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一位曾经被低估了的文史大家
虞云国 陈子善 江晓原 陈引驰
周立民 严晓星联袂推荐
一个人与一座城:细节还原鲁迅身后的文化北京
丛书名:邓云乡集
作者:邓云乡
书号:978-7-101-16736-8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定价:69.00元
开本:32开
装帧:布面精装带腰封
字数:140千字
页码:328
CIP分类:K825.6
主题词:邓云乡;鲁迅;老北京;北京地方文化
上架建议
名家/文化随笔/北京文化/畅销书
编辑推荐
1.认识教科书之外的鲁迅。本书以《鲁迅日记》为纲,从风土、生活的角度,记录了鲁迅在北京生活时期的真实情况,如访书访碑、上茶座、下馆子、亲友聚会、赏花骑驴等,全方位地展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外,一个更加生活化,甚至可爱的鲁迅。
2.细节还原一座京味古城。邓云乡是民俗大家,对北京风土极为熟悉,从饭铺、饭馆、饭庄的区别,到京师看花时节,从名人云集的广和居,到各家餐饮的名菜名点,他都如数家珍、活灵活现地予以还原,且文笔简洁、真诚,使人仿佛游曳在百年前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领略那个历史时期京味浓郁的凡俗物事。
3.精审精校,增补近40幅配图。于《鲁迅与北京风土》历年版本中精心对比诸版异同并校订讹误,于繁征博引的文字中查核文献并改定谬误,于雅隽萧散的语言中细读慢览并拾遗补缺,同时增补近40余幅图片,可谓名副其实的“图文精选”。
内容简介
邓云乡以《鲁迅日记》为纲,从风土、生活的角度还原鲁迅在北京生活时期的真实情况,如鲁迅常去的文化与餐饮老字号、名胜古迹等,同时涉及年节风俗与社会生活的细节,可谓因人而寓景、识小而见大,颇具真切的历史感和现场感,读之如同回到老北京的大街小巷。
作者简介
邓云乡(1924.8.28—1999.2.9),当代著名作家、民俗学家、红学家。1936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因工作调动定居上海。撰写了多部有关旧京遗事、燕京风物、北平民俗等方面的作品,被谭其骧先生称为“不可多得的乡土民俗读物”。同时,长期从事《红楼梦》研究,以着重生活风物、服饰饮食等考证著称,更因《红楼风俗谭》一书成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唯一的民俗指导。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宣南秉烛谭》《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红楼梦导读》《草木虫鱼》《云乡话食》《云乡话书》等,均已收入中华书局2015年版《邓云乡集》。
专家推荐
虞云国:
文史大家邓云乡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久寓文化古都,交游耆旧名宿,历经世变沧桑,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学殖深厚,腹笥丰盈,出入古籍今典,融会目睹亲见,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谙通于饮食厨馔之道,红楼说梦不啻独张一帜,燕京谈往堪称如数家珍,独运妙笔,撰为美文,砚耕勤奋,著述宏富,不仅见重于学术圈,而且驰誉于读书界。为契合当下阅读风尚,特选其集中引人入胜的文章,插配与行文相映成趣的图像,推出图文精选系列的《邓云乡集》。涉及的专题雅俗共赏,说掌故娓娓道来而见著者才情不凡;适应的对象少长咸宜,长知识应接不暇而令读者开卷有益。
陈子善:
邓云乡先生是我敬重的文坛前辈。在我看来,邓先生热情诚恳,尤其关爱后学。而他的文字和他的为人一样,清澈坦诚,不板着面孔,不居高临下,而是娓娓道来,真切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平等地与读者朋友交流。邓先生是北方人,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情有独钟。他著述丰硕,其中相当部分就是写北京的。他迷恋北京四合院,在他笔下是那么生动鲜活,充满烟火气;他又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写《红楼梦》的书一本又一本,开了深入考证红楼风俗的先河;他还费了不少心血,以鲁迅日记为线索,旁征博引,写下了《鲁迅与北京风土》,填补了鲁迅研究的一个空白。……总之,若说邓先生是独树一帜的掌故家、散文家、红学家,决不是过誉。
江晓原:
邓云乡的文化随笔,学养深厚,题材广泛,心态平和,文笔隽永,广受好评。作者虽信马由缰,拉杂言之,读者仍兴味盎然,读之忘倦。其著作20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凡17种,卷帙颇繁。此次中华书局推出图文精选本,自每种中精选内容,小册在手,图文并茂,阅读弥增快感。读其书,长知识,广见闻。作者于帝京风物,尤多留意,沧桑之感,时见笔端……
陈引驰:
邓云乡先生笔耕不辍,多为短章,汇聚成书,转成宏著;正是因为这样的写作特点,加上他的文字质朴而有味,读者开卷有益,任意翻开一页,便能乐而忘倦地看下去。更重要的是,邓先生对于北平旧日的风物民俗,极为熟悉,这种熟悉,既由时时留心文献而来,也缘自早年的生活体验和终其一生的念念不忘;他许多有关《红楼梦》的文字,秀出时贤之处也正在风俗方面——通过邓先生的文字,我们很容易进入具体、可触的生活场景中,无论这种生活场景是真实历史的,或是文学虚构的。
周立民:
邓云乡学识广博,天文地理、节令习俗、红楼鲁迅,无所不谈,每谈无不兴味盎然。有人以“红学家”“民俗学家”称他,相对那些标准的学术著作,他的文字几乎都是学术随笔,读惯了那些模式化的高头讲章,邓先生的文字融化了学术的块垒,从细处见大学问,别开生面。于是,旧京的衣食住行、春夏秋冬、习俗礼制,在他的笔下都复活了,对旧京及其文化的依恋,使其文字有情感润泽,落入当代人心间亦不隔膜,反而有春风化雨的感受。此时,我们又会发现,邓云乡所讲没有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关于生活文化的叙述,它让我们对自己最为熟悉的生活有了重新打量和认识的契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品味、享受,不应当只停留在物质、欲望的层面,还应有更高的文化认知和感受。——邓云乡的作品无疑是引导我们重识日常生活、感受生活之美好最难得的读物。
严晓星:
邓云乡先生有着多重身份,红学家、散文家、美食家等,而我最看重是掌故家。他跋涉在连接传统与当代的特殊年月,“有一代人的心史,就有一代人的掌故”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就在掌故中穿梭,与掌故生活在一起,万物皆成掌故。学识渊博,文笔又极好,春雨青灯,水流云在,旧家气息,时代沧桑,无不摄入笔底,激起一代代读者的心头微澜。
目 录
厂肆志略
从《北平笺谱》说起
琉璃厂气氛
书肆杂谈
书价杂谈
碑帖铺和古钱铺
拓碑的艺术
南纸店
古玩及其他
琉璃厂外
酒肆谭乘
酒肆题名录
饭铺、饭馆、饭庄
“和记”和二荤铺
走堂绝技
小酌名酒家
南味和乡味
百年老店——广和居
东西城饭庄子
大小番菜馆
茶楼·名点
公园·啜茗
茶座风光
堂会和请帖
旨酒嘉肴和冰
酒肆沧桑
别了,广和居 ;别了,先生!
名胜散记
逛万生园
国子监
漫步银锭桥 什刹海之一
会贤堂与荷花市场 什刹海之二
荷花灯 什刹海之三
穿荻小车疑泛艇 陶然亭之一
城角人家墟墓间 陶然亭之二
钓鱼台骑驴
宣南二寺 花事之一
龙泉寺简述
盆梅和花树 花事之二
中央公园
西山点滴
精彩章节
书肆杂谈
鲁迅先生早期到琉璃厂去是买书,间或也买点古钱等小古董。从日记中看,在壬子(一九一二)、癸丑(一九一三)、甲寅(一九一四)几年中,先生经常来往的书铺是神州国光社、直隶书局、文明书局、宏道堂、本立堂、有正书局、宝华堂等家,后来才到富晋书庄去。那时富晋书庄还在杨梅竹斜街青云阁内,等到迁至琉璃厂宏道堂旧址营业时,那已是一九三五年间的事,这在鲁迅先生离京之后了。先生早期买的书籍,最多是画册、丛书一类的书,如有正书局的《中国名画》,神州国光社的《金冬心花果册》《神州大观》,《功顺堂丛书》《湖海楼丛书》等。当然这些都只是举个例子,先生每年买的书都很多,在一篇小文内书名是无法广为介绍的。
这些书铺中,有古书铺,有新书铺,如神州国光社、有正书局、文明书局等,便是当时以卖新印珂罗版碑帖、画册出名的店家;宏道堂、本立堂、宝华堂则都是古书铺;直隶书局则是新书、旧书都卖的铺子,曾经影印过清代卢文弨的《抱经堂丛书》,近代人宋星五、周蔼如辑的《文渊楼丛书》。
书店内景一
琉璃厂的书铺,自从清代乾嘉以来,绵绵二百载,其间兴衰代谢,不知变换了几百家。乾隆时益都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清末江阴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近人通学斋书铺主人孙殿起《琉璃厂书肆三记》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是考证琉璃厂书铺掌故的名著。尤其是孙著《琉璃厂书肆三记》,时代晚近,更为详赅。鲁迅先生往来琉璃厂买书的一些书铺,在孙著《三记》中基本上都是著录了的。
琉璃厂过去书铺,以路南的为多,又以东琉璃厂为多。由厂东门过来,远及火神庙、海王村公园、小沙土园胡同中,每两三家门面,便有一两家书铺,家家都是牙签插架,满目琳琅。一些书铺,外面看看,只有一两间、两三间阔,而内中进度却很深,有的是前后连接,即俗名“勾连搭”的鸳鸯房,看似三间,实际是六间,这样店内就很宽大了。铺中四周都是书架,有的前后房隔开的隔断也是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线装书,书套一头都夹有一张白纸,写明书名、作者、时代、版式。客人来了,可以挨架参观,随意取阅。如果是老主顾,更会让在柜房先休息,小伙计敬茶敬烟,略事寒暄,然后才谈生意。谈谈最近买到些什么,问问店里最近收到些什么,拿过来看看。好的东西,大家鉴赏一番,买也可以,不买也可以。如果有意要,然后可以谈谈价钱,形成一种朋友式的营业关系。这种营业方式,其源流应该说是很早了吧。乾隆时朝鲜人柳得恭在他所著《燕台再游录》中有几句写琉璃厂书铺道:
……聚瀛堂特潇洒,书籍又富;广庭起簟棚,随景开阖,置椅三四张,床桌笔砚,楚楚略备,月季花数盆烂开;初夏天气甚热,余日雇车至聚瀛堂散闷,卸笠据椅而坐,随意抽书看之,甚乐也。时或往五柳居,与陶生话:系大比之年,各省举人云集都门,多游厂中,与之言,往往有投合者。或群辈沓至,问答姓名乡县,扰扰而散。……
这该是多么潇洒的书铺呢?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后来,常去书铺,坐坐也好,谈谈也好,在答问之中,都有不少学问。如果顾客是位专家,铺主也就在买卖之中,顺便讨教,增长知识。如果买的人学识较差,店主也会娓娓不倦地向你介绍。这一方面固然为了做生意,另一方面也使你增长不少知识。经常浏览琉璃厂书铺,那便版本、目录、校勘之学,与日俱增了。
卖画
在琉璃厂书铺中,各个时期都有不少版本、目录专门家。晚近如正文斋主人谭笃生、会文斋主人何厚甫、文德堂主人韩逢源(绰号“韩大头”)、通学斋主人孙殿起、文禄堂主人王搢青,个人营业的宝坻县人刘宇清(绰号“宋版刘”)、衡水县人萧金铭等人,都是比较著名的。其中尤以孙、王二人更为突出。伦哲如先生《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所谓“后来屈指胜蓝者,孙耀卿同王晋卿”,便是指此。并自注云:“故都书肆虽多,识版本者无几人,非博览强记,未足语此。余所识通学斋孙耀卿、文禄堂王晋卿二人,庶几近之。孙著有《贩书偶记》《丛书目录拾遗》,王著有《古本过目记》,皆倶通人之识,又非谭笃生、何厚甫辈所能及矣。”孙氏除上列二书外,还有《清代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琉璃厂小志》等著作。当然以上这些人都是琉璃厂的专门家,除此而外,那些一般的书店伙友,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艺,才能胜任工作。
所说知识,就是熟悉各种书目,首先是四库的书目,其次还有南北各私家的书目,古代的、当代的,什么毛晋汲古阁、聊城海源阁、宁波天一阁等等。熟悉各种版本,什么宋版、元版,建刻、蜀刻,白口、黑口,家刻、坊刻等。要能做到像缪荃孙说的“宋椠元椠,见而即识;蜀版闽版,到眼不欺”,那就近于技矣。
所说技艺,就是整理古书,重新装订,重新换护页、书衣,配制书套,仿制抄本,仿制缺页,这中间工夫各有高低。一部破烂霉蛀的宋版书,到了高明师傅手里,重新拆开,轻轻地一张张地摊平,去掉霉迹,托上衬纸,补好蛀处,再一张张折拢,理齐,先用纸捻订好,压平,再配上旧纸护页,配上栗壳色或瓷青色旧纸的书衣,用珠子线(即粗丝线)订好,贴上旧纸题签,配上蓝布、牙签书套。就是用这样水磨的细工夫,一部破烂的旧籍便成为面目一新的善本了。高明师傅做起这些工作来,真有得心应手、起死回生之妙。晚近装褙师傅王仲华,技艺就非常高明,曾为傅增湘重装北宋本《乐府诗集》,傅在跋语中称他为“缀补旧籍,号为精良”,又说“修订讫事,精整明湛,焕然改观”。这像刻版工板儿杨、张老西一样,都是琉璃厂文化工艺中的高明之士。各书铺或藏书家都存有旧纸,平时把整理旧籍时多余的旧书衣、护页等替换积攒起来,以作修配宋版、元版等珍贵善本书之用。至于说重新装订一般的旧书,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鲁迅先生也常常委托书店重新装订旧书,如癸丑(一九一三)年九月十四日记道:
上午本立堂书贾来持去破书九种,属其修治,豫付工价银二元。
十月五日记道:
往本立堂问所订书,大半成就。见《嵊县志》一部,附《郯录》,共十四册,以银二元买之,令换面叶重订。
十二月十九日记道:
下午留黎厂本立堂书估来取去旧书八部,令其缮治也。
同月二十九日又记道:
晚留黎厂本立堂旧书店伙计持前所托装订旧书来,共一百本,付工资五元一角五分。惟《急就篇》装订未善,令持归重理之。
从先生的这几则日记中,可以看出当时琉璃厂书铺代客修缮装订旧书业务的一斑。
他们除代顾客修缮、装订而外,还接受顾客的委托,代为访求难得的书。如癸丑(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三日记道:
下午往留黎厂搜《嵇中散集》不得,遂以托本立堂。
先生所校《嵇中散集》早已出版了,而起因却早在六十几年前,这也算是和琉璃厂本立堂书铺留下的一点墨缘吧。
琉璃厂在二百年间,不只是一个卖书、卖画、卖古董的文化商业区,也可以说像一所特殊的学校,其间不知培养、熏陶出多少文物、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都是师徒相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孙殿起氏所编《贩书传薪记》,对近代书业师承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载,是很可珍贵的资料。
书店内景二
琉璃厂各书铺,在同光以前,大都是江南人,以江西人为多。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说:“书肆中之晓事者,惟五柳之陶、文粹之谢及韦也。韦,湖州人,陶、谢皆苏州人,其余不著何许人者,皆江西金溪人也。”后来可能因太平天国的影响吧,南方人不来了,逐渐为河北省南宫、冀县、衡水一带的人所代替。说到他们的商业道德,虽然也有一些弄虚作假,如制造假宋版书、假抄本书,以残缺的书冒充完整的书出售等等情况,但大部分来说,对待客人还是较为诚恳、朴实的。这也是琉璃厂的一种好风气。鲁迅先生癸丑(一九一三)年二月九日记道:
至宏道堂买得《湖海楼丛书》一部二十二册,七元;《佩文斋书画谱》一部三十二册,二十元。其主人程姓,年已五十余,自云索价高者,总因欲多赢几文之故,亦诚言也。又云官局书颇备,此事利薄,侪辈多不愿为,而我为之。
书要卖高价,自己说明是想多赢几文,这自是老实的表现,所以得到先生的赞许。这比要了高价还说是“赔钱出售,忍痛牺牲”的生意经要实在得多。按孙殿起《琉璃厂书肆三记》和《贩书传薪记》所载,这位诚实的掌柜是字叫信斋的程锁成,河北冀县人。
版 式 图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版式图4
实 拍 图
实拍图1
实拍图2
实拍图3
实拍图4
实拍图5
实拍图6
实拍图7
实拍图8
实拍图9
实拍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