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银饰叮当,奏响彝乡幸福乐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丨四川省凉山州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彝族自古以来喜爱银饰制品,其银首饰高贵典雅,实现了服饰、银饰与人体的完美结合。彝族银饰采用錾刻、镂空、镶嵌、吊缀等多种手法制作而成,形式多样,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的银饰制品体现了鲜明的彝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山上的银饰村

在距离越西县城的几十公里的高山上,有个远近闻名的银饰村—瓦曲。整个村200多户村民,大部分都在从事彝族银饰品加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村落,因银饰制作而焕发出独特的魅力。走进瓦曲村,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银饰的传奇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曲木古坡从90年代开始学习银饰制作,那时候的他年仅 17 岁。学做银饰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不想出门打工,想着在家也能挣点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开始学的时候,曲木古坡觉得“好难好难的”,但凭着山里孩子的韧劲,他坚持了下来,经过四年多的锤炼,曲木古坡终于出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山的日子

20来岁的曲木古坡,终于迎来了靠手艺赚钱的日子。每逢镇上有集市的日子,他都会带上自己做好的饰品,用他的话说,是“到街上去赶集”。他描述不出自己卖掉第一件饰品的心情,只是觉得有人买了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好高兴高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彝族的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彝族女孩们都会佩戴上自己喜爱的银饰,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对于曲木古坡来说,做银饰,有淡旺季之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每年夏天的火把节到十一月的彝族新年,外来务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一般当地新人结婚也大都在这个时间,每年这个期间,是他最忙的时候,也是村里最忙的时候,瓦曲村叮叮当当的敲银声每日里从清晨响到深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彝族银饰第一村

瓦曲村加工的银饰产品以头饰、领饰、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六大类为主,从曲木古坡和其它银匠手里出来的银饰饰品,被发往凉山各地以及成都、云南、贵州等地。彝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有彝族的地方,就能看到瓦曲村加工出来的银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如今的生活,曲木古坡很是感慨,“以前要住这种房子想都不敢想”。原先村里人都是吃不好穿不好,靠着银饰,“生意好的话一年有四五十万甚至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村里人走出去开店,“在大城市里面买车买房”。最后曲木古坡的声音忽然拔高,“明年,有一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就在这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