83年11月以后出生)。

  • 山东省报考条件中则写道,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8年11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出生),2025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报考的,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83年11月以后出生)。

11月11日,#考公放宽至40岁释放什么信号#冲上热搜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澎湃新闻,公务员招考在这方面的破冰尝试,其实早就开始。如2023年度公务员省考招录中,就有约10个省份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上个月结束报名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公务员考试,也明确对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0周岁以下。总体来看,公务员招录要求35岁以下的“一刀切”局面,正在加速改变。

澎湃新闻报道显示,当前,打破“35岁门槛”呈现出加速之势,除了与社会的呼声有关,也是因为社会劳动力资源供应本身的变化。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3年,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净减少500万—600万左右,2023年更是净减少约一千万人。这其实为逐步放宽就业中的年龄限制削弱了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据澎湃新闻,“七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平均年龄已达38.8岁。若再继续坚持“35岁门槛”,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尚未达到社会平均年龄之时,在职场上就可能面临天花板,这显然难言合理。同时,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即将实施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35岁门槛”也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所以,从公考开始,主动打破“35岁门槛”,有着越来越大的必要性。澎湃新闻评论表示,在目前的探索基础上,其实还可以有更多尝试。如公考招录,可进一步细化各岗位的要求,赋予更多岗位更开放、更具弹性的年龄限制。

此外,潮新闻评论表示,或许有人会担忧,放宽年龄限制是否会挤兑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加剧职场竞争的白热化?从长远来看,这种担忧未免过于片面。首先,公务员招录的本质在于选拔适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而非简单地以年龄划线。其次,职场本就是一个多元竞争的环境,不同年龄段的求职者各有优势,相互补充。放宽年龄限制,有助于社会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职场文化。

潮新闻表示,更重要的是,突破35岁年龄限制,对所有职场人来说,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在职场上,年龄不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关键选项,经验和能力同样重要。这有助于打破职场固有的年龄歧视观念,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当年龄不再是求职路上的绊脚石,每个人有更多机会遵从兴趣选择职业,将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论表示,事实上,这一变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有助于缓解中年就业危机,减轻社会整体的就业压力,尤其在人口红利趋减、老龄化加剧等现实背景下,及时拆除就业门槛意义更为凸显。另一方面,它还鼓励了终身学习、持续进步的社会风气,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努力提升自己,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当然,年龄放宽并不意味着降低选拔标准。相反,它要求相关机构在人才选拔上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确保每一位考生,无论年龄大小,都能在同一个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凭实力说话。同时,这也对用人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编辑丨汪乃馨 北京商报综合央广网、澎湃新闻、钱江晚报潮新闻

图片丨视觉中国、壹图网、新浪微博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