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洲来源理论的争议
现代人类从非洲起源的原因和证据已经很明确了,可以说已经是定论了。除非将来再出现新的完整理论来代替。
但还是有很多人对非洲起源理论无端的存疑,究其原因无非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人类非洲起源理论和分子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学术,中国教科书还停留在近百年前的基础上没做更新,又因很多人的学术知识主要局限于教科书,就不知道这方面的知识了;二是学者们并没有把为什么现代人必然来源于非洲说清楚。
下面笔者从地理学、考古学及体质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几个方面将这个简要的说清楚。
人类为什么来源于非洲?
地理学的支持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表面有明显的总体气温变化,寒冷时代和温暖时代交替循环。在地理学上,寒冷时代被称为“冰川期”,温暖时代被称为“间冰期”。大的冰川期和间冰期之间还会有若干个小的冰期和间冰期穿插,被称为“亚冰期”和“亚间冰期”。亚冰期和亚间冰期之内又会有更小的“小冰期”和“小间冰期”穿插。
地球的亚冰期来临时,南北半球大部分地方会被冰川所覆盖,热带地区会消失,温带地区退缩到赤道附近,海平面下降,北美大陆和澳洲大陆会与欧亚大陆连为一体,非洲大陆和亚欧大陆的连接面也会大幅增加。而冰河时代的来临可能会比较迅速,动植物们来不及适应,就会大量的死亡甚至灭绝。
最近一次的冰川期是第四纪冰川期,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被称为“第四纪大冰川期”,结束的时间是在1万多年前左右还是至今仍未结束,学术上还有争议。这次冰川期是由好几个亚冰川期和亚间冰期组成的。
最近的亚冰期是从大约11万年前到1万年前左右,而冰川覆盖在大约2万年前达到兴盛的顶峰。这时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冰川所覆盖,海平面也大幅下降。到1万年以前,地球突然变暖,冰川融化,各地爆发大洪水。人类也开始大发展。
亚冰期对动植物,尤其是人类的生存有很大的影响。中国考古出土的北京人、蓝田人和元某人等猿人就是在亚间冰期出现,亚冰期来临后灭亡。
中国和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在冰川期和亚冰期是不适合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古人类生存的。即便是掌握先进科技的现代人,要是亚冰期又来了,在这些地区的长期生存也很困难。
在亚冰期,大部分动物包括人类,只有在赤道附近地区的才可能存活下来。然而,亚洲的赤道地区是东南亚岛屿,陆地狭窄,不适合人类活动;南美洲的赤道地区虽然宽敞一些,但是地形并不好,与北美洲仅有地峡相连,人类活动不易,也不宜生存。后来的印第安人在美洲的活动也是很受限制的。
从上面地图可以看出,只有非洲的赤道附近有大片较为平坦的陆地,在亚冰期才适合人类生存。
在漫长的地球新生代中后期(新近纪和第四纪,大约2300万年前到现在)历史中,非洲中部尤其是东非地区一直有大量哺乳动物、灵长目动物、类人猿和人类的存在。
东非地区可以说是人类演化的温床和最后的庇护所,孕育和保护了一批又一批不同类型的人类,并在气候适宜的时候,将他们送往世界各地。
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支持
东非地区,大湖众多、水草丰美,尤其适合众多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经常看动物世界的朋友们就知道,这里以规模宏大的牛群和角马群著称,还有很多象群、狮群和黑猩猩等大型哺乳动物。
人类前身的”地猿”、“南方古猿”正是生活在这里,有很多猿人的身体和活动痕迹被考古发现。
俗称为人类祖母的“露西”(Lucy),也于七十年代在东非地区被考古发现。露西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脱离猿人界成为人的古人化石。
根据体质人类学推测,露丝身高一米多一点,能够直立行走,脑容量大约是现代人的一半。科学家测定,露丝生活在距今约320万年前。
体质人类学研究还发现,非洲之外的人类化石分批次与非洲之内的有相似关系。比如欧亚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中国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印尼的爪哇人,欧洲匈牙利的西维特斯佐洛人和阿尔及利亚的特尔尼芬人等,与非洲坦桑尼亚发现的更早的一些人类化石在骨骼等体质上相似,而与当地后来出现的人类化石差异很大。后来的新石器时代人也呈现出类似的现象。
从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来看,亚欧大陆不同批次的人与非洲对应批次的人之间有明显的直接亲缘关系,亚欧大陆不同批次人之间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而非洲对应批次的人往往出现的比亚欧大陆的早很多,因此可以推断出不同批次的欧亚大陆人都来自于非洲。
分子人类学支持
五十年代美国科学家沃森发现了动物细胞核中生物遗传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绘制出了人类基因图谱。随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分子人类学。
分子人类学学者通过基因技术研究现存人类各族群的亲缘关系,还可以通过研究人类化石中残存的基因信息,来研究现存人类和古代人类的亲缘关系。
他们通过对当前人类和古人化石的基因研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成果。
现代人类和各地古人化石具有相同的祖源,都能追溯到非洲东部出土的人类化石。当前最早追溯到露西化石。
历史上人类基因的演化是个不断分化的趋势,而不是融合的趋势,而且总体上是新人淘汰旧人的趋势。
现在分布于全球的人类都属于一种人类亚品种——晚期智人,出现的时间很晚,只有几万年而已。
现存各人种间都没有生殖隔离,说明血缘关系是很近的,比家猫和野猫的关系都近。至于肤色的不同,也许和家猫的毛色差别是差不多的意思。
分子人类学结合考古和体质人类学表明,除了晚期智人,还有更早出现的几个品种的人类,如较早期的直立人、匠人,中期的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等,以及晚期的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爪哇人和欧洲同时代的人都属于直立人,是末次亚冰期之间的品种,在中国、欧洲和非洲都有分布。
从基因上来看:直立人来源于非洲,已经灭绝,与以后出非洲的智人没有直接亲缘关系,属于共祖的关系;智人——无论是早期智人还是晚期智人也都源自于非洲。
人类的基因演化是个不断分化的过程。分化之后就像是一棵树,有主干和有各级的分枝。但是这棵基因树长得有些畸形,一支发展的特别庞大。就是走出非洲的这支晚期智人,先后发展出了人数庞大的分支。
这些非洲之外的智人在基因上都可以追溯到非洲的智人,进而追溯到露西化石。
此外,除了重返非洲大陆的大黑人之外,非洲其他的人群虽然人数较少,但种类却非常之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可不是只有大黑人,还有各种各样肤色棕色和偏黑的人群。
打个不太准确的比喻,晚期智人基因就像是一棵树,这颗树共有十个基础分支,有九个基础分支留在非洲,剩下一个分支长出了非洲,却长得异常枝繁叶茂。
这种现象说明晚期智人根在非洲,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现代人类来源于非洲。
人类发展脉络
人类发展简要历程
在地球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分子人类学结合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基本厘清了人类的演化脉络。
大约六百万年前,非洲中部地区的类人猿中分化出了黑猩猩和猿人。在此之前,红毛猩猩和大猩猩已经从类人猿中分化出来了,而猴子分化的则更早。
不久后猿人中产生了“南方古猿”。
大约三百万年前,南方古猿中产生了正式的人类。露西就生活在这个时代。然后人类发展分化出了“能人”、“匠人”和“直立人”等早期人类分支。
大约二百万年前,直立人趁着亚间冰期走出了非洲,迁徙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境内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猿人就属于直立人。直立人最早在东南亚考古发现,后来在中国境内和非洲本土也发现了直立人。各地的直立人具有相似的基因、骨骼体质和生活方式,使用打制石器。这个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旧石器时代”。
后来大约到三十万年前左右,亚冰期到来,非洲之外的直立人消失,直立人灭绝。在此之前的约五十万年前,非洲本土的直立人已经被其他人替代消失了。这也是中国境内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考古上没有显示出后续发展的原因。
之后到了二十万年前左右又有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和早期智人走出非洲,在欧亚大陆和多地方留下了活动的遗迹。他们使用磨制的石器。这个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新时期时代”。中国境内考古发现的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道县人就属于早期智人。
后来到了五六万年前,晚期智人又从非洲走出。晚期智人智商高,有大群体意识,适应能力强,来势汹汹,再加上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快淘汰了非洲内外所有的其他人种。中国的山顶洞人就是晚期智人,但不是汉人。
人类就是这样生生不息的从东非这个温床中不断孕育出新的品种,并且随着气候的变暖,一波波的走出非洲,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冷,又竞争消亡。
谁知道如果下一次冰川期来临,非洲之外的人类会不会再次消亡或者退回非洲中部呢。
当今人类的分型
对于晚期智人来说,其分群和迁徙明显是按照父系Y染色体基因来进行的。父系Y染色体父子传承,亿万年不熄,可以称之为“血统”。
为了简单表达人类的繁衍和分化进程,分子人类学家按照时间顺序用字母来标注人类血统。
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主要分化出了:
- C系人,包括东北亚的东胡人、鲜卑人、蒙古人、满人、澳洲的毛利人等。他们走出非洲的时间很早,在几万年前。
- D系人,俗称矮黑人,包括印度的安达曼人、中国台湾的高山族人、倭国东北部的阿依努人等。他们走出非洲也有几万年了。
- E系人,也就是俗称的大黑人,出了非洲后又返回,在非洲展开了一波大进军,现在成了非洲优势人种。大黑人返回非洲并爆发的时间并不算太久,荷兰人比黑人更早到达南非。E系血统在南欧也有较多分布。
- J系人,也就是闪米特和含米特人,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等。历史上的巴比伦人、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也是属于这个人系。
- K系人,可能产生于中亚地区,在智力上发生了跃迁,生长的异常繁盛,发展成为现在地球主导地位的人群,包括印欧人、汉人等。因为过于繁盛,分子人类学家又给K系人的下级分支分配了N、O、Q、R等专门的字母来标注。其中N和O基因接近,同属一个分支;Q和R基因接近,同属一个分支。K系人产生的时间很晚,可能只有一万年左右。
- N系人,曾经在中国北方考古中大范围发现,但现在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部,包括爱斯基摩人、芬兰人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人的主体。
- O系人,人数众多,包括汉人、大多数中国南部少数民族、印度东部曼尼普尔人、缅甸人、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和马来人。甚至太平洋群岛里的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的主体人父系基因都是O系。O系和N系的基因较为接近。
- Q系人,分布广泛,历史上的匈奴人大概就是Q人为主,现在的印第安人也是Q系人。
- R系人,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主要是印欧人,包括中东波斯人、库尔德人、印度雅利安人,以及欧洲的希腊人、拉丁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等。R系和Q系人的父系基因是接近的。其实印第安人和欧洲人可以说是近亲。
还有一些人群呈现出明显的血统杂混现象,比如中亚地区的一些族群,以及朝鲜和倭国人。朝鲜和倭国虽然O系血统人的比重很高,但是从语言上来看,它们的主体是C系人。倭国的D系矮黑血统人的比重也比较多,所以有些人会有“高鼻深目”的相貌。
值得一提的是,汉人和印欧人基本上是最晚出现的人群,历史可能不超过五千年,但却都是迅速发展出高度文明的后起之秀。
从分子人类学和考古学来看,汉人也就是华人,起源于四五千年前中原东部爆发式兴起的龙山文化人,崇尚朴素大方的黑陶文化。这于中国古代的神话和历史都是相符合的。中国人以泰山和东方为尊,不是没有原因的。
汉人是世界主要族群里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最纯的人群,几乎没有之一。这大概一是因为华人是从一个很小的群体爆发而成的巨大群体;二是因为华人很早就发展出了完善的伦理风俗。
但是,华人先祖小群体是从什么路线到达中原东部的,依然是个谜。
多地起源说是可笑的
一些中国学者还在固执没理由的坚持人类的多地起源说。
这是很荒谬的,不可能各地的哺乳动物分头发展,最后殊途同归产生一种血缘极其接近没有生殖隔离的人。也没有一种动物会是这样。
殊途发展只会演化出不同类型的形态。比如“鼠”这个名称的动物,在澳大利亚发展出了袋鼠,在别的大陆发展出了老鼠、松鼠、豚鼠。
各地差异化发展了再融合成为一种新人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能融合就没有生殖隔离,说明这两个人种本来就是同源且分化时间并不久,而基因差异较大的话就会有生殖隔离,就无法实现融合了。
所以,人类的多地起源说是很可笑和愚蠢的说法。
全文总结
综上所述,人类来源于非洲的原因、证据和理由都很明确。无论是现代智人,还是古代北京人、蓝田人这样的直立人,都是不同批次来自非洲的人。
人类演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树状分化的历史,而且总是上演新人替代旧人的悲喜剧。
也许下一次冰川时代的来临,或者新一代人类的突然产生,就会对现有的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或许之后,人类又会退回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