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和二战,到底哪个更残酷?不同的国家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俄罗斯人和美国人看来,二战比一战惨烈。而且是要惨烈得多。

这一点从俄罗斯从不纪念一战,但经常纪念二战。可以明显看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也同样如此。美国人对一战的印象是肮脏的,可耻的。是美国历史上的污点:自己莫名其妙被卷入战争,投入较大。战后别说分赃了,就连阻止大家分赃都不行。自己兴冲冲的参战,灰溜溜的又被赶回老家。丢人现眼,国之耻辱。

由于美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印象完全是负面的。所以在二战前,关于是否参加二战,美国国内还有一场论战。当时的反对派,就是用参加一战的失败来论证美国参加二战也必然要吃亏。

所以,美国人对一、二战的观点比较现实:他们承认一战惨烈,但认为二战更惨烈。而且正是因为二战的惨烈,自己的牺牲。所以自己才有资格坐到世界老大,安理会五常头把交椅,世界警察的位置。

用我们古人的话说,这叫宣扬统治法统。美国今天的荣誉和国际地位是自己凭本事打下来的,谁也别眼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与美俄相反,英法比等西欧国家却普遍为什么认为一战比二战惨烈。

至于原因,我觉得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一,当年的一战,它们是真的拼尽全力打了。

法国坚持了四年,巴黎没丢。这是法国从大革命开始到现如今,唯一一次在举国规模的大战中,保住自己的首都。

在整个一战期间,法军总计死伤606万人。

而后来的二战,法军总计死伤才56.7万。

就这50多万的死伤,绝对多数还都是法国投降前的一个月,被德军打掉的。

投降后,从1940年6月~1945年5月,法国根本没死几个人。

两次大战,死伤差距如此悬殊,法国人当然不会觉得二战比一战惨烈了。

在法国人看来。一战是要拿出来反复吹嘘的,但二战,就麻烦大家忘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利时在一战期间,也坚持了四年。虽然首都丢了,大部分国土也沦丧了。

但比利时没有投降。在英法德支持下,比国政府顽强得坚持到了一战结束。

可是在二战期间,比利时仅坚持18天就战败了。而且是全国沦陷。

沦陷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为了保全国家,没逃走,留下了,并几次去德国与希特勒会谈,讨论比利时人民和王室的命运。

在希特勒的威逼下,后来他不得不起用一批亲德的比利时人执掌政权。这导致许多比利时人认为他里通卖国,就连丘吉尔也大骂他卖国求荣。要求比利时流亡政府以叛国罪指控他。(被比利时流亡政府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年,盟军逼近比利时。德军将利奥波德三世和家人掳到奥地利软禁。

后来,盟军解放比利时,利奥波德三世仍被扣在德国人手里。比利时人干脆就选了利奥波德三世的弟弟查尔斯亲王代理国政。

至于他们的老国王,人民直接遗忘了。

1945年,美军解救利奥波德三世,当他准备回国登基时,比利时政客不干了。当时比利时德社会党、自由党、乌德比斯特党等党派的负责人一起指责他。

一个屈服于希特勒的投机分子还想复位?想什么呢?

为此,支持利奥波德三世和反对他的人在国内大论战。

1950年,比利时人举行公投。约58%的人认为利奥波德三世应该复位。不过为了避免再次引起骚乱,利奥波德三世还是退位了,把王位让给了儿子博杜安。

说实在的。走,很容易。留下来,才难。

利奥波德三世在沦陷前没走,留下与比利时人一起共患难,这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但他的留下却在当时被很多人视为是耻辱。

比利时人的举动,说白了,就是觉得太丢人了。

所以对于二战,比利时也是羞于提起。

当年不敢跟德国人死战到底,战后却把一腔热血净用在欺负自己的国王和与纳粹睡过觉的比利时女人的身上。

这段历史太不堪回首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不堪回首的历史,在当时的法国、荷兰、比利时,都比较常见。投降时,大家一起投降。但胜利后,男人却把怒气撒在了他们认为是卖国贼的女人的身上。他们羞辱女人,剃光女人的头发,在她们身上或脸上画上羞辱词汇,扒光衣服拉到街上游街示众。行为无比的“英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事,当时的人还觉得没什么。但事后翻旧账,都是羞愧难当。羞于提起。

英国参战一战,损失同样惨烈,约88.6万人战死,166万人受伤。

这一死伤数字是英军在二战期间的6倍多。

而且英军在二战的死伤,还包括了他们在亚太战场和中东战场的损失。

均摊到单个战场,英军的死伤都不算多。

所以,英国对二战的态度,固然不像法国和比利时那样消极。英国人认为,整个欧洲都投降了,就大不列颠没投降,这个牛皮还是要吹下去的。吹到第三次世界大战又何妨?

但英国人也承认,二战不如一战惨烈。

六倍差距的死伤,是摆在那里的。

对于一战,英国国内的祭奠建筑、哀悼以及纪念会,远比纪念二战的要多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在欧洲西线战场,一战的烈度以及惨绝人寰的程度,确实比二战的西线要高。

一战的南线战场,不值一提。所有的大战都集中在西线和东线。然而东线俄军的死伤虽然很多,但战斗并不激烈,俄军只是一边倒的被屠杀而已。所以一战的核心战区,只有西线。也就是现在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那一巴掌大的地方。

在这块小小的战场上,英法比联军与德国的死伤合计,加起来有近千万人。

至于战场形势,1914年马恩河会战后,战线是什么样,截止到1918年德国投降前,基本还是那个样。

当时的防御性武器与二战相差无几,但进攻武器极其落后。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双方士兵都是拿血肉之躯迎击重机枪。几年大战下来,死伤几百万人,战线也就移动了4~8公里。

这种打法,在二战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在东线,苏德双方也是有进有退,战线随时都在变动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战线不变,双方长年累月的对峙,这必然会导致如下几个问题:

一,士气低落。士兵会认为自己的牺牲毫无意义,谁都杀不死谁,但是却血流成河。为什么要继续打下去?继而,各国均出现各种反战思想,甚至是哗变。

二,精神压力巨大。战壕里全是泥巴水,睡觉都只能谁在泥水里。同时,战壕里还到处都是战友的“零碎”。在土里随便摸一把,摸到几根断手指,烂肠子,不是稀罕事。你不想待在战壕里?那更糟糕。对面几十个狙击手就等着你冒头。一冒头,一颗花子弹直接送你见上帝。在这种环境下,再有斗志的人也会精神崩溃。

三,无谓的伤亡很大。当时的战地卫生医疗水平没有跟上武器的发展。很多人不是被对手打死的,纯粹就是救治不及时,在病床上闭眼的。如果只是3~5%的人病死,那倒还好。但大量的人因救治不利病死,问题就大了。毕竟看着战友在战场上瞬间被打死,和看着战友在手术台上痛苦哀嚎着咽气,给人的精神打击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一战之前,欧洲大约四十年没有大战。往年的战争,记下战场实录的都是贵族群体。普通小兵没有读过书,他们看到听到,但是写不到纸上,无法通过媒介把战场的残酷告诉给后方的民众。

而贵族笔下的文字,又偏文艺范。往往不能还原真实的战场环境。

到了一战,由于当时双方的士兵,多多少少都读过一点书。因而当这些人在战后把自己的见闻写成回忆录后,战争的残酷性,瞬间就被揭露了。

受此影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关于一战的电影,比如《西线无战事》、《我的孩子杰克》、《战壕》、《战马》等。

导演想表现的都是一战的残酷性,而非到底谁打胜了,谁打败了。

谁胜谁败,往往不是一战电影表达的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说实在的,一战的西线,比不上二战的东线残酷。二战东线战场,不止有著名的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也有很多一战模式的阵地战。

但一来,苏德的话语权,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英法重。

德国人打败了,没人权,没话语权,他们自己感叹,二战的德国人好惨啊,没人会搭理他们。大家只觉得德国人是活该。盟国当年咋不把德国碾碎呢?

苏联打赢了,倒是有话语权,但西方跟它不是一个阵营,也不搭理它。

后来苏联没了,俄罗斯话语权削弱。现在西方更不搭理他了。

时至今日,舆论已经完全被西方操控。诸如美军攻占柏林之类的谣言满天飞。

美军在欧洲才死了几个人?

这一下,二战东线的残酷,瞬间就被谣言抹杀了。

二来。苏联自己拍的二战电影,让人厌恶战争的程度也确实不如西方拍的电影。

西方拍的一战电影,画风多为:泥泞不堪的战壕,被炸得光秃秃的树干,被毒气污染的土地和河流,还有烂在泥地里的尸体。

苏联拍的二战电影,画风多为:领导人运筹帷幄,高层将领指挥得当。底层士兵为了保家卫国,一往无前,不惧牺牲。战场上,飞机大炮坦克对阵。惨烈的画面主要集中在因战争而受波及的平民,比如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不是士兵如蝼蚁一般,在枪林弹雨中战死。

插一句。不光是苏联电影。早年美国拍的二战电影也是如此。胜负一定要有,输得一方若是轴心国,其在电影内,必然是被碾成渣渣。赢的一方若是轴心国,其在电影内,必然也赢得没那么轻松。

比如1945年,好莱坞拍的一部叫《菲律宾浴血战》的电影。用现在的眼光看,完全就是主旋律电影。

明明是日军完胜,美军惨败,麦克阿瑟灰溜溜撤走。但在电影里,讲的却是美军海军鱼雷艇部队英勇抗击日军的故事。结尾处,专门给麦克阿瑟特写:我会回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电影现在看来,很无聊。但在当时却获得了次年奥斯卡两项大奖。

这说明什么?说明当年的美国观众买这种主旋律电影的账。

当年的美国,不存在什么反战思想。

打日本鬼子,要什么反思?反思当年没多杀几个鬼子?就算是拍电影,也得主旋律。美国是胜者。

美国人在二战电影里面添加反战因素,反思战争,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历史很短。远不是现在某些人认为的,美国人一贯如此。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电影带来的差异性对西方普通人的认知是有影响的。

现在的西方人,一不知道一战的残酷,二不知道二战的残酷。他们对战争的了解,很多情况下就是通过电影。

一战的电影那么惨烈,二战的电影相对没那么惨。所以很自然,一战比二战残酷的观点在西方某些国家,以及我们的网络上也就大行其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