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t

引言

同样都是小麦,为什么西方发明的是面包,而中国却拿去做了馒头?在全球餐桌上,小麦这颗“神奇的种子”竟然被东西方用不同的方式做成了截然不同的美食。

西方的面包,传承了几千年,而中国的馒头,又是怎么一步步从小麦的“粒食”进化成今天的美食代表的?

让我们带你穿越时空,看看面包与馒头之间,隐藏了哪些有趣的文化与历史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的小麦,怎么就做不成面包?

面包作为西方的代表性食物,几乎伴随着他们的历史一路走来,而同样是小麦做的食品,中国人却偏偏做出了馒头——这两者的差距,光是从名字上就有天壤之别:一个“烤”出来,外焦里嫩,一个“蒸”出来,软糯香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场“面包与馒头”的较量中,首先得说的是,小麦作为粮食作物的历史,在全球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在中国,小麦栽培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而在西方,面包的历史几乎与文明的诞生就紧密相连。

但即便如此,同样的原料,到了东西方手里,却演变成了截然不同的食物。这其中的奥秘,似乎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背后更是两种文化和饮食习惯的碰撞。

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家庭早餐,一定少不了馒头或者包子,这种软乎乎、蒸气腾腾的主食无疑占据了“餐桌霸主”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西方,尤其是欧美地区,面包则是那种人人都能随时随地拿起来咬上一口的食物。不论是传统的法国长棍,还是香脆的意大利披萨,每一片面包的背后,都有着千百年的文化沉淀。

那么,为什么西方发展出的是“面包”,而中国选择了“馒头”?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紧密相关。

从“面包到馒头”

要谈这个问题,咱们首先得从“火”开始聊起。中国人做面食,大多依靠蒸。蒸,是中国传统烹饪方法中最为经典的一种方式。

它不仅保留了食材的水分,还能最大程度上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尤其是小麦这种粉质食物,经过蒸气的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变得松软有弹性。无论是馒头,还是包子、饺子,蒸,似乎成了中国人最喜爱的方式。

想象一下,走进一家传统的中国餐馆,厨房里传来的是阵阵蒸气的声音,锅里的蒸屉一层层地叠放着,那种香气弥漫开来,简直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每个馒头都在蒸气中变得更加饱满、柔软,吃上一口,简直是人间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西方,面包的做法却要复杂得多。西方人非常讲究烘焙技术,从火候的把握到面团的发酵,每一步都精心操作。

面包的发酵使得面团松软有弹性,而烤制过程中的高温,又让外皮酥脆,香气四溢。西方人习惯将面包作为主食,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面包几乎无处不在:法国人吃长棍,意大利人做比萨,德国人喜欢吃黑麦面包。

每一种面包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背后是几千年面包制作技术的积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把面包比作一件艺术品,那么在西方的餐桌上,它就是那道主菜,和主菜一同上桌。它代表了西方人对于美食的理解:金黄酥脆、外焦里嫩,酝酿着时间的味道。

但中国的传统却不完全依赖“烘焙”,更多的是偏向于蒸煮,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面食中鲜有像西方那样的大型烤制产品。

蒸,代表着一种轻柔的手法,更能保留食材的原味。馒头作为一种传统中国食物,恰好能从这一点体现其文化特性:简朴、原始,却又充满了生活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方把面包做得五花八门,而中国,则把面食从“烤”到“蒸”。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正是两种文化对火的理解差异的体现:西方将火作为硬性、暴力的工具来改变食物,而中国则偏爱蒸汽这种温和而细腻的方式。

两种“主食”的文化冲突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面包与馒头的差异不仅仅是制作方法上的不同,更与两种文化的差异紧密相连。

西方将面包作为主食,几乎贯穿了整个社会的饮食文化,而在中国,面包更多是“吃零食”的角色,作为小吃的它往往只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中国人吃面包,更多是在偶尔的外出旅游中,或是西式餐点中品尝一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西方,面包不仅仅是食物,它几乎成为了“生活”的象征。从英语中的“breadwinner”(养家糊口的人),到成语“to 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夺走某人的生计),面包在西方人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食物,更是生活的基石,象征着稳定与繁荣。

但在中国,馒头作为日常餐食,其文化价值却显得格外亲切。馒头代表的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代表着简单却充满温暖的家常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没有面包那样的华丽,却更能给人带来安慰。在中国的农村,最常见的早晨景象就是一锅蒸腾的馒头,那种香味几乎与家的温暖划上等号。

而今天,中国的面包文化正在逐渐走向成熟。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面包逐渐成为年轻人餐桌上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都市中,西式面包店逐渐增多,且与中国传统的面食结合,形成了新的饮食潮流。

例如,许多面包店开始推出“馒头味”或“包子味”的面包,既保留了传统,又加入了现代的创意。

这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它不断吸收、融合,又永远保持自己的独特性。面包与馒头,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也开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交流与碰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包和馒头,两个源自同样小麦的主食,跨越了千年的时空,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

面包,在西方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而馒头,在中国则承载了人们对简单、温暖的渴望。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不仅是烹饪方法上的不同,更是两种文明和文化观念的体现。每一口面包,每一口馒头,都在诉说着各自的历史故事,也在向我们展示着两种不同的饮食哲学。

通过这场面包与馒头的较量,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差异不只体现在语言和思想上,它甚至潜藏在我们每一餐的餐桌上。我们今天所吃的,不仅仅是小麦的“变身”,更是两种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演绎和重塑。

参考资料

同样是小麦,为何在西方制成面包,在中国制成馒头?《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