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许多视频文案中,“香积寺之战”几乎成为古代封建王朝冷兵器战争的“典范”,甚至被称作是“大唐盛世边军的悲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壁画中的唐军甲士)

然而,史书上,特别是“新旧唐书”中对香积寺之战,也只是寥寥几笔带过,即使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仅仅是着重表现出李嗣业个人的武勇。相反,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反而可以看出,所谓的“香积寺之战”绝不是双方一共二十余万战兵“对砍”。

而综合史书上关于“安史之乱”前后记载内容,“安史叛军”一方的战兵,也绝不是所谓的“为了河北百姓”才在香积寺奋力拼杀。

所谓在香积寺作战的战兵,也绝不是单纯的“大唐西北军”与“大唐东北军”之间的对决。其实,这种说法来自历史段子的“玩梗”。历史上,所谓“香积寺之战”双方都有不少的“唐协军”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推演“香积寺之战”双方的布阵)

所谓的“香积寺之战”

关于“香积寺之战”是网络文案的“通用说法”,这场战役应该是唐军第二次围攻长安叛军的作战,或者被称为“长安收复之战”。

这场战争原本“不应该去打”,或者说是“一场被提前发动的战争”。因为此时对于唐军而言,对长安的作战时机还没有成熟。

按照李泌的谋算,派遣大军做出围攻长安和洛阳的态势,迫使安史叛军在范阳和两京(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奔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军行军路线推演)

一方面,叛军的战力和资源在两边的不断奔波和与唐军的对峙中减少;另一方面,让固守洛阳的叛军和范阳老巢的叛军出现嫌隙,使得叛军势力不在铁板一块。

因为,此时在洛阳造反登基的安禄山,已经被他的儿子安庆绪弑杀了。河北附从安禄山叛军势力纷纷倒戈,在安庆绪、史思明和唐朝之间徘徊不决。

而由于李光弼成功守住了太原,并且频频从“太行八径”中分出小分队袭扰叛军的大后方。史思明已经无法全力南下,增援安庆绪和戍守长安的安守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史叛军与唐王朝的对峙局势)

而唐朝一方面,由唐肃宗在灵武重整了朔方军和安西、陇右地区的残余兵马——之前这三地的兵马在“潼关、灵宝之战”中折损大半。

另一方面,由于张巡守住了雍丘,使得事关唐王朝命脉的江淮地区没有被叛军荼毒占据。经过唐肃宗的一系列整合,大唐在综合实力上已经不输安史叛军所掌控的地区。

而由于安史叛军在河北河南地区的屠戮和抢掠,使得唐王朝远比安史叛军在对峙中,更具有优势。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降唐前对其部下分析的安史叛军的困境时,更加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唐肃宗却并不这么想,在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时,出走即位的皇帝,在对长安和洛阳两京的价值判断上,已经完全超出了军事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军收复长安作战中的双方对局)

二、历史中的两京之战

在唐肃宗眼里,收复长安和洛阳两京对他的意义,一点不逊于彻底扫灭安史叛乱。于是,唐肃宗并没有听从李泌的建议,而是拿出来唐王朝当时不多的本钱,直接“梭哈”——强令郭子仪和李光弼收复长安和洛阳两京。

于是就出现了唐军强攻第一次攻长安,不胜。于是找回纥借兵,二次攻长安,先败后胜。一次攻破洛阳,然后邺城之战,唐军九节度使兵马被史思明打得大败亏输,洛阳又被史思明夺取。直到唐代宗即位后二次攻洛阳再胜,而此时史思明已经被史朝义刺杀。

就这样与叛军不断兑子,加上唐肃宗一系列“骚操作”之下,唐军虽然最后推到了范阳,但是也无力再打下去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唐代宗接受了安史残部的投降,但是也失去了对“河北三镇诸位节度使”的节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军以收复两京为中心的平叛行动)

中唐以后,唐廷为了应对河北三镇的藩镇牙兵和兵马,不得不围着他们再设一圈藩镇。同时,长安朝廷也没有财力再养兵马制约这些藩镇,只能将这些藩镇牙兵异地调迁。

最后的结果就是,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不得不以藩镇互相制约、长安朝廷“仲裁”的方式与节藩镇度使们共存。

其中,在收复两京的作战和对叛军老巢的作战中,唐军在对长安和洛阳的作战中,与安史叛军不断拉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唐第一将郭子仪)

而香积寺更是在唐军第一次攻打长安被安守忠击败之后,总结战败原因后再次向回纥借兵,弥补与叛军的骑兵差距后,再度硬碰硬攻打长安。

三、造成“香积寺之战”的原因

而此前,在清渠之战中,唐肃宗交给郭子仪的大军已经被安史叛军的名将安守忠击败。此时,安禄山虽然刚刚被弑,安守忠困居长安。

但是,安史叛军对长安和关中地区的疯狂掠夺,以及此前房琯大败,使得安史叛军占据长安后实力获得了大量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兴名将李光弼)

加上安史叛军本身裹挟着大量的契丹、靺鞨、室韦等部落南下,骑兵以及兵员质量甚至还胜过唐王朝。据史书记载,安史叛军在起兵的时候有近十五万匹战马,而当时的唐军仅九万余匹。

而当时节度使,惯于在奏本中夸大俘虏、斩获,使得当时的唐王朝对节度使兵马战力存在着一定的高估。

于是就出现了长安和洛阳的先败后胜和先胜后败,在唐军与安史叛军的作战中不断以超过数万的战绩斩获、俘虏,而叛军又不断派出十几万大军“送人头”。最后却是唐军顿步于范阳,而无力彻底扫灭叛军的残余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渠之战唐军第一次攻克长安被叛军击败)

而“香积寺之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了出来。看似是十几万唐军对阵十几万叛军,实际上是安守忠的叛军,凭借其雄厚的战力几乎打崩了唐军的战线,还准备派遣骑兵从侧面突击唐军。

最后是李嗣业率领两千陌刀队稳住了战线,而叛军的骑兵被回纥骑兵击败,唐军乘胜反推,打崩了安守忠的大军。

双方起到关键作用的骑兵突击被省略,反而传成立十几万“甲士”互相“对砍”。而唐王朝因为唐肃宗个人的意图而强攻的错误决策也被一笔带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安史叛军,真的能做到一次性损失超过六万精锐“甲士”,又岂能凭借大半个河北、小半个辽宁和部分山东的地盘,再度阻止数次大规模决战,而与占据天下超过一般的唐王朝打成平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